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一腔秦声讲述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9491857231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又受到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诸多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
  作为秦腔演员,不管观众有多少,我们都一直在坚守。我们相信,只要坚守,秦腔就不会消亡,就会有振兴的一天。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三次晋京演出,震动京城,“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
  
   新疆最古老的剧团
  
  1890年,兰州秦腔艺人吴占鳌联络在乌鲁木齐卖唱的各地流浪秦腔艺人,以新疆省名为首,组建“新盛班”,意为“让秦腔在新疆繁荣兴旺”,吴占鳌为领班。这就是秦腔最早在新疆出现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是现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前身,至今已有120年。
  “新盛班”于当年农历7月15日在红山庙会上演出,尽管设备简陋,演出剧目也是临时拼凑的诸如《花亭相会》、《三娘教子》等小折子戏,但庙会剧场仍是“观者如堵”。
  此后的20余年,“新盛班”的艺声大震北疆,各地庙会和富贵人家的堂会以及官场的迎逢娱乐,无不以聘请“新盛班”演出为荣。
  1924年,当时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的最大商会“陕西会馆”将“新盛班”收入其会,不久,“新盛班”与甘肃会馆和山西会馆麾下的秦腔艺人实现了三班合并,易名“三合班”。
  “三合班”得到了陕、甘、晋商会及票友的大力资助。1927年,由云南籍马家人捐建的“天山戏园”(今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附近)落成,“三合班”正式结束了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历史。
  此段时期,曾出现了一位维吾尔族秦腔著名演员,艺名陈玉堂(因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其原名及生平均已无法详细考证),此人为新疆阿克苏人,“唱各行,精乐器,擅生角,嗓音越唱越亮”,代表剧目为《斩韩信》、《八件衣》、《八义图》等。
  1939年农历正月初一,“三合班”在经历了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之后,以城隍庙(今乌鲁木齐市中山路中泉广场)戏台为基地,更名为“新中舞台”,开始对外营业卖票,集中上演秦腔。
  1949年4月,“新中舞台”倒闭。秦腔艺人们又不得不重走“梆子卖唱”的老路,或流落街头,或改行另谋生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流落在疆内各地的艺人纷纷返回乌鲁木齐,恢复了“新中舞台”。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中舞台”实行了民主办团制度,1953年,“新中舞台”更名为“新中剧院”。1959年5月1日,“新中剧院”改为国营,并被正式命名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2003年9月,新中剧院迁回中泉广场。如今,这个新疆历史上最古老的剧团,安身在乌鲁木齐市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上。
  
  最鼎盛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艺术生命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创剧目不断搬上舞台,优秀艺术家脱颖而出。
  王义民、王北平、王正民,并称为“须生三王”,此3人分别擅长文武须生、衰派老生和须生。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正是因为有了“三王”,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才能在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声名远播。
  “当时,只要剧院门口一挂‘三王’名号的牌,为了能看上他们的戏,戏迷们大都要头天夜里起个大早,到剧院门口排队,走后门都买不到票。”国家二级演员、退休干部李新义(回族)回忆道。
  在“三王”及一批艺术造诣深厚的老艺人的带领培养下,一批青年演员迅速成长。和强、熊月玲、崔宝善、杨新莲、田新桂、辛新民等人成为上世纪60年代的骨干演员。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院团的领导以及区市两级的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
  之后,冯新龙(蒙古族)、李新义等人逐渐成为当时剧团的新生代演员。“1982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慰问演出,我们团到兰州,一张票是5元钱,几天前票就卖完了。谁都没想到,新疆还有这么好的秦剧团。那时候,团里演员四梁八柱齐整,场场爆满,演了十几场,当地人还不让走。”冯新龙的语气里,有盛事不再的怅惘。
  更年轻的演员在不断成长着,姚治华(《毛泽民在新疆》中毛泽民的扮演者)、王小弟、王玮、左西元、闫三保等,现在已是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主力演员。
  “可以说,这是秦剧团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团长、党支部副书记王永立说。
  
