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须使用的手段。在众多文本中,体裁形式多样,篇幅大小、长短不一,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呢?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有效地把握好有关阅读的内涵、阅读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关键词:初读了解 品读感悟 教学技巧
一、阅读教学“三部曲”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阅读能力很大程度来自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即运用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析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指引路径,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使他们读得懂。阅读,作为理解语言、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口诵心惟、品质鉴赏、读熟成诵,才能通过文字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达到进行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讲风大盛,并以时间不够为由不去训练学生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有的甚至根本读不成句。读书,一字一顿,不断地重复字句,读书感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其一;其二,一些教师不注重甚至不懂得如何“导读”,即读前无要求、读中无指导、读后无评价,致使学生的朗读有量无质;其三,教师忽视了朗读的层次性、渐进性,致使学生盲目、低效,常常事与愿违。可见,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作为基本,把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贯穿于始终,凸现朗读训练,并在训练中增强目标意识,准确地把握尺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读的空间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披文入情。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达到扎实、到位。
二、阅读教学“三部曲”的训练
1.初读课文,及时反馈
初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初级“前奏”,其任务是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一般做法是:创设情境,激发活力,放手读书,整体把握。要求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重点句的用处,结合实际,让学生质疑问难,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也就是把课文“读通”。初读的训练目标,教师要了然在胸,学生读得结结巴巴,并且有错字、漏字等,便让其轻易过关,这就降低了要求。过低和过高的要求,都会有碍于实现“通读”这一训练目标的达成。所以,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做到定位合理。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繁星》时,可向学生提出几点初读的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再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想想、说说,读懂了那些问句,分小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连贯,再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了初读的目标,学生从具体的读境中识别了生字、新词和美句,从整体感知了课文,知道《繁星》讲的是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繁星,抓住了星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通过阅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从初读中开始揣摩不同角色的语言特色,为读懂、读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2.品读
品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曲调”,其任务就是部分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其做法是:读书感悟,把握特点,以悟促读,入情入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抓住关键句段,品词析句于朗读之中,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再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学习这种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简单地说,也就是把课文“读懂”。
明确了品读的训练目标,关键还要看教师如何组织、实施好这一目标。
首先,要从根本上摆正“读”与“讲”的关系。要牢牢把握“以读带读,读中领悟”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环节由“碎”变“整”。其次,就是要注意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简明扼要,以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点拨学生去“读”,并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训练不致于成为一种枯燥机械的活动。通常有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引读、范读、默读、分解色读、以动作表情助读等形式。另外,就是注意在训练中及时反馈,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或不到位,教师要会“铺”路“搭”桥,发挥指导作用,适时注意教程和教法。如在教授《春》这篇散文时,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抓住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多读:①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春的句子,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品读,感受新春、春美、春有活力。②在品读课文中,理解体会春的特点,说说作者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是为了说明什么,体会其中的内涵,并指导学生认真、有感情地品读,感悟春天的美丽和活力,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目标:宣扬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文精神。③当作者由春天联想到人时,他的心境又是怎样?应多次让学生把握好有关的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总而言之,在阅读品读精华句段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读书,以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阅读、理解、感悟,注意适时适当的点拨,以及注意传授多种读文解字、品词析句的方法,诸如比较句子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法、看图感知法、实物演示法等。这样,学生在教学指明灯的指引下,学得主动、积极、有趣,真正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促思,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功效。
其次,品读训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主人公情感的领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文道结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哈尔威船长镇定自如、忠于职守的有关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如:“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指导学生品读时,要带着庄重、有力的语气来品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又如:“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而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指导学生品读时,再次体会、感悟船长为何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深渊的原因,更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和人的品质、道德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文德统一,让学生得到了教育、启发,在品读中收获很大。
3.熟读成诵,形成积累,迁移运用
熟读是阅读教学的“升华曲”,其任务是回归整体,熟读成诵,体会作者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进而训练语感,内化积累语言。具体的要求是:感情朗读,体味语感。学生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语体、不同感情的不同语气、速度及语调,并仔细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再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熟读这一训练目标的达成,可贯穿于品读训练之中,也可安排在品读理解全文之后。如《春》、《济南的冬天》、《夏》等课文中有一些写得很美的片段,内容生动,语言现象,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对这些无声文字的生动再现,就要通过反复地有感情诵读,从而“披文入情”,培养鉴赏好词佳句的能力,并加以设想和积累,提高写作技能。在熟读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范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解色读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切实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情感魅力,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渐入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之中。
再者,读书感悟要特别注意:①“变碎为整”,读,也就是整体地读、有联系地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孤立地读;②变“教读”为“悟读”,有层次地读,深入地读,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浮躁地读;③变“死读”为“悟读”,是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而不是追求技巧的捏腔拿调地读。
实践证明,书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去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三、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读”的重要性
如果要把文本读通、读懂、读好,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宗旨”,即在阅读中找答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因为阅读短文在语文活动中占重要地位,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对于短文中提出的问题、任务,有些可以知道,但有些问题是包含在文本中,学生主要靠读文本才能了解、找到有关答案。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名词,如果不认真仔细品读、熟读文本,是不会理解的。又如在文中找出中心句、总括句或过渡句等,如果不品读、熟读文本,是不可能找到相关句式的。也就是说,答案其实就在文本之中,只有多读文本,品读文本,才能找到答案,完成阅读任务。故此,在阅读中找“答案”,可以说是阅读的宗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质疑、解惑的机会,结合阅读“三部曲”,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活动,让语文阅读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初读了解 品读感悟 教学技巧
