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是我国农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日。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到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有俗语道:“冬至大如年”,从这句口承俗语中,便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周代冬至就是新年元旦,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也还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此外,冬至扫墓祭祖也是一项节日习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北方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据说,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冬至那天,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了医棚,支起大锅,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饺子”。从此,饺子的前身“娇耳”和“祛寒汤”便进入了中原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中原广泛流传开来。为了冬至不冻掉耳朵,也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铁打不变,从中原延伸到中国的北方和世界很多有华裔子孙的地方。如今,饺子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冬至饮食文化。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有着“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说法。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广东人习惯吃大鱼大肉、腊肠腊肉,以祈求来年大吉大利,鸿运当头。而身处西北地区的银川人冬至则喜欢喝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酸辣香浓的羊肉粉汤、吃粉汤饺子,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还给羊肉粉汤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胡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可外地人却将其传为佳话。
2010年的冬至是阳历12月22日,农历的十一月十七日。冬至的前几天,银川各大饺子馆就早已开始进行手工水饺的制作和预订了。“为迎接冬至,每天都有30多个工人两班倒赶制饺子,即便这样人手也不够用,还在打招工启事。”银川一家饺子馆的老板说。据说,前期预订的单位订单最高的一笔就达到三四千斤。虽然饺子馆的水饺价格比超市速冻水饺贵了好几倍,但是由于其馅料新鲜、味道可口,可供选择的品种更为丰富,所以深受百姓的青睐。
冬至当天,行走于银川的街头小巷,随处可见餐馆门上贴出的饺子字样,扑鼻而来的水饺香气总会令人不忍移步。走进店内,更是红红火火,人声欢腾,可却总要为找不到座位而感到失望。不过,单是看着这样热闹的场景,也会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如今,品种越来越丰富的饺子已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种长盛不衰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人们的生活调味品。■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到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有俗语道:“冬至大如年”,从这句口承俗语中,便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周代冬至就是新年元旦,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也还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此外,冬至扫墓祭祖也是一项节日习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北方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据说,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冬至那天,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了医棚,支起大锅,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饺子”。从此,饺子的前身“娇耳”和“祛寒汤”便进入了中原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中原广泛流传开来。为了冬至不冻掉耳朵,也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铁打不变,从中原延伸到中国的北方和世界很多有华裔子孙的地方。如今,饺子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冬至饮食文化。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有着“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说法。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广东人习惯吃大鱼大肉、腊肠腊肉,以祈求来年大吉大利,鸿运当头。而身处西北地区的银川人冬至则喜欢喝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酸辣香浓的羊肉粉汤、吃粉汤饺子,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还给羊肉粉汤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胡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可外地人却将其传为佳话。
2010年的冬至是阳历12月22日,农历的十一月十七日。冬至的前几天,银川各大饺子馆就早已开始进行手工水饺的制作和预订了。“为迎接冬至,每天都有30多个工人两班倒赶制饺子,即便这样人手也不够用,还在打招工启事。”银川一家饺子馆的老板说。据说,前期预订的单位订单最高的一笔就达到三四千斤。虽然饺子馆的水饺价格比超市速冻水饺贵了好几倍,但是由于其馅料新鲜、味道可口,可供选择的品种更为丰富,所以深受百姓的青睐。
冬至当天,行走于银川的街头小巷,随处可见餐馆门上贴出的饺子字样,扑鼻而来的水饺香气总会令人不忍移步。走进店内,更是红红火火,人声欢腾,可却总要为找不到座位而感到失望。不过,单是看着这样热闹的场景,也会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如今,品种越来越丰富的饺子已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种长盛不衰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人们的生活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