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至使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一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设计课堂提问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二、紧扣目标,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三、优化程序,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五、富有感情,助以手势
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1.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2.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
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1.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2.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3.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看小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都不可取。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
七、增强自信,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意义更大。创新,还要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足够的自信,是很难打破迷信、大胆质疑的。增强自信是大胆质疑的前提。教师的提问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尽量减少失败,切忌讽刺挖苦,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不要怕被学生问住,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那是一种光荣和骄傲!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第一册第65页有这样一句话:“牛顿运动定律在非惯性系中不成立。”教师可以提问:“这里说的牛顿运动定律是否包括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与参照系有无关系?”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涉及运动的描述,所以它对任何系都成立。可见,“牛顿第三定律与参照系无关”,课本中的叙述不确切。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离不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高超的启发艺术。
一、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二、紧扣目标,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三、优化程序,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五、富有感情,助以手势
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1.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2.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
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1.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2.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3.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看小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都不可取。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
七、增强自信,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意义更大。创新,还要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足够的自信,是很难打破迷信、大胆质疑的。增强自信是大胆质疑的前提。教师的提问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尽量减少失败,切忌讽刺挖苦,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不要怕被学生问住,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那是一种光荣和骄傲!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第一册第65页有这样一句话:“牛顿运动定律在非惯性系中不成立。”教师可以提问:“这里说的牛顿运动定律是否包括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与参照系有无关系?”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涉及运动的描述,所以它对任何系都成立。可见,“牛顿第三定律与参照系无关”,课本中的叙述不确切。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离不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高超的启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