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蒜,又名山蒜、野蒜,属百合科植物,其性味辛辣,食之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效,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童年的时候,在我的家乡陕北,为了给穷日子提提味儿,为了使杂面糊糊好下咽,我们这些小朋友手提笼、肩扛铲,下沟渠、越硷畔,不远数里去采挖。进城工作后,生活越来越好,也吃过不少大餐,但总忘不了小蒜的味道,心心念念着那一口。在城里这东西绝对是稀罕物,根本无处找寻,久而久之几乎断了念想。直到有一天,在去早市的路旁,忽觉眼前一亮,一个农家妇女摆几把貌似小蒜的青苗儿在那里售卖,我急忙上前确认,果然是我日思夜念的小蒜,顿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不问价钱,立马全部买回。那几日,我家顿顿有小蒜,全家人吃得颇有滋味。
  买过那一回小蒜后,就再也遍寻不着了。心里直懊恼没有留下那妇女的电话,以便顺藤摸“蒜”。后来,我老家的人要来城里走亲戚,打电话问我们需要带点儿啥,我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有小蒜就带些来,其他什么也不要。亲戚在电话那头忍不住笑了,说天寒地冻的哪里有小蒜?我也笑自己的癡,现在根本不是长小蒜的季节嘛!不过,亲戚还是煞费苦心,从他的朋友家要了一瓶腌渍的小蒜带给我。
  去年清明假期,我们驱车回老家上坟,没想到在黄土高坡的苹果园里,小蒜苗竟然绿油油地成片成片地长着,简直就像麦苗、像韭菜,像人工大面积种植的一样,又多又大。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密、这么集中长着的小蒜,哪里舍得这样难得的好机会!立即决定推迟回城,好好采挖些带回去。于是,全家上阵,说干就干,老家的亲戚也一块儿帮忙,你挖我捡,一挖一大把,锹锹有收获,只个把小时就已经挖了两大袋,装在后备厢满载而归。
  可是一次性挖得再多总有吃完的时候,烂掉岂不可惜!我们见小区的绿地上还有小块空闲地带,就琢磨试着移植,如果能在小区里种些出来,日日可见,采摘方便,岂不一劳永逸!哈哈,我们咋这么聪明!于是,就在小区的后围墙根那一带空地上,挖出几道小垄沟,种上“小蒜娃娃”,覆土浇水压瓷实,一步一步做仔细,然后眼巴巴地静等冒芽吐绿呢。大约十天,我们去原地查看出苗情况,殊不知,我们真是自作聪明呀!根本不懂农事,没有一点儿经验,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顿时傻了眼!由于这期间下过一场春雨,满地荒草密密麻麻疯长出半人高,哪里还能寻得见小蒜苗的影子啊!罢了,罢了。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其实有时也很无奈,远离了青山绿水,丢掉了鸟语花香,目不见风吹麦浪之美,耳难闻蝉噪蛙鸣之趣,更甭提品雨打芭蕉之景了,就连配享这点儿野味也难以实现。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内寮是座古村,坐落于福山之上。  我们村在山脚下,与内寮隔着一条寿溪。福山陡峭林密,云遮雾罩,内寮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我与它隔溪相望了五十年,从不曾造访过,只因心里有一种情绪。这种莫名的情绪源于小时候大人的吓唬:“不听话送你去内寮。”大人的这句吓唬之语,我不知缘由却也任它如同“咒语”莫名其妙地紧箍了我半个世纪……  解开我“禁咒”的,却是这座山村里的一尊神祗。  内寮村有座娘妈官,官里有一尊掌管
期刊
老家有句俗话:“大的妖,小的娇,中间的是个烂草包。”我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别无选择地,就成了父母眼里的烂草包。  生姐姐时,因是头胎,且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父母没有为是儿是女操过多的心,姐姐很矜持地折腾了两天才出来,母亲虽然精疲力竭,仍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母亲也有心情把这个小女孩儿收拾齐整,还弄点儿头绳、头花啥的点缀点缀,到肚里有了我,就很在意是儿是女了。母亲在田间劳作时突然阵痛,总结
期刊
