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赏读笔记融入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原本不可见的学习过程可见。课前的赏读笔记,能帮助学生丰富背景知识,洞悉文本内涵,悟得文本的写法;课中的赏读笔记,通过从读到思再到写,让学生在思辨中发现语言的细微差别;课后的赏读笔记,能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提炼本课所学,并运用总结、评价等方法灵活迁移运用。
关键词:赏读笔记 学情 课中思维 课后能力
赏读笔记,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以鉴赏与评析的形式,写出自己对文本内容本身的思考,或者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发现与困惑。将赏读笔记融入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原本不可见的学习过程可见,助力学生阅读与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一、课前赏读笔记:“看见学情”
课前写赏读笔记,即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触摸文本,记录其中精彩之处和初学课文时的体会与困惑。这样的赏读笔记不仅能够清晰展现学生阅读时的思考、疑惑等,还便于教师了解学情。
(一)“看见”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丰富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理解文章时,背景知识必定会以特定的方式与文章的字面意思融为一体,并根据这篇文章所隐含的内容构建出连贯的整体。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丰富背景知识,并能将此与目前正在学习的文本内容搭建联系,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每次教学新课前,笔者都会让学生查阅与文本作者、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思考,以此考察他们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讲述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设计大伤脑筋,却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做法中受到启示,从而设计出了最佳路径。对于主人公格罗培斯,课文一开始就说他是“世界建筑大师”,字面意思是指他在建筑方面造诣深、享有盛誉。但若只是将认知停留于此,对于理解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课前,笔者让学生搜集与格罗培斯相关的背景资料,意在丰富他们知识储备,助力理解。经过认真的查找,学生对格罗培斯的经典作品了如指掌。其中一位学生还将自己搜集的信息融入习作,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敬爱的格罗培斯爷爷:
您好!
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您的作品,比如,1911年的德國Atfeld工厂,1925年的包豪斯工厂,1937年的马萨诸塞州林肯市格罗培斯住宅,1948年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Harkness别墅,1964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JFK大楼,迪斯尼乐园……这些作品让我大开眼界,从中能看出您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您真了不起!我深深地敬佩您!
一位中国小学生:××
2019年3月11日
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做基础,当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格罗培斯的认识时,学生紧扣课文关键句“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对其中的“最微不足道”“大伤脑筋”“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等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悟到:格罗培斯不仅有杰出的才干,还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样的才干和精神,让他成为真正的大师。
(二)“看见”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洞悉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洞悉文本内涵,是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又一途径。当然,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接受指导与训练的。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写赏读笔记洞悉文本内涵,主要采取三条策略:一是捕捉课文要点,做好笔记;二是运用类推和归纳的方法,记录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形成意象;三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自我提问技能。
仍以《最佳路径》一课的教学为例,有位学生采用了第二条策略,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2019年3月11日星期三晴
今天,我读了《最佳路径》这篇课文。当我读到“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时,深感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巧妙:草地上被踩出的路宽,说明经过的游客多,理应设计得宽一些;被踩出的路窄,那就设计得窄一些;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自然可以不用考虑设计路径。尊重游客、相信游客,给游客最大的自由,让游客确定景点之间的道路,实在是高明!“给人自由,任由选择”!这也是《最佳路径》一课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这篇笔记既概述了文本主要内容,又抓住了文本主旨,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这样的思考与表达,为他们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看见”学生对文本写法的领悟
引导学生悟得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但也是最难的环节。“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写的效果如何”“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样的”等,都要通过阅读获得答案。创意写作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可以教的。通过写赏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感悟,是有效的路径。
在《最佳路径》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绘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的?”为引子,让学生先自主到文中搜索相关写法。通过课前自读,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将数字融入文字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有的通过“焦躁”“微不足道”“漫山遍野”“攻克”“催促”“优雅”等读出了借助关键词语表现人物责任心强的方法,有的通过“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等读出了借助关键句凸显大师不嫌弃小事、坚持长期研究的精神。表现在文字中,就有了这样的总结——
