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践活动点亮化学课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钟启泉认为“一部教学发展史,就是‘系统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当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以系统学习为主,缺少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锻炼不足。因为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情感、轻实践、轻创造,当然系统讲授并非不重要而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我们尝试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开发设计实践活动,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理想的化学教育形态。目前我们已开发实验类、制作类、文献类、考察类四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本文具体谈谈前三类实践活动的做法。
  一、实验类实践活动
  如何指导实验类活动?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融合各方面成果提炼的科学教育框架(见图1),我认为对指导科学学习具有普遍适应性。“框架”提出“作为实践的科学”这一概念,认为“将科学作为实践来看待,体现了学科学和做科学的统一”。从哲学角度,就是让学生亲历“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我以两个实践课例说明。
  课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浓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一般通过理论推导。我设计这一课例的创新点是:学生课前亲自测数据,课堂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用实验说话。学生实验发现,用精密pH计可测得温度对电离的影响。第一步,用pH计和温度传感器测得醋酸不同温度的pH值,在真实的世界收集数据;第二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第三步,得出结论,温度越高电离越容易。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转换为知识,再将结论迁移——氨水也是温度越高电离越容易。
  课例2:《气体摩尔体积》
  这一课的创新点是设计了两个学生实践活动:1.课前用废旧纸板制作气体摩尔体积模型,课堂展示,学生体验到动手制作、合作学习的成就感;2. 课前设计实验装置,验证“同温同压下,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其体积相同”,实验小组经历了“设计装置—选择原理—选择用量”的过程。活动二的具体过程如下:
  (1)设计实验装置
  我们先后设计了四套实验方案。第一套:产生等量二氧化碳和氢气,利用两个气球膨胀的体积相等来证明。实验失败。反思:1.气密性不好——气球三个小时之后瘪了。2.铁粉和盐酸反应太慢。3.难以保证两个气球的膨胀系数相同。学生设计的第二套实验由于气密性不好也失败了。第三套(见图2)和第四套(见图3,将两个针筒改为一个针筒)现象明显,效果不错。
  (2)选择实验原理
  制CO2 用碳酸钙粉末和盐酸。制取H2的实验原理我们进行了四种尝试,通过尝试,最终我们选择了盐酸和锌粉反应生成氢气。
  (3)确定实验方案
  如图2所示:在两个广口瓶中分别加0.085g锌粉和0.130g碳酸钙(等物质的量),兩个小针管分别注入10mL浓盐酸(等量且过量),下压小针管且保持不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氢气会充入大针管,弹开的体积相等。证明结论。
  如图3所示:所加物质相同,大小针筒合二为一。用50mL针管加盐酸,将盐酸压入广口瓶后,产生的气体体积也用该针管测量。
  本实验的关键点是两个收集气体的针管摩擦系数相同。图3的检验方法是:先凭手感找到摩擦系数近似的两个大针管,再分别将两个小针管拉到20mL,此时两个小针管中有等体积空气,塞上塞子,同时将小针管下压,若两个大针管弹开的体积接近,则两个大针管摩擦系数接近。
  二、制作类实践活动
  制作类实践活动主要是课外活动或作为化学社团活动。例如,我指导学生用牙签和太空泥制作氯化钠、氯化铯、硫化锌等晶体模型(见图4),这一活动成本低,可推广。又如,赵嵘老师将化学与艺术融合,指导学生用氢氟酸雕刻玻璃(见图5)。再如,付敏、任开莲老师指导学生以皂基、精油、牛奶为原料,用模具制作肥皂(见图6)等。
  三、文献类实践活动
  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可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我设计《合成氨》一课,创新点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化学史《哈伯与工业合成氨》,课堂展示并撰写诗歌。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表达、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擅长表达的学生展示说:“哈伯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天使,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所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有人认为他是魔鬼,他第一次将化学武器用于战争。”甚至还有擅长文学的学生通过总结资料,撰写了《合成氨》一诗:
  小小氢氮合成氨,苦苦探索上百年。
  哈伯实验到生产,要靠实践来检验。
  温度压强比翼飞,速率平衡要兼看。
  经济环保连理结,实惠绿色来发展。
  人口增多食困难,要靠化肥来增产。
  风流人物今犹在,试看今朝我少年!
