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实践、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属于交叉性学科,需要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结合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分析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基础上,提出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属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外实践、校外实习相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包括管理、组织、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实践和实训、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适应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培养所需对口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培养目标规定了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践过程为中枢、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载体、以“校园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培养新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可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共组织或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应是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线,应贯穿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始终,渗透到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2.1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
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沿用的還是被任课教师奉为“经典教材”的旧版教材,内容陈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材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缺乏相关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社会联系不足,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过分理想化,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2.2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体制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教育理念多是灌输式教育。教师满堂灌,只是将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教学效率,考試形式也是单纯地考核学生记忆能力。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性考察演变成了考核记忆能力的学科。
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注重学生所学相关理论和相关实践操作的陈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知识面的拓展,只单纯的讲授课本已有理论知识,较少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讲台成为任课教师扮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不足,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造成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教学方法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2.4师资队伍和教学投入
实践型教师欠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交叉性质的多种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刚刚毕业的教师走向教学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欠缺,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型教师欠缺,原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教学设备陈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共管理实验室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条件,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室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板书、教学多媒体等教学媒介,缺乏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教学设备、软件和模拟的场景。究其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阻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于公共管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3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3.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作为教育要素双主体的互动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重视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意识,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作为贯穿课程的主线,使创新教学成为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旋律。
优化课程结构,推进实践教学。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学生的发展实际及薄弱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改变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集理论讲授与实践于一体,重视各个实践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链。整合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课堂、课外、学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合作的公共企业和政府机关部门,协商达成实践教学协议,签订实践教学计划,建立课堂、学校、政府相互作用的实践教学链。
3.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内培训实践型教师。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可在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学校成立实践型教师培训班,挑选本校实践性强、创新意识浓厚、理论知识富足的教师成立培训小组,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聘请兼职学习指导教师。在校内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多渠道拓宽实践型教师的来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与相关政府组织、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多方面沟通,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聘请已退休的政府官员及其他具有公共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缓解校内实践型教师队伍欠缺的现状,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堂实践性的要求。
3.3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
3.3.1整合校内资源,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课堂实践,合理运用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师生问互动,提高課堂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校园内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部门实习和学校管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校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论坛和公共管理的机会,实践论坛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实施,是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树立服务意识。
3.3.2校政合作,建立校外动态联盟
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三个月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次,到合作单位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一部分实践技能应用于工作单位,在实地的实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更新已有知识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用一个周的时间回顾总结,找出不足及缺陷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3.3.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訓练、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层次问没有绝对的阈限,相互贯通。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加以创新,开发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如举办一些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相对应的政务活动程序模拟比赛、实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公文写作和办公软件操作比赛等。将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对于第一、二课堂的管理,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此外,在上述“3+1+1”模式的基础上,为公共管理类学生打造“5+1”模式,五天的课堂理论和课堂实践学习加一天的实践操作指导,有效避免“5+2=0”的情况出现。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创新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课堂内外、校内外和政府及公共组织建立动态联盟,消除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属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外实践、校外实习相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包括管理、组织、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实践和实训、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适应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培养所需对口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培养目标规定了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践过程为中枢、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载体、以“校园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培养新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可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共组织或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应是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线,应贯穿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始终,渗透到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2.1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
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沿用的還是被任课教师奉为“经典教材”的旧版教材,内容陈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材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缺乏相关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社会联系不足,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过分理想化,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2.2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体制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教育理念多是灌输式教育。教师满堂灌,只是将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教学效率,考試形式也是单纯地考核学生记忆能力。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性考察演变成了考核记忆能力的学科。
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注重学生所学相关理论和相关实践操作的陈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知识面的拓展,只单纯的讲授课本已有理论知识,较少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讲台成为任课教师扮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不足,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造成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教学方法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2.4师资队伍和教学投入
实践型教师欠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交叉性质的多种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刚刚毕业的教师走向教学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欠缺,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型教师欠缺,原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教学设备陈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共管理实验室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条件,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室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板书、教学多媒体等教学媒介,缺乏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教学设备、软件和模拟的场景。究其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阻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于公共管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3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3.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作为教育要素双主体的互动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重视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意识,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作为贯穿课程的主线,使创新教学成为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旋律。
优化课程结构,推进实践教学。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学生的发展实际及薄弱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改变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集理论讲授与实践于一体,重视各个实践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链。整合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课堂、课外、学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合作的公共企业和政府机关部门,协商达成实践教学协议,签订实践教学计划,建立课堂、学校、政府相互作用的实践教学链。
3.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内培训实践型教师。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可在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学校成立实践型教师培训班,挑选本校实践性强、创新意识浓厚、理论知识富足的教师成立培训小组,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聘请兼职学习指导教师。在校内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多渠道拓宽实践型教师的来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与相关政府组织、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多方面沟通,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聘请已退休的政府官员及其他具有公共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缓解校内实践型教师队伍欠缺的现状,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堂实践性的要求。
3.3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
3.3.1整合校内资源,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课堂实践,合理运用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师生问互动,提高課堂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校园内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部门实习和学校管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校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论坛和公共管理的机会,实践论坛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实施,是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树立服务意识。
3.3.2校政合作,建立校外动态联盟
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三个月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次,到合作单位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一部分实践技能应用于工作单位,在实地的实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更新已有知识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用一个周的时间回顾总结,找出不足及缺陷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3.3.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訓练、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层次问没有绝对的阈限,相互贯通。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加以创新,开发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如举办一些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相对应的政务活动程序模拟比赛、实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公文写作和办公软件操作比赛等。将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对于第一、二课堂的管理,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此外,在上述“3+1+1”模式的基础上,为公共管理类学生打造“5+1”模式,五天的课堂理论和课堂实践学习加一天的实践操作指导,有效避免“5+2=0”的情况出现。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创新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课堂内外、校内外和政府及公共组织建立动态联盟,消除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