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
的确,传统教学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已不容忽视,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差,种种现象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信息的时代,那种一味追求知识的量的增加的教学方法应该让位于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才能,注重学生的每一个个体,尊重个体的创造性。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一、解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研究者一般认为创造性是产生独特、现实、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就成人来讲,只有他的活动对全人类来说是首创的,才称得上创造。而对儿童来说,只要他的活动对他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体发展有益,就可视为创造。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的成果。它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具体地说,创造思维具有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敏感性、迸发性。灵感虽是突然出现,但却是长期紧张思考的结果。它常在紧张之后的悠闲、松驰条件下产生。
此外,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大量的日常生活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日后却有较大的发明创造,而学业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却无所建树。所以,我们也不能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创造性的高低。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因此,教师和父母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当学生对老师和父母表现出不顺从的时候,不要不加分析地一概斥责为“不听话”、“不懂事”,而要客观地加以分析。因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不受习俗束缚的不顺从者。创造的火花就蕴藏在鲜明的个性中。
(二)启发式教学
从改变旧有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计划安排与教学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要考虑学生有接受消化的可能,又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解决实验和实际的问题。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成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人全面细致的观摩力、提高敏锐灵活的思考力,还能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着继续深入发展,就会产生迷恋和喜欢,从而克服困难,深入探究。
(四)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
总之,教育既有培养创造性积极的一面,也可能抑制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创新功能。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所有教学中皆应关注的目标。学生的创新的素质都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适宜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3,215.
[2]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0(4):15-17.
[3]肖少北.论人的创造性及其培养[A].江西社会科学,2001:123-126.
[4]陆群,沈雄英.浅谈学生的创造性及其培养[A].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B06期.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的确,传统教学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已不容忽视,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差,种种现象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信息的时代,那种一味追求知识的量的增加的教学方法应该让位于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才能,注重学生的每一个个体,尊重个体的创造性。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一、解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研究者一般认为创造性是产生独特、现实、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就成人来讲,只有他的活动对全人类来说是首创的,才称得上创造。而对儿童来说,只要他的活动对他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体发展有益,就可视为创造。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的成果。它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具体地说,创造思维具有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敏感性、迸发性。灵感虽是突然出现,但却是长期紧张思考的结果。它常在紧张之后的悠闲、松驰条件下产生。
此外,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大量的日常生活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日后却有较大的发明创造,而学业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却无所建树。所以,我们也不能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创造性的高低。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因此,教师和父母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当学生对老师和父母表现出不顺从的时候,不要不加分析地一概斥责为“不听话”、“不懂事”,而要客观地加以分析。因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不受习俗束缚的不顺从者。创造的火花就蕴藏在鲜明的个性中。
(二)启发式教学
从改变旧有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计划安排与教学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要考虑学生有接受消化的可能,又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解决实验和实际的问题。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成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人全面细致的观摩力、提高敏锐灵活的思考力,还能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着继续深入发展,就会产生迷恋和喜欢,从而克服困难,深入探究。
(四)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
总之,教育既有培养创造性积极的一面,也可能抑制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创新功能。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所有教学中皆应关注的目标。学生的创新的素质都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适宜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3,215.
[2]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0(4):15-17.
[3]肖少北.论人的创造性及其培养[A].江西社会科学,2001:123-126.
[4]陆群,沈雄英.浅谈学生的创造性及其培养[A].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B06期.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