我从“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中的数字“40多年”“无数个”看出格罗培斯是位一丝不苟的建筑大师。路径设计是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但格罗培斯却修改了50多次。这里的“50多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大师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吗? 有了这些预习收获,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2至第5自然段,又发现了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反衬手法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遵循《最佳路径》一课“给人自由,任由选择”的主旨,教师在将赏读笔记渗透至课前预习时,也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路径。当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时,便会主动、生动地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课中的赏读笔记:“看见思维”
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中写赏读笔记,就是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导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心得,展现思维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常包括“提炼文章的中心或观点”“辨别文章的主题和关键成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分享交流作者的情感”等。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在循序渐进的思考、推断、预测、分析、解释、感悟中,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并以写赏读笔记的形式记录对话细节,让思维看得见。
(一)“看见”学生在思辨中发现语言的细微差别
除了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学生还必须具备观察语言细微差别的能力,学会推敲作者的遣词造句,并在自己习作时注重遣词造句。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了《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感受其中的磅礴气势,然后抛出话题:“《长江之歌》是从4583件作品中选出来的。它到底有哪些魅力呢?同学们读读歌词,思考一下,写下你的想法。”学生带着对歌曲的感知走进文中,品词酌句,比较推敲。最后写下了自己的思考。有位学生写道——
读完《长江之歌》,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長江的热爱之情。这篇文章,严格地说,应该是这篇歌词,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读完后,我试着将其中的“你”换成第一人称——“我”,想看看“自己夸自己”是怎样的感觉,读完就立马觉得不合适!再读一遍,我又质疑:全文用了14个“你”,是不是重复了呢?如果将“你”换成“长江”或第三人称“她”,又是怎样的感觉呢?作了这样的改动后再读,我很快又发现,叙述极为平淡,根本无法凸显作者深厚、独特的情感,而且跟读者有距离感,不亲切。看来,用第二人称引入,直接与抒情对象说话,直接表达感情,是此文的一大妙处!
《长江之歌》中第二人称的用法是亮点,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学生通过不断变换人称进行赏读,于思辨中发现了文本创作中言语表达的细微差别,反映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次的赏读尝试也说明,让学生通过思辨发现语言的细微差别,能使他们在直接面对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时,有更多自己原生态思维的介入。这种思维的介入,促使学生抛开对答案的简单重复,不断交换意见、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不断表述观点,主动融入批判性思维,将“想出来”的观点“写下来”,然后“说出来”,清晰展示思维过程,让学习得以完善。
(二)“看见”学生从读到思再到写的经历
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采用“读—议—写”的方式,让学生从“读起来”到“说出来”,再到“写下来”,推进深度思考,缜密表达。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在重点赏读文本第4、第5小节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对身边植物的认知,分小组讨论季羡林先生描写夹竹桃的手法,然后以小结的形式写写感受。在朗读与讨论过程中,学生分别对夹竹桃的开花时节、开花时的状态、开花时的独特之处等做了梳理,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成员的心得——
我觉得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风格很独特!文中一句“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值得玩味。我们平时都说“花开花落”“先长后黄”,而季老则为我们描绘了夹竹桃“花败花开”“黄了再长”“生生不息”的场景,这形象说明了夹竹桃的韧性。它们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循环往复,为自己开花,乐此不疲,真是坚韧而又蓬勃。从夹竹桃的品性中,我们也能洞见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正如他所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季老一生都将自己当作一介布衣,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由此再做分析,我们又会发现,先生的文章是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匠心独具,浑然天成;沿着这样的思路再读文章,更能体会到先生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和他对生活真诚、朴素的热爱。
阅读即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让他们明确:阅读的本质是理解文本内涵。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具有“率真”与“朴实”的独特风格。通过“读起来”“说出来”“写下来”的方式,学生逐步走向文本深处,紧扣夹竹桃“花败花开”“先黄后长”等特点,揭开了文章简练描写后蕴藏着的一片匠心。
三、课后的赏读笔记:“看见能力”
课后写赏读笔记,就是学生将自己对所学文本或所读文章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属于综合性赏读笔记。相对于课前、课中,课后的赏读笔记重在巩固技能,提升能力。笔者经常会让学生给文章中的人物或文章的作者写信,意在让他们习得文章的表述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很多学生都对身残志坚的“宇宙之王”霍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笔者鼓励他们给霍金写一封信,写出自己的感受。一位学生写道——
敬爱的霍金爷爷:
您好!
