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田,古称于阗,旧称和阗,意为“产玉石的地方”。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7000年的历史。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而丝绸之路是后来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和田玉是“玉中之王”
  
  在众多闪石玉中,和田玉具有独特的材质与工艺特性优势,矿物粒度小,矿物杂质少,韧度大,结构致密度高,是和田玉的材质特性,明显优于其他闪石类玉。较高的透明度,较佳的滋润感,是和田玉独特的特性,明显好于其他闪石类玉。
  特别是和田玉中的上品玉——羊脂白玉,主要特点是矿物结构较均匀,其透闪石含量99%以上,几乎是“纯玉”,质地细腻,品质极佳。同时,白玉的硬度要比青白玉或青玉的硬度要大些。因此,羊脂白玉也称为“白玉之冠”、“软玉之王”,是和田老三宝之一。
  和田玉卓尔不群的品质与特性,成为琢玉行业的首选用材。在中国玉器宝库中,凡是重要大玉、礼玉、贵玉,几乎都是用和田玉琢制的。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玉中之王”。
  
  和田玉是“帝王玉”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的历代帝王、权贵、帝王均爱好玉器,自商代以来的帝王个人所使、宫内礼仪所用以及内府所藏之玉,均以和田玉为主,和田玉成了名副其实的“帝王玉”。和田玉深受历史帝王厚爱,实因和田玉是帝王身份的象征。帝王是真龙天子,自然要用天下奇器珍宝,只有这样才能与其高贵身份相符。所以,帝王服饰用玉,如玉冠、玉带板等,多用和田玉琢磨。帝王御览、御批、御旨使用的玺印,帝王行大礼使用的玉圭、玉磬等,也多用和田玉碾琢,和田玉还是帝王权威的象征。
  
  和田玉是“君子玉”
  
  中国玉象征道德、品格时,必定是和田玉。因为只有和田玉才具备古人推崇的玉“五德”、“十一德”的自然、人文双重品格,其他玉均达不到如此完备的品质要求。
  在中国社会,“君子”不是阶级阶层,更多指的是文化阶层,与“小人”相对。从社会地位看,“君子”处于中层,也可进入高层,以“仁”为本,以“礼”为质,重义轻利,坦坦荡荡,心明如镜,光明磊落,从善如流,以德修身,以德立业,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尊敬。在古代,君子高尚的道德操守,多以和田玉比之。《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春秋繁露》说得更直白:“公侯贽用玉,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古之君子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把它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硬象征品格,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忠诚,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玉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标准含义的特殊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君子玉”概念的出现,使中国玉走出了权威的神坛,走下了神祗的灵坛,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因素,不仅融入了政治,又融进了礼仪文化,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物化支柱。
  
  和田玉是“品牌玉”
  
  无论是玉器交易的历史记录,还是目前的玉器市场,或是潜在的大众玉器消费需求,在众多玉材、玉器中,和田玉无疑是最有影响力、最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玉”。
  皇家琢玉,首选和田玉,其他玉视为次玉、菜玉、类玉。琢玉大师,如明代陆子岗,也非和田玉不琢。优质玉料,是琢磨优良玉器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著名玉雕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是用和田玉雕琢的。
  用和田玉雕成的玉器,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和田玉器,成了中国玉器的品牌。品牌和田玉的背后,是品牌的中国文化。
  
  和田玉是“神秘文化”
  
  中国玉器的神秘色彩,既有玉料的成因,也有碾琢的工艺,还有使用的功能,但影响最大,最具神秘感的还是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
  昆仑山高大雄伟,自然景观壮美神奇,在我国历史上有“万山之祖”、“第一神山”的美誉。昆仑山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以“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流传于世。
  美丽的和田玉与巍巍昆仑联系在一起,古代文献早有记载,《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征至昆仑山“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史记》载昆仑山“其山多玉石”。《山海经》所载昆仑山满山是玉,居住在此的各路神仙琢成玉井,砌成玉台,筑成玉楼……
  中国历史上使用的和田玉,主要来自昆仑山的“两河流域”,一条是玉龙喀什河,出产品质极佳的白玉,所以也称白玉河;另一条是喀拉喀什河,出产墨玉、青玉,也称墨玉河。在以行政都城于阗、和阗、和田命名西域美玉之前,昆仑玉早已闻名朝野,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并赋予神秘的色彩。
  历史上将玉视为神物,可以趋祥避祛,可以逢凶化吉,可以食之成仙,可以裹尸不腐,多少与昆仑玉的神秘色彩、美丽传说有关。
  
