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背诵”的内涵是,通过对背诵节奏的微调,激活僵化的思维,寻求新的目标点和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享受主动求知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熟读:理清文章思路”“试背:与自己对话”“默写:找出理解和思维的薄弱点”这一操作模式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背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我们常说背诵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但是放眼望去,背诵的知识田野一片狼藉:25分钟的早读课,两段《赤壁赋》背得学生筋疲力尽,且效果不佳,勉强能背完的,有的随意地增删或者更换字词,有的错置句子。更令人担忧的是,背得如此艰辛,忘得却又很快。低效的背诵,痛苦的背诵,成为横亘在学生面前的大山,压得学生苦不堪言。
笔者姑且称以上现象为囫囵吞枣式“机械背诵”“无效背诵”的后遗症。鉴于此,笔者倡导“有效背诵”。“有效背诵”的内涵是,通过对背诵节奏的微调,激活僵化的思维,寻求新的目标点和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享受主动求知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有效背诵”能使学生乐于背诵,提高背诵效率,同时通过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熟读、试背、默写的操作模式提高背诵的有效性。
一、熟读:理清文章思路
我们一直强调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效,但我们对“理解”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理解字词句意思上。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对不会乱走的。”同样,情感也是有路的。笔者认为,“有效背诵”的前提,就是首先必须找到思想或情感的路,然后再脚踏实地走顺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路,它们虽然被灵活多变的文字精灵深深掩埋,但理清了这条路,学生会发现所有的路都会“殊途同归”。
以《赤壁赋》第一段为例,“高效背诵”的思维流程应该是: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绪回溯千年,重置当年的生活场景:那人,那舟;那风,那酒;还有那娇羞的月。那感觉何止于“浩浩乎”与“飘飘乎”,此情此景的快乐无疑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年轻的心灵必定动容而期待。
理顺了苏轼情感上的这条路,一切描述的语言显得顺理成章。
在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学生容易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互换位置。两处同属写景,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提醒学生在背诵前稍稍注意一下“月”这个表时间的因素,一切就会豁然开朗。试想唯有明月高悬,才能见那露之白,水之光,这不是最最浅显的生活道理么?
作家们用耳、目、鼻、口、心去感受认识生活,再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进行描述。学生也可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的桥梁,与作家展开对话,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样就能合情合理地找到那条思想或情感的路,进而也就能把握住跳动的语言文字音符。
如《赤壁赋》第三段,这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兼有描写。要实现“高效背诵”,就必须理清作者情感的路:
“愀然”——悲,是其主旋律。
进一步思考:悲有几重?三重:悲己不及古人,悲己生之须臾,悲己理想不可骤得。
缘何而悲?曹操英雄伟业已然令人汗颜,而今安在,岂不更让人唏嘘不已。作者不吝笔墨,一唱三叹,就这一重悲情,层层铺叙,極尽描写之能事。后两重悲,四句一组,张弛有度,显得哀而不伤。
找准了这条路,学生背诵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不会出现语句错置缺漏这种明显的硬伤。
二、试背:与自己对话
一个个鲜活的文本,犹如一个个精致的迷宫。主动去探寻的人,才能享受到其中游戏的乐趣;也只有细心善思的人,才能在迷宫中发动智慧,勘破迷局,进而晋级为迷宫的主人。
“有效背诵”在通过熟读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图解“迷宫”、分解合成、各个击破等方式提高背诵效率。这里,笔者想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不要等完全读熟了才背诵,而要边读边背,把熟读同试背结合起来。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重复式的背诵,主要原因是试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留下学生“自我对话”的思维痕迹和潜意识中的表达习惯。换而言之,试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表达自己、整理自己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试背过程中,很多似是而非的不确定因素会时不时地产生,面对矛盾和困境,学生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这样,学生更容易积极地跟自己产生对话:会不断地询问自己使用哪个字会更有表现力,采用哪种表达顺序才能文从字顺;当记忆一片空白,会试着去揣测,如果自己处于此情此景,又会说些什么,又会试图怎么说?通过与文本、与自己的层层对话,学生犹如置身于一个神秘莫测而又好玩的迷宫,好奇心一旦被触发,求知欲会自然而然地引领我们的思维往深处走,往细腻处走。跟自己对话,每一次都能跟更好的自己相遇: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化被动为主动,如海绵吸水,孜孜不倦。如此,背诵充满乐趣,充满期待;思维训练不再是枯燥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成为汩汩的“源头活水”,每个人真实的情感成为走出迷宫最最鲜明的路标,一切文字的体验是那么地鲜活,而又那么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背诵就成了快乐的游戏,它不露痕迹地日益丰满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翼,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必然在悄无声息中“化茧成蝶”。
三、默写:找出理解和思维的薄弱点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每一次口头表达都是对自己思维活动的整理和深化。因此,在试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学生一丝不苟地默写,并在默写过程中保证对每个书写的字词负责。这个环节有助于找出学生理解和思维的薄弱点,并及时加以理顺和巩固。
以《师说》第二段默写为例,通过熟读和试背,学生在15分钟之内顺畅成诵基本不成问题。但是一书写,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比如学生会无意中忽略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也”字。对此,学生一般会简单地认为是自己粗心遗忘了,可是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犯错的学生至少有两点缺失:一是对虚词“也”字掌握不实;二是无法真正体会韩愈此时此刻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再比如默写到“君子不齿”,有些没有仔细辨别文意的学生就容易想当然地写成“君子不耻”。对这样的学生有必要对他们反复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行文要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通过“有效背诵”,学生能清楚细致地知晓各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各自具体的展开方式。这也为笔者开展“片段作文”训练扫清了许多认知上的障碍。更为难得的是,学生不再抱怨生活的枯燥,而是能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发现风景之美、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被悄悄唤醒。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道道美妙而壮阔的风景。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关键词:有效背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我们常说背诵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但是放眼望去,背诵的知识田野一片狼藉:25分钟的早读课,两段《赤壁赋》背得学生筋疲力尽,且效果不佳,勉强能背完的,有的随意地增删或者更换字词,有的错置句子。更令人担忧的是,背得如此艰辛,忘得却又很快。低效的背诵,痛苦的背诵,成为横亘在学生面前的大山,压得学生苦不堪言。
