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先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先生是什么时候恋上酒的?应该说是他的婆娘友枚跟一个四川人跑了之后。
  鹿先生有点儿喜欢讲大话,做事也大大咧咧的,有人就叫他“白话佬”。最长记性的事,还要数那年从泥湾渡放排去新化,本来他不是掌舵人,却偏偏喜欢“充凤头”。树排到了凤凰滩,这可是个险滩,曾经走武汉的船帮十有八九要翻船,因而凤凰滩以上跑武汉的要么血本无归,要么富得流油。他抢过篙头要做排头兵,以为闹着好玩儿,唾手大叫:“看我怎么收拾它!”只见那树排到了滩头,像蜿蜒咆哮的长龙,随着水势盘卷着,差点儿就要前后咬着了,一旦首尾相碰再卷几圈儿,再怎么扎实的排也会散架。还是掌舵的急中生智,甩手将带钩的锚往岸边一抛,有人紧紧抓着使劲儿,有人撑篙偏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驶离漩涡脱了险。这次总算把鹿先生的胆吓出体外,服了输!
  婆娘走了,两个儿子也早早辍了学,居然又被他婆娘友枚撺掇着到她和四川男人的厂里打工去了。娘卖×的,欺人太甚,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偏遇打头风;自己走了人,还拔老子的根!自此,鹿先生也就与酒杯为伴,对酒当歌了。有人劝他要看在儿子的分儿上,发点儿狠,把房子建起来,不愁婆娘和儿子不回头。他两手一摊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们!”不仅悲观懒惰,连田都不种了,而且跟着一个和尚师傅四海云游起来。哪里死人放鞭炮,他就暗暗高兴地哼起南无小调;毕竟死人也不常有,后来,他干脆找到附近纪念杨再兴的一个阴寨——千秋寨,这里香火旺盛,签卦灵验,他跟“寨王”套近乎,成了“寨王”的跟班儿,终于天天可以喝点儿小酒了。
  如果不是扶贫工作队搞精准扶贫,泥湾渡人差点儿把鹿先生忘记了。村主任给他打电话,劝他下山:“鹿先生,你是能干人,称先生的人,儿子还得找媳妇,你不要把自己形同鳏寡孤独,你不振作起来,屋檐水会点点滴,以后儿子都跟你到寨上讨酒喝!”
  “关我屁事,他们跟他娘吃香喝辣,哪还管我鹿先生的生老病死?!”他越想越气,差点儿泪眼婆娑起来,“这么多年,也没人给我寄一分钱,也没人给我打一个电话……”
  “鹿先生,崽都是你自己的骨肉,不要把他們往外人身上推!你没给儿子们提供一个安稳的后方,他们怎么回来?”村主任循循善诱,“你要搞好了,不仅儿子会高兴,你老婆照样会留恋你的热炕头!”
  这一说,真把鹿先生唤醒了。他不久就下了山,把酒也戒了,把老屋收拾好,田土全部复耕复种,还养了不少鸡鸭牲畜;扶贫队动员他修屋,承诺给他几万元的补贴,他一激灵,主动给儿子们打电话,征求他们的意见。儿子们来了神儿,立马就往家里汇款十五万元。
  鹿先生赊了点儿建筑材料,自己亲力亲为监工还兼做小工,花了半年时间总算把个占地200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封了顶。
  农村建房“上梁”或“进火”是必须闹一闹的,他盘算了,趁还欠了点儿款,干脆先“上梁”,既可以把政府的补贴搞到位,又可以接点儿人情收点儿礼,还可以让儿子们回来看看,吃了定心丸,往后也就铁心顾着“大后方”。坐定了黄道吉日,鹿先生就给儿子们发了信。
  吉时一到,鞭炮齐鸣。两个“鲁班师傅”将贴上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开始祭梁。堂前的供桌上摆上猪头、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师傅嘴里念念有词,边说好话边敬酒。祭完梁后,楼上放下两根绳索,将头和尾绑好,正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
  这时两桶一百响的冲天花炮点燃了,响彻云天。
  主祭木匠开始喊:“伏以呀!”
  鹿先生就应彩:“好啊!”
  “手提金鸡凤凰叫——”
  “好P阿!”
  “祭梁金鸡吉星到——”
  “好啊!”