  和田玉是“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玉器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科技文化,更是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史有多长,中国玉的历史就有多长;中国文化有多深,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厚;中国文化影响有多大,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广。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是对政治、礼仪、宗教、信仰、风俗、审美意识方面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没有哪一种古器物能与玉器相比;其次是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中华文化,唯独玉文化一直连绵不断,贯穿始终,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中国玉器也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千古流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和田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法替代的位置,中国玉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绝大部分是由和田玉谱写的。国家稳定了,经济发展了,文艺昌盛了,和田玉交易就活跃了,琢玉业就繁荣了,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谢,文化衰退,和田玉业就萎缩。玉命就是族命,玉运就是国运,国衰玉微,国昌玉盛,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兴衰存亡的晴雨表。
  
  和田玉是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神州大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玉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和发展起来的。
  和田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发展至汉代,成为西域重镇,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与中原交往密切。汉张骞出使西域途径于阗国,亲眼目睹于阗的繁荣景象。张骞使乌孙时,也曾派遣副使出使于阗。隋代裴矩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之间,撰成《西域图记》一书,将从敦煌出发使西域的道路分为北道、中道、南道,于阗在南道上,使隋唐丝绸之路更为畅通。明代、清初和田为叶尔羌汗国,主要输出玉石,据葡萄牙人鄂本笃记载,当时除河中捞玉外,还开山取玉,和田玉源源不断输入内地,为中国玉文化的再度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玉材。
  和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之地,汉、唐时期,和田是西域的佛教中心,许多著名高僧,如晋时法显、唐时玄奘都曾涉足和田。直至公元11世纪,和田多数人民皈依伊斯兰教。魅力无穷的和田玉,使和田与中原架起了“丝绸之路”、“玉石之路”、“文化之路”,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团结之路”,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和田玉是“文化使者”
  
  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都,收藏中国玉器,除少数先秦时期的玉器非和田玉外,其余藏玉几乎都是和田玉。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精美东周玉器,基本都是和田玉的产品。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玉、印度玉器,玉料基本来自昆仑山。国外厚爱和田玉器,实际上也是秉承了中国传统“首德次符”的品玉标准。在西方学者眼里,质地是玉器形态美、装饰美的关键,一件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位高雅的玉器,质地一定是优美的。
  由此可见,和田玉在国内大受欢迎的同时,也受到国外的追捧,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使者”。
  正因为和田玉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与独特的品质优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宝”——“中国印”,取材新疆和田玉,由北京工艺美术集团的大师们用同一块和田玉,切割剖开,精心雕刻两方一模一样的“徽宝”,一方赠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永久收藏,另一方入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北京奥运会“中国印”创意者还阐释了用和田青白玉雕琢奥运“徽宝”的多层意含:取玉之仁,润泽而温,代表奥运精神的博大包容;取玉之智,锐意进取,代表奥运精神的创新进步;取玉之勇,不屈不挠,代表奥运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取玉之洁,纤尘弗污,代表奥运精神的高尚纯洁。
  


  


  