笔者姑且称以上现象为囫囵吞枣式“机械背诵”“无效背诵”的后遗症。鉴于此,笔者倡导“有效背诵”。“有效背诵”的内涵是,通过对背诵节奏的微调,激活僵化的思维,寻求新的目标点和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享受主动求知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有效背诵”能使学生乐于背诵,提高背诵效率,同时通过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熟读、试背、默写的操作模式提高背诵的有效性。
一、熟读:理清文章思路
我们一直强调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效,但我们对“理解”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理解字词句意思上。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对不会乱走的。”同样,情感也是有路的。笔者认为,“有效背诵”的前提,就是首先必须找到思想或情感的路,然后再脚踏实地走顺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路,它们虽然被灵活多变的文字精灵深深掩埋,但理清了这条路,学生会发现所有的路都会“殊途同归”。
以《赤壁赋》第一段为例,“高效背诵”的思维流程应该是: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绪回溯千年,重置当年的生活场景:那人,那舟;那风,那酒;还有那娇羞的月。那感觉何止于“浩浩乎”与“飘飘乎”,此情此景的快乐无疑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年轻的心灵必定动容而期待。
理顺了苏轼情感上的这条路,一切描述的语言显得顺理成章。
在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学生容易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互换位置。两处同属写景,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提醒学生在背诵前稍稍注意一下“月”这个表时间的因素,一切就会豁然开朗。试想唯有明月高悬,才能见那露之白,水之光,这不是最最浅显的生活道理么?
作家们用耳、目、鼻、口、心去感受认识生活,再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进行描述。学生也可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的桥梁,与作家展开对话,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样就能合情合理地找到那条思想或情感的路,进而也就能把握住跳动的语言文字音符。
如《赤壁赋》第三段,这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兼有描写。要实现“高效背诵”,就必须理清作者情感的路:
“愀然”——悲,是其主旋律。
进一步思考:悲有几重?三重:悲己不及古人,悲己生之须臾,悲己理想不可骤得。
缘何而悲?曹操英雄伟业已然令人汗颜,而今安在,岂不更让人唏嘘不已。作者不吝笔墨,一唱三叹,就这一重悲情,层层铺叙,極尽描写之能事。后两重悲,四句一组,张弛有度,显得哀而不伤。
找准了这条路,学生背诵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不会出现语句错置缺漏这种明显的硬伤。
二、试背:与自己对话
一个个鲜活的文本,犹如一个个精致的迷宫。主动去探寻的人,才能享受到其中游戏的乐趣;也只有细心善思的人,才能在迷宫中发动智慧,勘破迷局,进而晋级为迷宫的主人。
“有效背诵”在通过熟读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图解“迷宫”、分解合成、各个击破等方式提高背诵效率。这里,笔者想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不要等完全读熟了才背诵,而要边读边背,把熟读同试背结合起来。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重复式的背诵,主要原因是试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留下学生“自我对话”的思维痕迹和潜意识中的表达习惯。换而言之,试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表达自己、整理自己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试背过程中,很多似是而非的不确定因素会时不时地产生,面对矛盾和困境,学生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这样,学生更容易积极地跟自己产生对话:会不断地询问自己使用哪个字会更有表现力,采用哪种表达顺序才能文从字顺;当记忆一片空白,会试着去揣测,如果自己处于此情此景,又会说些什么,又会试图怎么说?通过与文本、与自己的层层对话,学生犹如置身于一个神秘莫测而又好玩的迷宫,好奇心一旦被触发,求知欲会自然而然地引领我们的思维往深处走,往细腻处走。跟自己对话,每一次都能跟更好的自己相遇: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化被动为主动,如海绵吸水,孜孜不倦。如此,背诵充满乐趣,充满期待;思维训练不再是枯燥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成为汩汩的“源头活水”,每个人真实的情感成为走出迷宫最最鲜明的路标,一切文字的体验是那么地鲜活,而又那么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背诵就成了快乐的游戏,它不露痕迹地日益丰满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翼,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必然在悄无声息中“化茧成蝶”。
三、默写:找出理解和思维的薄弱点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每一次口头表达都是对自己思维活动的整理和深化。因此,在试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学生一丝不苟地默写,并在默写过程中保证对每个书写的字词负责。这个环节有助于找出学生理解和思维的薄弱点,并及时加以理顺和巩固。
以《师说》第二段默写为例,通过熟读和试背,学生在15分钟之内顺畅成诵基本不成问题。但是一书写,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比如学生会无意中忽略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也”字。对此,学生一般会简单地认为是自己粗心遗忘了,可是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犯错的学生至少有两点缺失:一是对虚词“也”字掌握不实;二是无法真正体会韩愈此时此刻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再比如默写到“君子不齿”,有些没有仔细辨别文意的学生就容易想当然地写成“君子不耻”。对这样的学生有必要对他们反复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行文要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通过“有效背诵”,学生能清楚细致地知晓各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各自具体的展开方式。这也为笔者开展“片段作文”训练扫清了许多认知上的障碍。更为难得的是,学生不再抱怨生活的枯燥,而是能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发现风景之美、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被悄悄唤醒。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道道美妙而壮阔的风景。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