一  哦,真的是褒姒。在相遇那一刹那,我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竟是唐人胡曾那首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就因这首诗,成语里多了个“一笑倾城”。穿越朝代更迭,任凭斗转星移,褒姒依然还是那么妩媚,那么美丽,那么仪态万方,那么楚楚动人。难怪能叫一个号令天下的帝王失魂落魄,能叫一个叱咤风云的霸主为她甘心奉上江山社稷。  只是她的眼有点儿迷茫,怕是受过太多的惊吓;她
期刊
天色渐却明亮。做早餐,续听姜戎的小说《狼图腾》。草原狼群协力且有计划地围猎,大肆啃噬草场的黄羊群,其非凡策略与惊心动魄的过程,听来不能不使我深深惊叹于狼的智慧,和自然界里生态链的精妙与神秘。成吉思汗雄霸草原的大刀、铁蹄、马鞭里,有多少源于草原狼的启示?  “布——谷——”徐涛沉静从容的朗读声中,忽然飘进这不甚清晰而又熟悉动听的鸣声。呵,布谷吗?一种常为我所惦念并向往的声音。回荡在清寂早晨的布谷鸟叫
期刊
舅公曾是村里的巧手,能做木工瓦匠,也会做细致的锔活儿。农忙时节,舅公家的门前总会堆满鸡啄碎的小瓷碗,孩童闹破的百字千孙碗,还有磕磕绊绊陪伴着村人喝水吃饭的饭碗。  村头巷尾,没有哪只碗不被舅公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找碴对缝,然后细细画上点记,之后便是反复枯燥地锔钉,“叮叮叮叮”舅公手下的小锤如同一只夜间的黄莺,泠泠的歌声从瓷碗上漏出来,成溪成河,澹澹地荡到了远方。  幼时的我最爱坐在一旁的门槛上,瞪着
期刊
我80多岁的外公,一到他生日那天,他就出门不回家,不想儿孙们给他过生日。我也躲生,而且从25岁起,就逃避生日,从那以后没有庆祝过一个生日。  不知道造物主是偏爱女人一些,还是偏爱男人一些,对于女人的容颜,似乎给予更多,要求也更多。从小就听着农村最通俗的一句话长大——女人三十豆腐渣,后来读了《葬花吟》里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加上黛玉命运的悲剧,让年纪轻轻的我对年龄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
期刊
我出生在这一条长街。  很多年前,我的曾祖父只身从更为遥远的农村迁来长街,他耗尽了心血和财力,在长街建起了规模不小的榨油坊,一生乐善好施,勤勉持家。曾祖父在家排行第四,人称“詹四爷”。家业传到祖父手里,遇上兵荒马乱,家道逐渐衰落。到了我父亲这辈,兄弟姊妹众多,又不善于经营,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生存,长街上几重的祖业相继被变卖,兴旺富庶的詹家榨油坊最终销声匿迹,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名号。我也是偶尔听母
期刊
鹿先生是什么时候恋上酒的?应该说是他的婆娘友枚跟一个四川人跑了之后。  鹿先生有点儿喜欢讲大话,做事也大大咧咧的,有人就叫他“白话佬”。最长记性的事,还要数那年从泥湾渡放排去新化,本来他不是掌舵人,却偏偏喜欢“充凤头”。树排到了凤凰滩,这可是个险滩,曾经走武汉的船帮十有八九要翻船,因而凤凰滩以上跑武汉的要么血本无归,要么富得流油。他抢过篙头要做排头兵,以为闹着好玩儿,唾手大叫:“看我怎么收拾它!”
期刊
海风轻柔,渔火点点,一轮满月在海边随波浮动。月下,我坐上朋友的小渔船,一起来到近海处夜钓。  在南崖边,我和朋友耐心地坐在小渔船的舱板上,等待着鱼儿上钩,忽然,不远处那盏最孤单的渔灯下,传来了“哟咳——”一声高亢嘹亮的船歌。隐隐约约地,那人正站在船头,披一身的月光,划动一根长长的竹篙,又一声粗犷洪亮的“哎咳——”从他的喉咙里迸出,在开阔的海面上回荡开来。生活在海岛渔区的人,对那两声吼秦腔般的船歌调
期刊
火车在新义州停靠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缓缓地驶向平壤。初见朝鲜,新义州的感觉却让我莫名觉得有些许熟悉,像中国的一个小县城。  朝鲜不允许自由行,外国人个人的行动在这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只能报团前往朝鲜。不过,有一点倒颇为趣意,来朝鲜的游客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国人,而在这百分之九十中,老年人又近乎占了绝大多数。  朝鲜四处可见非洲菊,簇拥着铁轨,将鲜艳的憧憬和革命的血色捧向远方的平壤。车窗外,黄昏像头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