其他文献
新疆温宿大峡谷是中国两部最美的丹霞地质奇景、中国最大的岩盐喀斯特地质胜景。有中国罕见的远古岩盐地质绝景、中国西部奇特的稚丹地质怪景、中国独有的巨型岩溶蚀地质秘境,堪称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  温宿大峡谷位于温宿县境内天山山脉中段博孜敦柯尔克孜民族乡境内,观光区域达到了200平方公里。主要由库都鲁克谷、阿奇克苏符两条巨大蜿蜒的峡谷组成,其间分布着千余条形态各异的支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
期刊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我国最大的和田玉雕作品——《大禹治水图》,它高2.24米,宽0.96米,重5330千克。大禹端坐在石上,挥起右臂鼓舞着治水大军奋起拼搏,先民们在悬崖峭壁上锤凿打石,挖土掘沙,用木杠撬石开山,恰似一幅山水画卷。  这件玉料作品的产地,正如它背面所题“叶尔羌密尔岱”,就是著名玉山——密尔岱山。它是我国古代开采时间最早、开采规模最大的和田玉矿山,以盛产数千克乃至上万千克重的大玉山
期刊
在和硕縣曲惠乡的一条山谷里,每年的五六月间,数不清的红蝴蝶群集于此,举手抬足处,红蝶翻飞,那份诗情画意让无数游人心醉。  蝴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精美礼物,无论在田野、森林,还是草原、高山,翩翩飞舞的蝴蝶总能给人美妙的遐想。蝴蝶也是鸟类等动物的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世界蝴蝶约16000种,以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最为丰富。我国蝴蝶最新统计为1339种,以台湾省和西南地区种类最多。在
期刊
有一种叫奥斯曼的草,维吾尔族人称它为“眉毛的粮食”,据说有生眉养眉的功效。在库车农村,几乎每家房前屋后都种一些,女人们用奥斯曼的叶汁涂抹眉毛,久而久之,眉毛便像吸足了养分的庄稼一样,变得乌黑发亮。这种“眉毛的粮食”学名叫菘蓝,株杆粉红,叶子深绿,种在庭院里既可当花欣赏,又随时随地可采叶描眉。一位妇女,只需种三五株就够一年用了,用不完的拿到巴扎上去卖。扎成小束,一束卖五角钱。城里妇女们的眉毛比乡下妇
期刊
新疆回族人民把赴宴叫“吃席”,源自于回族人待客的菜肴多为九只碗盛放的菜,放在61厘米的木质盘中摆成三行,九碗菜同时端上来,呈四边型放置,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三行,故曰“九碗三行子”。它是新疆回族人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席宴,在清朝末年就已成俗。  “九碗三行子”大致分为“花席”和“面子席”。过去,经济实力强的人家待客的席面是满实满载的肉,如羊羔肉、嫩牛肉、鸡肉、鱼各两碗,中间一个凉拌菜,这叫“花席”;经济能
期刊
王雪峰,满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員,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夏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宁夏油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夏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封面作品《圣洁》是王雪峰的油画作品,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身着民族服饰的回族少女端庄秀美的一面,反映出当代回族青年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此作品入选“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期刊
新疆阿勒泰喀纳斯的深山老林里有棕熊,这不是什么稀奇事,喀纳斯相关的资料里也会提到棕熊,并配以并不是很清晰的图片。试想,真有人在喀呐斯的山林里捕捉到棕熊的身影,并眼疾手快的将它拍下来,那也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勇气来。  喀纳斯当地人都将棕熊称为“哈熊”,东疆北疆一带的人们都这样叫熊,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称谓。或许哈熊偶尔叫那么几声,在山林里回荡,会让山林外的人们冷不定的吓一跳,会不自觉地打个冷颤说:“哈,
期刊
行走缅甸,你能体会到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感觉。缅甸所有的交易都现货现付,1000元一张,100万元一捆,1000万元一编织袋,一袋钱,合人民币6万多元,用多少钱数多少。  一身笼基走天下  走在仰光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无论是俊男靓女,还是翁叟老妪,缅甸人一律上穿衬衣T恤,下着笼基,脚登人字拖。缅甸人对笼基的热爱超乎想象,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哪个民族可以将民族服饰使用的如此淋漓尽致,可以说,只要有缅甸人出
期刊
小时候常听牛录(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的老人,谈起我们锡伯族在200多年前就有个治水大禹——图伯特,可年少的我并不知道他的贡献有多大,一心想着好好读书,远走高飞,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军旅生涯,图伯特的故事也离我渐行渐远……  30年光阴飞逝,我也从故乡到他乡,从部队到地方,峰回路转,又回到了离家乡不远的伊宁市享受安逸的生活。岁月的年轮转呀转,驿动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开始用心聆
期刊
2011年3月底,趁南行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之前空闲的日子,我们五人相约去寻找那眼传说中的鸡血泉。这眼泉本是新疆大地上自然奇观中的一个,位于乌恰北部山区,因色彩猩红而得名。  出喀什城向北不久,我们就离开314国道,沿恰克马克河转向西北,进入乌恰县境内。这里是南天山与昆仑山两大山系的结合部,帕米尔山结过渡带,整个旅途都行驶在被高山峻岭所挟持的河谷里,可谓漫道雄关。但眼见峰峦叠嶂,关山万重,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