一、阅读教学“三部曲”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阅读能力很大程度来自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即运用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析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指引路径,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使他们读得懂。阅读,作为理解语言、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口诵心惟、品质鉴赏、读熟成诵,才能通过文字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达到进行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讲风大盛,并以时间不够为由不去训练学生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有的甚至根本读不成句。读书,一字一顿,不断地重复字句,读书感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其一;其二,一些教师不注重甚至不懂得如何“导读”,即读前无要求、读中无指导、读后无评价,致使学生的朗读有量无质;其三,教师忽视了朗读的层次性、渐进性,致使学生盲目、低效,常常事与愿违。可见,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作为基本,把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贯穿于始终,凸现朗读训练,并在训练中增强目标意识,准确地把握尺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读的空间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披文入情。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达到扎实、到位。
二、阅读教学“三部曲”的训练
1.初读课文,及时反馈
初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初级“前奏”,其任务是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一般做法是:创设情境,激发活力,放手读书,整体把握。要求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重点句的用处,结合实际,让学生质疑问难,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也就是把课文“读通”。初读的训练目标,教师要了然在胸,学生读得结结巴巴,并且有错字、漏字等,便让其轻易过关,这就降低了要求。过低和过高的要求,都会有碍于实现“通读”这一训练目标的达成。所以,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做到定位合理。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繁星》时,可向学生提出几点初读的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再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想想、说说,读懂了那些问句,分小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连贯,再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了初读的目标,学生从具体的读境中识别了生字、新词和美句,从整体感知了课文,知道《繁星》讲的是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繁星,抓住了星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通过阅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从初读中开始揣摩不同角色的语言特色,为读懂、读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2.品读
品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曲调”,其任务就是部分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其做法是:读书感悟,把握特点,以悟促读,入情入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抓住关键句段,品词析句于朗读之中,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再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学习这种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简单地说,也就是把课文“读懂”。
明确了品读的训练目标,关键还要看教师如何组织、实施好这一目标。
首先,要从根本上摆正“读”与“讲”的关系。要牢牢把握“以读带读,读中领悟”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环节由“碎”变“整”。其次,就是要注意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简明扼要,以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点拨学生去“读”,并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训练不致于成为一种枯燥机械的活动。通常有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引读、范读、默读、分解色读、以动作表情助读等形式。另外,就是注意在训练中及时反馈,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或不到位,教师要会“铺”路“搭”桥,发挥指导作用,适时注意教程和教法。如在教授《春》这篇散文时,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抓住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多读:①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春的句子,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品读,感受新春、春美、春有活力。②在品读课文中,理解体会春的特点,说说作者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是为了说明什么,体会其中的内涵,并指导学生认真、有感情地品读,感悟春天的美丽和活力,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目标:宣扬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文精神。③当作者由春天联想到人时,他的心境又是怎样?应多次让学生把握好有关的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总而言之,在阅读品读精华句段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读书,以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阅读、理解、感悟,注意适时适当的点拨,以及注意传授多种读文解字、品词析句的方法,诸如比较句子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法、看图感知法、实物演示法等。这样,学生在教学指明灯的指引下,学得主动、积极、有趣,真正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促思,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功效。
其次,品读训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主人公情感的领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文道结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哈尔威船长镇定自如、忠于职守的有关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如:“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指导学生品读时,要带着庄重、有力的语气来品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又如:“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而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指导学生品读时,再次体会、感悟船长为何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深渊的原因,更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和人的品质、道德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文德统一,让学生得到了教育、启发,在品读中收获很大。
3.熟读成诵,形成积累,迁移运用
熟读是阅读教学的“升华曲”,其任务是回归整体,熟读成诵,体会作者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进而训练语感,内化积累语言。具体的要求是:感情朗读,体味语感。学生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语体、不同感情的不同语气、速度及语调,并仔细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再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熟读这一训练目标的达成,可贯穿于品读训练之中,也可安排在品读理解全文之后。如《春》、《济南的冬天》、《夏》等课文中有一些写得很美的片段,内容生动,语言现象,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对这些无声文字的生动再现,就要通过反复地有感情诵读,从而“披文入情”,培养鉴赏好词佳句的能力,并加以设想和积累,提高写作技能。在熟读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范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解色读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切实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情感魅力,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渐入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之中。
再者,读书感悟要特别注意:①“变碎为整”,读,也就是整体地读、有联系地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孤立地读;②变“教读”为“悟读”,有层次地读,深入地读,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浮躁地读;③变“死读”为“悟读”,是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而不是追求技巧的捏腔拿调地读。
实践证明,书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去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三、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读”的重要性
如果要把文本读通、读懂、读好,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宗旨”,即在阅读中找答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因为阅读短文在语文活动中占重要地位,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对于短文中提出的问题、任务,有些可以知道,但有些问题是包含在文本中,学生主要靠读文本才能了解、找到有关答案。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名词,如果不认真仔细品读、熟读文本,是不会理解的。又如在文中找出中心句、总括句或过渡句等,如果不品读、熟读文本,是不可能找到相关句式的。也就是说,答案其实就在文本之中,只有多读文本,品读文本,才能找到答案,完成阅读任务。故此,在阅读中找“答案”,可以说是阅读的宗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质疑、解惑的机会,结合阅读“三部曲”,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活动,让语文阅读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