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0年2月25日,对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史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先驱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剧作《欧纳尼》在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了,这是浪漫主义向僵化了的古典主义的公开宣战,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向没落的封建贵族势力的宣战。演出前,浪漫派青年们成群结伙兴奋地拥向剧场,而古典主义的拥护者们则在剧场屋顶上准备了大量垃圾,作为反击浪漫派的武器。大幕刚拉开,浪漫派狂热的欢呼和古典派愤怒的嘘叫交织成一片,祝贺的鲜花和捣乱的香蕉皮飞舞在一起。第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剧场中差点闹翻了天,古典派眼看自己就要失败,正打算动用屋顶上的“秘密武器”,突然,剧场安静下来了:捣乱者终于被激动人心的剧情和主人公欧纳尼慷慨悲壮的行动所吸引,而忘记了到剧场来的目的。大幕低垂,剧场中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浪漫派完全胜利了。于是,原来犹豫不决的出版商赶忙来恳求雨果出让剧本的出版权,剧场老板赶忙延长演出的合同,这部戏剧盛况空前地一连演出四十五天,而浪漫主义从此占领戏剧舞台竟达二十年之久!
《欧纳尼》的上演何以会引来这么多如醉若狂的观众?有人说,这是因为《欧纳尼》的演出,第一次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旧框。如果按照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来写,把剧情限制在一个地点、一日之中、一件事上,艺术的天地是多么狭窄啊!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欧纳尼》的剧情特别生动。是的,当观众看到善良的欧纳尼被国王卡洛杀害了父亲,流落为绿林好汉,和哥哥梅茨公爵的女儿莎尔深情相爱,而暴君卡洛又要把莎尔抢走据为己有,终于逼得这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壮烈殉情时,怎能不为这生动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呢?还有人说,这是因为扮演莎尔的女演员玛尔斯小姐的演技分外出色。玛尔斯小姐杰出的演技与《欧纳尼》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她那传情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演,确实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但是,《欧纳尼》的演出,不只是轰动了一个法兰西剧院,而是震动了一代法兰西人的心灵。我们知道,查理十世执政的波旁复辟王朝,是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人民群众迫切要求铲除罪恶的封建制度,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欧纳尼》之所以震撼一代法兰西人的心灵。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剧本以它的反封建主义点燃了人们建立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的理想之火。这个火一般炽热的理想,是《欧纳尼》全剧的灵魂。在世界各国的文艺中,浪漫主义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既有上天入地的浪漫主义,如屈原的《离骚》,也有托古喻今的浪漫主义,如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既有人、神同台的浪漫主义,如吴承恩的《西游记》,也有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如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但是,无论哪种表现形式的浪漫主义,它们的灵魂都是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没有理想,就没有浪漫主义。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一则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神话故事:一天,教给人们种植五谷的神农氏的女儿女娃到东海之滨去游玩,不幸失足溺死在大海之中。人们想方设法都没能打捞到她的遗体,却在东海上发现了一只奇怪而美丽的小鸟,这只小鸟有着朱红的脚,雪白的喙和布有花纹的头。它成天鸣叫着“精卫!精卫!”,从西山上衔来树枝和碎石,扔下大海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休止。这只小鸟究竟要做什么呢?后来,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它就是女娃变的呀!女娃的身体虽然被大海吞没了,但她的心灵却不愿向大海屈服;她变成了小鸟,要用西山上的木石把大海填平!茫茫大海,无边无际,而这只小小的鸟儿却决心变沧海为平地。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显示了古代人民征服大海、征服自然的伟大理想吗?神话,是古代人民用幻想的方式来表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样式。
