如何在初中部编版历史教材的教学中落实核心素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类。落实核心素养将是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将以七年级部编教材《秦统一中国》为例,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一、视野开拓,读历史经典
  人性的、民族的、经济的、文化的视野,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拥有,它需要我们多读书、会思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需要读专业的历史经典,丰厚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读期刊的文章,《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都会给我们历史教学打开新的视窗,带来诸多的教学启发。
  需要我们教师制定读专业书的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读经典,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对历史的高度,而不是平平的教死书。
  二、史观引领,视角独特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最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融会贯通历史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等,形成多元史观的综合。
  三、跨域时空,形成解释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1.多重手段,把握历史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年代尺、大事年表,展现丰富的历史地图,形成学生自己的时空观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中: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结束战乱,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历史地图展现秦灭六国的顺序,加深学生对秦朝疆域的空间感。
  2、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宋冬生教授等人提出“基于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单元其实就是一种主题性教学,知识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也是整体史观下所要求的的一种能力。
  (1)掌握章节知识结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中:
  (2)把握专题知识结构。
  秦统一中国可以列入“统一”的专题;也可以列入“制度创新”专题,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可以列入“人物”专题,突出秦始皇的功绩。
  3、抓住课魂,把握主题
  何谓“课魂”?“课魂”即一节课的灵魂,应是一单元或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其具有“深刻性”的特点。“课魂”也是贯穿一单元或一节课的核心线索,统摄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具有“统领性”的特点。“课魂”更是一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主题即教学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神”。在探究课魂特点的基础上,有关专家提出,历史教学也应该像散文创作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一课的要求是: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秦汉,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者,而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者。
  基于课标要求和单元目标的解读,我将本课的主题或者是“灵魂”定为“统一”从军事的统一和政策的统一两个角度,让历史更有立体感和时代感。
  四、重视史料实证,求真的历史
  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若干史料中得出历史史实,在若干史实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选取史料的权威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运用史料的科学性、解读史料的客观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中: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圆形方孔钱、小篆、中央集权制、驰道直道等,同时也有大量的文字史料:焚书坑儒等,重视历史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
  五、挖掘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各个时期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如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社会习俗,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同情、宽容的待人观念。这些都是今天仍要弘扬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中:学生能感受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统一才是大势所趋,从而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作为历史教师,要成为一盏灯和孩子们“光明的拐杖”。照亮学习历史的路。
其他文献
摘 要: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具有不可分割关系的自然学科,在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背后也对应着化学知识,而伴随新课改的发展,在当前化学课程的讲解中,如何在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化学元素,促进课堂情境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就自身的讲解经验出发,提出化学课堂中生活情境创建的方法,以期为其他化学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情境;生活现象;生活情境;实验  化学学科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我国体育飞速发展,再加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从此诞生,并得以快速发展。同期,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全国GDP的增长。体育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体育产业应该在供给侧改革下积极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笔者针对供给侧改革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境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供给
期刊
摘 要:加强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采用句型训练方式,锻炼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熟悉掌握各个句型,培养学生英语谋篇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本文就根据句型训练对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和探究句型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建议。  关键词:句型训练;高中学生;英语写作;影响  语言理解及表达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期刊
摘 要:KWLS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维框架模型,引导学生通过框架K(已知)-W(想知)-L(新知)-S(分享、仍想知)设定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实现从“已知”激发“想知”的未知欲,用“新知”扫清“未知”的障碍,用“分享、仍想知”巩固新知的同时,深化了思维能力。KWLS学习策略通过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的内部学习驱动和深层学习反思融为一体,从而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期刊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蓬勃发展和学校教职工感到职业幸福感,离不开学校教学质量的日益提高。对于部分生源质量差,学生没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部分学校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比登山还难的一件事。教学常规过于形式化,重教学常规材料,轻教学实际效果的做法是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阻碍。不够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没有办法保证优秀教师的合理利益。不合理的奖惩制度使得教师逐步丧失自己的奉献精神,学校工作变成为
期刊
摘 要:竞走是一种两脚交替走步的田径运动。竞走与跑步的根本区别在于竞走时两脚必须与地面轮换接触,不能有双脚腾空阶段。而现实的竞走比赛中,全凭裁判的肉眼与经验来裁定犯规与否,裁判员的主观判定无可避免地存在着漏判、错漏情况。轻则影响参赛者心理状态、重则颠覆比赛结果,这违背比赛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而本设计的目的即是通过更可靠的辅助装置,来帮助裁判判别运动员竞走时腾空犯规与否,这对参赛者来讲,基本能实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良好引导。作为班级管理的引路人,班主任要负责地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解决,使整个班级向着良好方向发展。本文基于班级管理实践,主要从“充分尊重学生,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提高管理教育艺术,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班主任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家校配合,共同为孩子发展助力”这几方面来出发进行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问题,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 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活问题;数学教学;数学问题;生活经验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倡导并大力支持教育的大好环境下,对于教育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更要积极投入乘势而上,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本人在从事教育的这些年发现中职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健康,竟而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本人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半工半
期刊
摘 要:静物画主要是创作者情感的交响曲,创作者一般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绘画主题,在作品中体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画作,尝试让学生分析静物画中的点、线、色彩等运用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品和不同的组合反映出来的不同意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准,促进中学美术教学向好的方面发展。  摘 要:静物画;中学美术;教学  静物画是指以相对静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