  梁上了楼,木匠师傅带着徒弟也上了楼。师傅将梁上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鹿先生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就叫“接包”,寓意接住财宝。正在这时,鹿先生的大儿子跑进来冲喜,将三个大红包塞给父亲说:“这个是我的,这个是弟弟的,还有这个是妈妈封的。”鹿先生略一迟疑,转而嘿嘿笑着一一收入囊中,而此时木匠师傅早就即兴唱将起来:
  今日天晴来上梁,华堂修在龙口上。
  上一步一品当朝,上二步双龙含珠,
  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季发财,
  上五步五谷丰登,上六步六合同春,
  上七步妻子回头,……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那时的双流县,没有湖,少船,也穷。  旧时,川西坝子流传有一首童谣:“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这话,双流人听了扎心,但有啥办法呢?农耕时代,有好田才有好生活。而双流地处成都平原的南部,用水的时候没水,不用水的时候却来了洪水。所以,自清朝以来,双流一直被归为“下五县”之列。要在这土地上,靠一把锄头挖出一份好日子,难啊!  老张高中读完一年,刨完生产队最后一垄洋芋(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
期刊
十九岁,我成为一个孩子王,在那个大山沟里,我窝了十年。  十多个外地分配去的青年教师,在那个狭窄的巴掌大的地方,一个自成一统的小社会,苦闷、压抑自不待说,不知道出路,也看不到希望,只能坐愁红颜。有人爱上麻将,有人爱上读书,有人娶妻生子,有人谋划远走高飞,我对着方格稿纸,向天向地倾诉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欢乐也有,多集中于下半年,节多、假多、福利多。深秋或初冬,收获季节,厂里会有大卡车去山东烟台
期刊
二十年多前,我从辖属林业部的西北林学院毕业,分配到南阳地区林技站工作。当时社会上还不重视生态建设,林业的地位不高,是比较边缘化的单位。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描绘出林业人的尴尬地位,“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林业站的”。  地区林技站位于市区文化路南头,不太宽阔的大门旁,挂着一块白漆黑字的木板,竖立写着:“南阳地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我在西北林学院上学时,学的是经济林专业,单位领导让我师从工
期刊
内寮是座古村,坐落于福山之上。  我们村在山脚下,与内寮隔着一条寿溪。福山陡峭林密,云遮雾罩,内寮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我与它隔溪相望了五十年,从不曾造访过,只因心里有一种情绪。这种莫名的情绪源于小时候大人的吓唬:“不听话送你去内寮。”大人的这句吓唬之语,我不知缘由却也任它如同“咒语”莫名其妙地紧箍了我半个世纪……  解开我“禁咒”的,却是这座山村里的一尊神祗。  内寮村有座娘妈官,官里有一尊掌管
期刊
老家有句俗话:“大的妖,小的娇,中间的是个烂草包。”我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别无选择地,就成了父母眼里的烂草包。  生姐姐时,因是头胎,且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父母没有为是儿是女操过多的心,姐姐很矜持地折腾了两天才出来,母亲虽然精疲力竭,仍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母亲也有心情把这个小女孩儿收拾齐整,还弄点儿头绳、头花啥的点缀点缀,到肚里有了我,就很在意是儿是女了。母亲在田间劳作时突然阵痛,总结
期刊
一  哦,真的是褒姒。在相遇那一刹那,我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竟是唐人胡曾那首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就因这首诗,成语里多了个“一笑倾城”。穿越朝代更迭,任凭斗转星移,褒姒依然还是那么妩媚,那么美丽,那么仪态万方,那么楚楚动人。难怪能叫一个号令天下的帝王失魂落魄,能叫一个叱咤风云的霸主为她甘心奉上江山社稷。  只是她的眼有点儿迷茫,怕是受过太多的惊吓;她
期刊
天色渐却明亮。做早餐,续听姜戎的小说《狼图腾》。草原狼群协力且有计划地围猎,大肆啃噬草场的黄羊群,其非凡策略与惊心动魄的过程,听来不能不使我深深惊叹于狼的智慧,和自然界里生态链的精妙与神秘。成吉思汗雄霸草原的大刀、铁蹄、马鞭里,有多少源于草原狼的启示?  “布——谷——”徐涛沉静从容的朗读声中,忽然飘进这不甚清晰而又熟悉动听的鸣声。呵,布谷吗?一种常为我所惦念并向往的声音。回荡在清寂早晨的布谷鸟叫
期刊
舅公曾是村里的巧手,能做木工瓦匠,也会做细致的锔活儿。农忙时节,舅公家的门前总会堆满鸡啄碎的小瓷碗,孩童闹破的百字千孙碗,还有磕磕绊绊陪伴着村人喝水吃饭的饭碗。  村头巷尾,没有哪只碗不被舅公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找碴对缝,然后细细画上点记,之后便是反复枯燥地锔钉,“叮叮叮叮”舅公手下的小锤如同一只夜间的黄莺,泠泠的歌声从瓷碗上漏出来,成溪成河,澹澹地荡到了远方。  幼时的我最爱坐在一旁的门槛上,瞪着
期刊
我80多岁的外公,一到他生日那天,他就出门不回家,不想儿孙们给他过生日。我也躲生,而且从25岁起,就逃避生日,从那以后没有庆祝过一个生日。  不知道造物主是偏爱女人一些,还是偏爱男人一些,对于女人的容颜,似乎给予更多,要求也更多。从小就听着农村最通俗的一句话长大——女人三十豆腐渣,后来读了《葬花吟》里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加上黛玉命运的悲剧,让年纪轻轻的我对年龄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
期刊
我出生在这一条长街。  很多年前,我的曾祖父只身从更为遥远的农村迁来长街,他耗尽了心血和财力,在长街建起了规模不小的榨油坊,一生乐善好施,勤勉持家。曾祖父在家排行第四,人称“詹四爷”。家业传到祖父手里,遇上兵荒马乱,家道逐渐衰落。到了我父亲这辈,兄弟姊妹众多,又不善于经营,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生存,长街上几重的祖业相继被变卖,兴旺富庶的詹家榨油坊最终销声匿迹,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名号。我也是偶尔听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