我们刚刚学完一篇写您的文章——《轮椅上的霍金》。我真的被您的精神所感动、震撼!您只有3根手指能动,竟然还撰写了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虽然在轮椅上坐了那么多年,您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您的大脑在不停歇地运转着,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您思考宇宙的源起,考证时间是否有尽头,测算黑洞的蒸发性、大爆炸……您还建立了科学的宇宙模型!您当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真是了不起!虽然这些荣誉让您功勋显著,但我更叹服于您在艰难中不肯屈服、坚持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您是当之无愧的“宇宙之王”。我深深地、深深地敬佩您!
一名小学生××
2019年2月20日
这位学生的赏读笔记刚刚完成,小组内一位热衷研读霍金传记,对霍金有深入了解的同伴便以霍金的口吻,给他写了回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
很高兴你能给我写信!但我可不像你说得那么伟大。如果说我还能为人类做点事情,那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每天坚持读书,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二是坚持研究,每天都会研究宇宙,然后及时把自己想到的记下来;三是坚持交流,和学生交流有关宇宙的问题,探究有关黑洞的问题。天天如此。把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及时做梳理、记录,也便有了《时间简史》《大设计》《果壳中的宇宙》等书。
我知道你们对我的《时间简史》一书很感兴趣,因为这里面讲述了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的命题。作为小学生,你们要读懂这些内容可真有不小的难度!需要认真学习。当然,我坚信,爱学习的你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挖掘,一定会搞清楚这些科学的奥秘。最后祝你学习快乐!
霍金
2019年3月5日
课后写赏读笔记,主要是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提炼本课所学,并运用总结、评价等方法灵活迁移运用。书信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文本阅读,培养综合阅读能力,还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提升理解能力。
学会阅读,提升读写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必经之径。采用写赏读笔记的策略推进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线索,让思维由不可见走向可见。
当然,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写赏读笔记,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在紧扣教学目标、关注学情、捕捉学生兴趣点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深化思维,及时将想法与习作相结合。长此以往,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赏读笔记 学情 课中思维 课后能力
赏读笔记,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以鉴赏与评析的形式,写出自己对文本内容本身的思考,或者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发现与困惑。将赏读笔记融入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原本不可见的学习过程可见,助力学生阅读与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一、课前赏读笔记:“看见学情”
课前写赏读笔记,即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触摸文本,记录其中精彩之处和初学课文时的体会与困惑。这样的赏读笔记不仅能够清晰展现学生阅读时的思考、疑惑等,还便于教师了解学情。
(一)“看见”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丰富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理解文章时,背景知识必定会以特定的方式与文章的字面意思融为一体,并根据这篇文章所隐含的内容构建出连贯的整体。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丰富背景知识,并能将此与目前正在学习的文本内容搭建联系,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每次教学新课前,笔者都会让学生查阅与文本作者、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思考,以此考察他们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讲述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设计大伤脑筋,却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做法中受到启示,从而设计出了最佳路径。对于主人公格罗培斯,课文一开始就说他是“世界建筑大师”,字面意思是指他在建筑方面造诣深、享有盛誉。但若只是将认知停留于此,对于理解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课前,笔者让学生搜集与格罗培斯相关的背景资料,意在丰富他们知识储备,助力理解。经过认真的查找,学生对格罗培斯的经典作品了如指掌。其中一位学生还将自己搜集的信息融入习作,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敬爱的格罗培斯爷爷:
您好!
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您的作品,比如,1911年的德國Atfeld工厂,1925年的包豪斯工厂,1937年的马萨诸塞州林肯市格罗培斯住宅,1948年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Harkness别墅,1964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JFK大楼,迪斯尼乐园……这些作品让我大开眼界,从中能看出您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您真了不起!我深深地敬佩您!