当然,表现理想的,不只是浪漫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作品同样也可以表现理想。不同的是: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理想,他们在表现理想时,首先考虑的是生活本身“是怎样”,而浪漫主义则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来表现理想,他们在表现理想时,首先考虑的是生活的未来“应怎样”。《水浒传》和《窦娥冤》同样都是表现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强烈愿望的作品,但《水浒传》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窦娥冤》则属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水浒传》的理想,是作品中直接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的农民革命理想,这个理想随着梁山泊奇异的失败而最终破灭。小说中这种从提出理想到理想破灭的过程,正是历次失败了的农民起义的忠实反映和典型概括。历史上许多流产了的农民起义,也都是这样想的,又都是这样破灭的。因此,《水浒传》始终是按照现实本来的样式来表现理想的全过程。《窦娥冤》就不同了。它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少女窦娥因为父亲欠了蔡婆的银子,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后来,她丈夫死了,婆婆改嫁给张驴儿的父亲。张驴儿一心想娶窦娥为妻,窦娥执意不从。于是,张驴儿买了毒药想药死蔡婆,逼窦娥成亲。不料张驴儿反药死了自己父亲,于是他告到官府,反诬窦娥行凶。官府腐败无能,又受了张驴儿的贿赂,竟然判处无辜的窦娥死刑!窦娥满心冤屈无处申诉,临刑时发下三件誓愿:因为她是蒙冤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无辜,她要在受刑后,让鲜血飞溅到一丈二尺高的白练之上,要叫六月暑天飘降漫天大雪,要让土地大旱三年。果然,这三件誓愿都变成了事实。最后,窦娥的父亲做官回来,给女儿报了仇,平了冤,窦娥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生活中,像窦娥这类蒙受不白之冤的劳动妇女果真做到了有仇报仇、有冤伸冤了吗?恰恰相反,历史上千千万万个窦娥的命运却永远是冤沉大海,不得昭雪,更不必说会出现作品中那种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奇迹了。那么,剧作者关汉卿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因为关汉卿选择了不同于《水浒传》的创作方法:尽管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是这样”,即千千万万个窦娥并未被昭雪,但他却强烈地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这种罪恶的现实必须改变,这种固有的生活秩序必须重新安排,而重新安排的生活秩序则“应这样”,应是有冤者伸冤,为恶者受惩。现实主义者按生活的本来样式表现理想,而浪漫主义者则按生活应有的样式去描绘理想中的现实,这是两种创作方法表现理想时的根本区别。
那么,两种创作方法究竟孰优孰劣呢?我们认为这两种创作方法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我们欢迎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因为它能引导我们深刻地去认识现实,剖析现实,而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改造现实;我们也欢迎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因为它为我们指出了生活的理想,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理想,人们才有改造生活的巨大勇气。
先驱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剧作《欧纳尼》在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了,这是浪漫主义向僵化了的古典主义的公开宣战,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向没落的封建贵族势力的宣战。演出前,浪漫派青年们成群结伙兴奋地拥向剧场,而古典主义的拥护者们则在剧场屋顶上准备了大量垃圾,作为反击浪漫派的武器。大幕刚拉开,浪漫派狂热的欢呼和古典派愤怒的嘘叫交织成一片,祝贺的鲜花和捣乱的香蕉皮飞舞在一起。第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剧场中差点闹翻了天,古典派眼看自己就要失败,正打算动用屋顶上的“秘密武器”,突然,剧场安静下来了:捣乱者终于被激动人心的剧情和主人公欧纳尼慷慨悲壮的行动所吸引,而忘记了到剧场来的目的。大幕低垂,剧场中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浪漫派完全胜利了。于是,原来犹豫不决的出版商赶忙来恳求雨果出让剧本的出版权,剧场老板赶忙延长演出的合同,这部戏剧盛况空前地一连演出四十五天,而浪漫主义从此占领戏剧舞台竟达二十年之久!
