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说好话,而且要学会在特定场合说好话的应变技巧,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说话素养,那么就会常常因为自己说话不慎或缺乏说话经验而使自己陷入困窘的境地。其实说话也足一门生活的艺术,只有我们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理解了生活,才能说好话,办好事、交好人,否则,就会使自己说错话,办坏事、交恶人。下面我们来谈谈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和摆脱说话时遇到的窘境。
一、谨慎说话,防范陷入困窘的境地
要想自己不陷入窘境,最好时刻保持谨慎,避免可能出现的语言危机,与其在危机出现了之后再挖空心思去解围,不如平时多注意如何来防止窘境的发生。
有些话要看场合和对方性格来判定是否该说,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例如,有一位姑娘淡恋爱遇挫,头一回感情旅程就打了“回程票”,心里有点懊恼。这位姑娘性格比较内向,没有什么可以倾诉苦恼的闺蜜。同单位一个与她平时关系吖:错的同事看她整日愁眉不展,就想开导一下她,于是就在办公室里当着众人安慰道:“这个人有什么好的,凭你的条件,绝对可以找到一个比他好上百倍的人。”没等她说完,这位姑娘已经尴尬得跑出办公室了。由此可见,即使说安慰话也要尊重人格,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性格和习惯。对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宜在众人面前直接给予安慰,对不喜欢别人安慰的人,一般不要随性而为。所以说,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要体察入微、考虑周全,要懂得
看人看事看场合,视不同情况说不同的话。
避免说别人的隐私,特别是不要当众讨论别人的缺陷。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咦,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是不是离婚了?”“听说你被数学老师请去喝咖啡了?”这种过度的关注和“发现新大陆”般的问话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只会令对方生气。一些别人内心秘而不宜的想法种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不够理智。因此,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也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
要学会在特定场合避忌。有些忌讳的语言,会使他人引起误解或不快,我们尽量避免去说。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又如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为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的“8”与“发”谐音,“4”与“死”谐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
二、打破冷场,走出窘境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聚会、议事等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彼此都尴尬。这时我们需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话题和双方的共鸣点,及时融化妨碍双方交往的“冰块”。打破冷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富有幽默感地拓展话题,是令双方走进和谐的氛围,激起彼此谈话欲望的最好法宝。
毛泽东就是一个善于用幽默的谈话来活跃气氛,消除冷场的高手。20世纪70年代,唐由之初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首次见面时,他很紧张。谁知毛泽东望着他,反复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并问:“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又说:“你不要按孔夫之的‘由之’去做,而要按鲁迅的‘由之’去做。”随即又抑扬顿挫地哼起了鲁迅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毛泽东出语成趣,使唐大夫轻松了很多,他们开始了融洽的交谈。毛泽东用了“析姓辨名”的方法,用浓厚的幽默感帮助对方解除思想负担,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当然,除了“析姓辨名”的方法之外,让说话变得有幽默感和亲切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谐音、借代、自嘲、套用等等,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才能更好地把握。
三、学会用戏谑冲淡尴尬
尴尬是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如果能调整心态,急中生智,以戏谑来冲淡它,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化解紧张气氛。
有个人叫王禹锡作了一首《贺雨》,有句“打叶雨拳随手重,吹凉风口逐人来”,以为得意,特意给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看了倒还客气:“您这诗恐怕不那么合规矩吧?”那王先生也还虚心:“这是我醉酒之后写的。”过两天又拿一首来。东坡看过问:“您又醉了一回?”
程师孟造了一间雅室,极其喜欢,写诗道:“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常是点灯来。”
李元规开玩笑:这诗不是在说如厕吧?
有人写字把“枇杷果”写成了“琵琶果”,于是有个人叫莫廷韩就吟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开花。
有个人叫李大壮,畏妻特甚,老婆偶尔生病,医生也很怪,开的药方是吃乌鸦。时值雪后,没地方找,于是老婆大怒要动手。也难为那大壮,想方设法历尽艰辛,终于抓住一只。于是有朋友就表示祝贺:当初圣人是“有凤来仪”,而李先生您是“获鸦免祸”啊!
以上这几例,说是戏谑、调侃也好,说是嘲讽也罢,总的来说还是有一定品位的。说者,固然诙谐幽默,而听者,大都也一笑了之。
四、找个化解尴尬的“台阶”
有人喜欢故意挑起事端,企图巧言戏弄他人,陷入于尴尬境地,以博取笑料。此时,可以使用幽默作为武器,予以还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自恃有才学的城里人,遇到一个乡下人,就想奚落他一番,于是向他发难:“请问这位老乡,你有几个令尊?”
乡下人装作不知,反问:“令尊是什么?”
城里人以为得手,狡黠地一笑:“令尊就是儿子的意思啊。”
乡下人不动声色地说:“噢,原来如此,那么请问您有几个令尊?”
城里人没有思想准备,一时竟无言以对,气得直翻白眼。
乡下人步步紧逼,佯作安慰状:“原来您膝下无子。我倒是有两个儿子,可以过继一个给您当令尊,不知可否?”
城里人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只好悻悻而去。
我们还可以将错就错下台阶。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战争后,军官问一个士兵:“在这次战争中,你是否勇敢?”
士兵回答道:“您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在战争开始后我勇敢地冲上去砍掉一个敌人的双脚。”
军官听了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是头呢?”