一位中国小学生:××
2019年3月11日
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做基础,当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格罗培斯的认识时,学生紧扣课文关键句“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对其中的“最微不足道”“大伤脑筋”“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等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悟到:格罗培斯不仅有杰出的才干,还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样的才干和精神,让他成为真正的大师。
(二)“看见”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洞悉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洞悉文本内涵,是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又一途径。当然,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接受指导与训练的。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写赏读笔记洞悉文本内涵,主要采取三条策略:一是捕捉课文要点,做好笔记;二是运用类推和归纳的方法,记录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形成意象;三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自我提问技能。
仍以《最佳路径》一课的教学为例,有位学生采用了第二条策略,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2019年3月11日星期三晴
今天,我读了《最佳路径》这篇课文。当我读到“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时,深感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巧妙:草地上被踩出的路宽,说明经过的游客多,理应设计得宽一些;被踩出的路窄,那就设计得窄一些;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自然可以不用考虑设计路径。尊重游客、相信游客,给游客最大的自由,让游客确定景点之间的道路,实在是高明!“给人自由,任由选择”!这也是《最佳路径》一课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这篇笔记既概述了文本主要内容,又抓住了文本主旨,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这样的思考与表达,为他们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看见”学生对文本写法的领悟
引导学生悟得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但也是最难的环节。“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写的效果如何”“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样的”等,都要通过阅读获得答案。创意写作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可以教的。通过写赏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感悟,是有效的路径。
在《最佳路径》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绘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的?”为引子,让学生先自主到文中搜索相关写法。通过课前自读,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将数字融入文字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有的通过“焦躁”“微不足道”“漫山遍野”“攻克”“催促”“优雅”等读出了借助关键词语表现人物责任心强的方法,有的通过“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等读出了借助关键句凸显大师不嫌弃小事、坚持长期研究的精神。表现在文字中,就有了这样的总结——
我从“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中的数字“40多年”“无数个”看出格罗培斯是位一丝不苟的建筑大师。路径设计是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但格罗培斯却修改了50多次。这里的“50多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大师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吗? 有了这些预习收获,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2至第5自然段,又发现了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反衬手法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遵循《最佳路径》一课“给人自由,任由选择”的主旨,教师在将赏读笔记渗透至课前预习时,也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路径。当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时,便会主动、生动地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课中的赏读笔记:“看见思维”
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中写赏读笔记,就是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导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心得,展现思维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常包括“提炼文章的中心或观点”“辨别文章的主题和关键成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分享交流作者的情感”等。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在循序渐进的思考、推断、预测、分析、解释、感悟中,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并以写赏读笔记的形式记录对话细节,让思维看得见。
(一)“看见”学生在思辨中发现语言的细微差别
除了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学生还必须具备观察语言细微差别的能力,学会推敲作者的遣词造句,并在自己习作时注重遣词造句。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了《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感受其中的磅礴气势,然后抛出话题:“《长江之歌》是从4583件作品中选出来的。它到底有哪些魅力呢?同学们读读歌词,思考一下,写下你的想法。”学生带着对歌曲的感知走进文中,品词酌句,比较推敲。最后写下了自己的思考。有位学生写道——
读完《长江之歌》,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長江的热爱之情。这篇文章,严格地说,应该是这篇歌词,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读完后,我试着将其中的“你”换成第一人称——“我”,想看看“自己夸自己”是怎样的感觉,读完就立马觉得不合适!再读一遍,我又质疑:全文用了14个“你”,是不是重复了呢?如果将“你”换成“长江”或第三人称“她”,又是怎样的感觉呢?作了这样的改动后再读,我很快又发现,叙述极为平淡,根本无法凸显作者深厚、独特的情感,而且跟读者有距离感,不亲切。看来,用第二人称引入,直接与抒情对象说话,直接表达感情,是此文的一大妙处!