《欧纳尼》的上演何以会引来这么多如醉若狂的观众?有人说,这是因为《欧纳尼》的演出,第一次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旧框。如果按照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来写,把剧情限制在一个地点、一日之中、一件事上,艺术的天地是多么狭窄啊!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欧纳尼》的剧情特别生动。是的,当观众看到善良的欧纳尼被国王卡洛杀害了父亲,流落为绿林好汉,和哥哥梅茨公爵的女儿莎尔深情相爱,而暴君卡洛又要把莎尔抢走据为己有,终于逼得这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壮烈殉情时,怎能不为这生动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呢?还有人说,这是因为扮演莎尔的女演员玛尔斯小姐的演技分外出色。玛尔斯小姐杰出的演技与《欧纳尼》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她那传情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演,确实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但是,《欧纳尼》的演出,不只是轰动了一个法兰西剧院,而是震动了一代法兰西人的心灵。我们知道,查理十世执政的波旁复辟王朝,是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人民群众迫切要求铲除罪恶的封建制度,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欧纳尼》之所以震撼一代法兰西人的心灵。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剧本以它的反封建主义点燃了人们建立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的理想之火。这个火一般炽热的理想,是《欧纳尼》全剧的灵魂。在世界各国的文艺中,浪漫主义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既有上天入地的浪漫主义,如屈原的《离骚》,也有托古喻今的浪漫主义,如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既有人、神同台的浪漫主义,如吴承恩的《西游记》,也有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如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但是,无论哪种表现形式的浪漫主义,它们的灵魂都是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没有理想,就没有浪漫主义。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一则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神话故事:一天,教给人们种植五谷的神农氏的女儿女娃到东海之滨去游玩,不幸失足溺死在大海之中。人们想方设法都没能打捞到她的遗体,却在东海上发现了一只奇怪而美丽的小鸟,这只小鸟有着朱红的脚,雪白的喙和布有花纹的头。它成天鸣叫着“精卫!精卫!”,从西山上衔来树枝和碎石,扔下大海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休止。这只小鸟究竟要做什么呢?后来,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它就是女娃变的呀!女娃的身体虽然被大海吞没了,但她的心灵却不愿向大海屈服;她变成了小鸟,要用西山上的木石把大海填平!茫茫大海,无边无际,而这只小小的鸟儿却决心变沧海为平地。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显示了古代人民征服大海、征服自然的伟大理想吗?神话,是古代人民用幻想的方式来表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样式。
当然,表现理想的,不只是浪漫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作品同样也可以表现理想。不同的是: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理想,他们在表现理想时,首先考虑的是生活本身“是怎样”,而浪漫主义则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来表现理想,他们在表现理想时,首先考虑的是生活的未来“应怎样”。《水浒传》和《窦娥冤》同样都是表现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强烈愿望的作品,但《水浒传》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窦娥冤》则属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水浒传》的理想,是作品中直接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的农民革命理想,这个理想随着梁山泊奇异的失败而最终破灭。小说中这种从提出理想到理想破灭的过程,正是历次失败了的农民起义的忠实反映和典型概括。历史上许多流产了的农民起义,也都是这样想的,又都是这样破灭的。因此,《水浒传》始终是按照现实本来的样式来表现理想的全过程。《窦娥冤》就不同了。它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少女窦娥因为父亲欠了蔡婆的银子,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后来,她丈夫死了,婆婆改嫁给张驴儿的父亲。张驴儿一心想娶窦娥为妻,窦娥执意不从。于是,张驴儿买了毒药想药死蔡婆,逼窦娥成亲。不料张驴儿反药死了自己父亲,于是他告到官府,反诬窦娥行凶。官府腐败无能,又受了张驴儿的贿赂,竟然判处无辜的窦娥死刑!窦娥满心冤屈无处申诉,临刑时发下三件誓愿:因为她是蒙冤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无辜,她要在受刑后,让鲜血飞溅到一丈二尺高的白练之上,要叫六月暑天飘降漫天大雪,要让土地大旱三年。果然,这三件誓愿都变成了事实。最后,窦娥的父亲做官回来,给女儿报了仇,平了冤,窦娥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生活中,像窦娥这类蒙受不白之冤的劳动妇女果真做到了有仇报仇、有冤伸冤了吗?恰恰相反,历史上千千万万个窦娥的命运却永远是冤沉大海,不得昭雪,更不必说会出现作品中那种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奇迹了。那么,剧作者关汉卿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因为关汉卿选择了不同于《水浒传》的创作方法:尽管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是这样”,即千千万万个窦娥并未被昭雪,但他却强烈地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这种罪恶的现实必须改变,这种固有的生活秩序必须重新安排,而重新安排的生活秩序则“应这样”,应是有冤者伸冤,为恶者受惩。现实主义者按生活的本来样式表现理想,而浪漫主义者则按生活应有的样式去描绘理想中的现实,这是两种创作方法表现理想时的根本区别。
那么,两种创作方法究竟孰优孰劣呢?我们认为这两种创作方法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我们欢迎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因为它能引导我们深刻地去认识现实,剖析现实,而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改造现实;我们也欢迎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因为它为我们指出了生活的理想,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理想,人们才有改造生活的巨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