  四、反思:开展化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原则
  强调“动手做”和“作品呈现”的活动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是知识价值。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概念和原理,应用知识,知识活了起来。二是方法价值。学生深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以及掌握控制变量等方法。三是情感价值。能激发师生对化学的兴趣,增进师生、生生之间创新思维的深度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围绕学科开发实践活动,能实现“手—脑—心”统合的学习,加深师生的课程履历,创造自己的课程故事。
  我认为开展化学实践活动应遵循五项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2.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降低活动难度,不要过多加重学生负担。设计实验、制作、表达等分工时,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发挥和强化学生智能的强项。3.自主性原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选题就更好。4.合作性原则。差异就是学习资源。合作中学生之间差异共享,让学生带动学生。5.指导性原则。实践活动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身份从权威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倾听者、支持者。
  实践活动能够点亮化学课堂,但活动需花费时间、调动资源、组织指导,因此,教师、管理者、家长、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及高考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尤为重要。后期我们计划开展被石墨厂污染的水硬度的测定、化学史研究、自制润唇膏、自制口红等活动,让化学教育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马明宇. 美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实践的科学[J]. 外国教育研究,2012,(7):35-42.
其他文献
“学语文”为的是“用语文”,而获得与形成“用语文”能力的根本路径恰恰就是“用语文”本身,因为只有在“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获得“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用中学”即指向“用语文”——在运用中学习运用。  一、何谓“用中学”——在运用中学习运用  “学中用”侧重学习有关运用的知识、方法并指向——学中运用,学了再用,先学后用,学以致用。“用中学”则强调通过“用语文”来“学语文”“在运用中学习
一种教育诞生于一种文化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滋养了芳草文化,也正是这茵茵荣融的芳草文化孕育了今天的“芳草教育”。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地处芳草地,以地命名,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求。学校以“荣·融”文化为精神内核,以“易知易行、和而不同”为基本理念,以“国际化、规范化、信息化、集团化”为外显特征,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育人目标,努力让芳草教育成为首都
在主编《百人千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册由无锡教育局编于1947年9月的《无锡教育概况》,是罕见的全英文手写体。在过眼的众多近代无锡教育著作中,除了英文教材,只有少数校编资料因内容关系部分书以英文,而这本著作却是绝无仅有的全英文。该书用详尽的数据,全面地介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地方教育恢复的情况,保存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但这书为何而编,又编给什么人看?当时很是疑惑。近日检阅相关资料,终于有了结果。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1.案例描述  2012年9月,新学期伊始,我接了初中一年级的美术特长班,在正常入校学生报到注册结束后,一位叫涵涵的高个子女生分到我班,成为我班第31位同学。在军训的文艺联欢会上,涵涵在全年级同学面前弹奏了阮。当时我还暗自庆幸,这位后门生想必不会太差,可以在全年级师生面前镇定地弹奏乐器。然而,事实证明,涵涵是个例外。在一次摸底测试中,她是全班两个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写完试卷的学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教师司合作的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始于2011年12月,旨在将先期于四川和甘肃两省进行的关于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项目经验推广到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探索通过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学策略改善最边远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本文的两位作者,一位曾参与本项目的基线调研,另一位曾在项目中期和结题评估时分别赴腾冲和景洪调研,围绕项目实施前后两地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依照党的教育方针引导人、培养人、造就人,让广大教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2018年5月16日,即亚圣孟子诞辰纪念日,以“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为主题的2018年敬德书院
我们的学校需要深度的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学校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而要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教育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路径。  作为校长,要推动学校的发展。那么,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老师的爱心、老师的热情、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勇气,这是我们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民主才能激发出这些精神资源。  好学校肯定是非常民主和自由的学校。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育人的主体性。让
本刊讯 2017年7月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继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贵州省福泉市
“有人说,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知和行的距离。”类似哲思睿语在《于漪知行录》中多有闪现。《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62年教育智慧的精彩呈现,该书以知而行、行生新知、知行合一为纲,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十个角度阐释了教师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笔底艳阳,满目芬芳。  为人师者,励志当先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师者楷模于漪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是什么?要着眼于这一关键之处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是什么?  约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你需要有关心学生的师范生和关心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者,这些人员需要有奉献精神,愿意分享,愿意提供支持,并且热爱学习;他们也必须有很好的知识基础、教学方法;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慎思、反思,他们的同事关系好,善于合作。上述素质在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