士兵回答道:“因为他的头已经被砍掉了。”
士兵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把严肃的问答变得和谐融洽,也把战争中人们惧怕战场和死亡的尴尬心态不着痕迹地掩蔽起来了。有时候,下台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错就错,顺着对方的话往下说,把尴尬化解掉。
在生活中,能够巧妙地让自己从窘境中走出来,不但需要冷静的心态和极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察生活,积累人生的智慧和豁达,如此,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尴尬。
【练一练】
找一个内向的陌生人对话,运用上述所讲的方法,让双方的谈话变得轻松和谐。
一、谨慎说话,防范陷入困窘的境地
要想自己不陷入窘境,最好时刻保持谨慎,避免可能出现的语言危机,与其在危机出现了之后再挖空心思去解围,不如平时多注意如何来防止窘境的发生。
有些话要看场合和对方性格来判定是否该说,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例如,有一位姑娘淡恋爱遇挫,头一回感情旅程就打了“回程票”,心里有点懊恼。这位姑娘性格比较内向,没有什么可以倾诉苦恼的闺蜜。同单位一个与她平时关系吖:错的同事看她整日愁眉不展,就想开导一下她,于是就在办公室里当着众人安慰道:“这个人有什么好的,凭你的条件,绝对可以找到一个比他好上百倍的人。”没等她说完,这位姑娘已经尴尬得跑出办公室了。由此可见,即使说安慰话也要尊重人格,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性格和习惯。对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宜在众人面前直接给予安慰,对不喜欢别人安慰的人,一般不要随性而为。所以说,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要体察入微、考虑周全,要懂得
看人看事看场合,视不同情况说不同的话。
避免说别人的隐私,特别是不要当众讨论别人的缺陷。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咦,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是不是离婚了?”“听说你被数学老师请去喝咖啡了?”这种过度的关注和“发现新大陆”般的问话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只会令对方生气。一些别人内心秘而不宜的想法种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不够理智。因此,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也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
要学会在特定场合避忌。有些忌讳的语言,会使他人引起误解或不快,我们尽量避免去说。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又如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为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的“8”与“发”谐音,“4”与“死”谐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
二、打破冷场,走出窘境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聚会、议事等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彼此都尴尬。这时我们需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话题和双方的共鸣点,及时融化妨碍双方交往的“冰块”。打破冷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富有幽默感地拓展话题,是令双方走进和谐的氛围,激起彼此谈话欲望的最好法宝。
毛泽东就是一个善于用幽默的谈话来活跃气氛,消除冷场的高手。20世纪70年代,唐由之初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首次见面时,他很紧张。谁知毛泽东望着他,反复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并问:“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又说:“你不要按孔夫之的‘由之’去做,而要按鲁迅的‘由之’去做。”随即又抑扬顿挫地哼起了鲁迅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毛泽东出语成趣,使唐大夫轻松了很多,他们开始了融洽的交谈。毛泽东用了“析姓辨名”的方法,用浓厚的幽默感帮助对方解除思想负担,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当然,除了“析姓辨名”的方法之外,让说话变得有幽默感和亲切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谐音、借代、自嘲、套用等等,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才能更好地把握。
三、学会用戏谑冲淡尴尬
尴尬是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如果能调整心态,急中生智,以戏谑来冲淡它,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化解紧张气氛。
有个人叫王禹锡作了一首《贺雨》,有句“打叶雨拳随手重,吹凉风口逐人来”,以为得意,特意给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看了倒还客气:“您这诗恐怕不那么合规矩吧?”那王先生也还虚心:“这是我醉酒之后写的。”过两天又拿一首来。东坡看过问:“您又醉了一回?”
程师孟造了一间雅室,极其喜欢,写诗道:“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常是点灯来。”
李元规开玩笑:这诗不是在说如厕吧?
有人写字把“枇杷果”写成了“琵琶果”,于是有个人叫莫廷韩就吟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开花。
有个人叫李大壮,畏妻特甚,老婆偶尔生病,医生也很怪,开的药方是吃乌鸦。时值雪后,没地方找,于是老婆大怒要动手。也难为那大壮,想方设法历尽艰辛,终于抓住一只。于是有朋友就表示祝贺:当初圣人是“有凤来仪”,而李先生您是“获鸦免祸”啊!
以上这几例,说是戏谑、调侃也好,说是嘲讽也罢,总的来说还是有一定品位的。说者,固然诙谐幽默,而听者,大都也一笑了之。
四、找个化解尴尬的“台阶”
有人喜欢故意挑起事端,企图巧言戏弄他人,陷入于尴尬境地,以博取笑料。此时,可以使用幽默作为武器,予以还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自恃有才学的城里人,遇到一个乡下人,就想奚落他一番,于是向他发难:“请问这位老乡,你有几个令尊?”
乡下人装作不知,反问:“令尊是什么?”
城里人以为得手,狡黠地一笑:“令尊就是儿子的意思啊。”
乡下人不动声色地说:“噢,原来如此,那么请问您有几个令尊?”
城里人没有思想准备,一时竟无言以对,气得直翻白眼。
乡下人步步紧逼,佯作安慰状:“原来您膝下无子。我倒是有两个儿子,可以过继一个给您当令尊,不知可否?”
城里人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只好悻悻而去。
我们还可以将错就错下台阶。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战争后,军官问一个士兵:“在这次战争中,你是否勇敢?”
士兵回答道:“您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在战争开始后我勇敢地冲上去砍掉一个敌人的双脚。”
军官听了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是头呢?”
士兵回答道:“因为他的头已经被砍掉了。”
士兵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把严肃的问答变得和谐融洽,也把战争中人们惧怕战场和死亡的尴尬心态不着痕迹地掩蔽起来了。有时候,下台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错就错,顺着对方的话往下说,把尴尬化解掉。
在生活中,能够巧妙地让自己从窘境中走出来,不但需要冷静的心态和极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察生活,积累人生的智慧和豁达,如此,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尴尬。
【练一练】
找一个内向的陌生人对话,运用上述所讲的方法,让双方的谈话变得轻松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