《长江之歌》中第二人称的用法是亮点,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学生通过不断变换人称进行赏读,于思辨中发现了文本创作中言语表达的细微差别,反映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次的赏读尝试也说明,让学生通过思辨发现语言的细微差别,能使他们在直接面对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时,有更多自己原生态思维的介入。这种思维的介入,促使学生抛开对答案的简单重复,不断交换意见、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不断表述观点,主动融入批判性思维,将“想出来”的观点“写下来”,然后“说出来”,清晰展示思维过程,让学习得以完善。
(二)“看见”学生从读到思再到写的经历
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采用“读—议—写”的方式,让学生从“读起来”到“说出来”,再到“写下来”,推进深度思考,缜密表达。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在重点赏读文本第4、第5小节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对身边植物的认知,分小组讨论季羡林先生描写夹竹桃的手法,然后以小结的形式写写感受。在朗读与讨论过程中,学生分别对夹竹桃的开花时节、开花时的状态、开花时的独特之处等做了梳理,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成员的心得——
我觉得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风格很独特!文中一句“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值得玩味。我们平时都说“花开花落”“先长后黄”,而季老则为我们描绘了夹竹桃“花败花开”“黄了再长”“生生不息”的场景,这形象说明了夹竹桃的韧性。它们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循环往复,为自己开花,乐此不疲,真是坚韧而又蓬勃。从夹竹桃的品性中,我们也能洞见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正如他所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季老一生都将自己当作一介布衣,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由此再做分析,我们又会发现,先生的文章是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匠心独具,浑然天成;沿着这样的思路再读文章,更能体会到先生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和他对生活真诚、朴素的热爱。
阅读即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让他们明确:阅读的本质是理解文本内涵。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具有“率真”与“朴实”的独特风格。通过“读起来”“说出来”“写下来”的方式,学生逐步走向文本深处,紧扣夹竹桃“花败花开”“先黄后长”等特点,揭开了文章简练描写后蕴藏着的一片匠心。
三、课后的赏读笔记:“看见能力”
课后写赏读笔记,就是学生将自己对所学文本或所读文章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属于综合性赏读笔记。相对于课前、课中,课后的赏读笔记重在巩固技能,提升能力。笔者经常会让学生给文章中的人物或文章的作者写信,意在让他们习得文章的表述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很多学生都对身残志坚的“宇宙之王”霍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笔者鼓励他们给霍金写一封信,写出自己的感受。一位学生写道——
敬爱的霍金爷爷:
您好!
我们刚刚学完一篇写您的文章——《轮椅上的霍金》。我真的被您的精神所感动、震撼!您只有3根手指能动,竟然还撰写了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虽然在轮椅上坐了那么多年,您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您的大脑在不停歇地运转着,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您思考宇宙的源起,考证时间是否有尽头,测算黑洞的蒸发性、大爆炸……您还建立了科学的宇宙模型!您当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真是了不起!虽然这些荣誉让您功勋显著,但我更叹服于您在艰难中不肯屈服、坚持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您是当之无愧的“宇宙之王”。我深深地、深深地敬佩您!
一名小学生××
2019年2月20日
这位学生的赏读笔记刚刚完成,小组内一位热衷研读霍金传记,对霍金有深入了解的同伴便以霍金的口吻,给他写了回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
很高兴你能给我写信!但我可不像你说得那么伟大。如果说我还能为人类做点事情,那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每天坚持读书,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二是坚持研究,每天都会研究宇宙,然后及时把自己想到的记下来;三是坚持交流,和学生交流有关宇宙的问题,探究有关黑洞的问题。天天如此。把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及时做梳理、记录,也便有了《时间简史》《大设计》《果壳中的宇宙》等书。
我知道你们对我的《时间简史》一书很感兴趣,因为这里面讲述了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的命题。作为小学生,你们要读懂这些内容可真有不小的难度!需要认真学习。当然,我坚信,爱学习的你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挖掘,一定会搞清楚这些科学的奥秘。最后祝你学习快乐!
霍金
2019年3月5日
课后写赏读笔记,主要是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提炼本课所学,并运用总结、评价等方法灵活迁移运用。书信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文本阅读,培养综合阅读能力,还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提升理解能力。
学会阅读,提升读写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必经之径。采用写赏读笔记的策略推进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线索,让思维由不可见走向可见。
当然,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写赏读笔记,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在紧扣教学目标、关注学情、捕捉学生兴趣点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深化思维,及时将想法与习作相结合。长此以往,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