  寂寞的秦腔
  
  正在一切都朝着向上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十年“文革”开始了。
  大量传统技艺丧失殆尽,大批艺人被当作“四旧”遭到前所未有的“大清洗”,戏曲舞台被样板戏一统天下。
  “但即便是在那段极其特殊的日子里,秦剧团的排练和演出也从未中断过。”王永立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市场冲击下的秦腔,显得更加脆弱而敏感。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它的表演程式、唱词、“梆子加板胡”的伴奏音乐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又受到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诸多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
  而更加掣肘的事情,也在制约着秦剧团的发展。
  王永立说:“戏曲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身材、嗓音要好,还要有艺术的悟性。学戏历来是一个比较苦的行业,学的时间长,学员从娃娃学起,没有五六年时间,难以成才。可偌大的新疆,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戏曲演员的学校。这么多年来,秦剧团新进的演员,基本上都来自陕西和甘肃等地培养的学员,新疆本地的学员寥寥无几。秦腔教育的不景气是秦腔危机最深层的爆发,这将会对秦腔产生深远的、严重的不良后果。”
  不仅如此,因为编制有限,有些被招录进秦剧团的外地学员,其中不乏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学员,因为迟迟解决不了“身份”问题,不得不选择去了其他剧团或重新返回内地。
  “政策配套跟不上,许多演员把剧团当作过渡实习的跳板,一旦时机成熟,纷纷跳槽,从而使剧团变成了培养人才的基地。演出队伍的不稳定,无疑严重制约着剧团的生存和发展。”王永立说。
  仿佛一夜间,下里巴人的秦腔,变成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寂寞而无奈。
  
  守 望
  
  秦腔,真的就少人问津了吗?那些曾常年奔波在农村演出的演员们心里都有一本账。
  国家一级演员、退休干部熊月玲说:“秦剧在农村很受欢迎,老百姓爱得要死。一次我们在玛纳斯县演出,两个老汉白天看了一天还不过瘾,晚上连家也不回,准备看晚上的演出。谁知老婆赶来叫他们回家,他们不回,三言两语就骂了起来。这时,戏开演了,锣鼓一响,他们竟不骂了,全都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戏。”
  一方面是老百姓对秦腔艺术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秦腔演出团体生存发展。那么能否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看戏的需求,又能促进秦腔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呢?
  “秦腔要大发展,一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创新求变,以贴近生活的精品剧目赢得观众;三是要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市场。”王永立说。
  “秦腔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国民教育中却没有应有的地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课程中没有有关秦腔的基本知识,只有大学才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一点常识。”王永立说,“学校没有开设秦腔课程的要求,学生没有走进剧场的机会,青年一代民族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年轻一代的观众自然会慢慢流失。”
  “作为秦腔演员,不管观众有多少,我们都一直在坚守。我们相信,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是西北人的精神支撑,它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只要坚守,秦腔就不会消亡,就会有振兴的一天。有剧团有观众,这就是阵地,也就是秦剧团的希望。”王永立这样认为。
其他文献
人们都知道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但西北边陲的新疆接连爆发的迪化起义和伊犁辛亥革命却并不广为人知。不少研究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以往对此评价不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截至1911年11月下旬,在全国24个省区中,有14个省正式脱离了清政府的统辖。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也拉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为20世纪新疆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辛亥革命前
期刊
新疆籍的留学生,他们的留学生活是怎样的?有酸甜也有苦辣,这里记录了他们的一些生活片断和感受,以飨读者。    出国先过语言关    刚到国外,语言关是中国留学生第一个关口,很多人在这方面吃过亏,但是不能说中国留学生就不勤奋。2010年去英国留学的胡杨说,在英国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有些看法。有次学校搞了一个关于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采访。一个外国人说,令他震惊的是学校对国际学生的入学要求应该是很高的
期刊
在目前用工荒和招工难的情况下,这种招聘形式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民企招工难    近几年,全国开始出现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现象,2010年“用工荒”继续发酵。到2011年底,很多企业依然面临招工难的情况。新疆民企也不例外,为了扭转“用工荒”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多企业老板大打“待遇牌”,用包吃包住、增加工资和休假时间等多种优惠待遇来吸引劳动力。但这一切都不能明显缓解“用工荒”的大面积扩
期刊
阿勒泰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更是一座掘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她不仅养育着3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更将少数民族文艺艺术化作飞花,洒向西北边陲阿勒泰的角角落落,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阿勒泰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更是一座掘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她不仅养育着3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更将少数民族文艺艺术化作飞花,洒向西北边陲阿勒泰的角角落落,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阿勒泰更是一个适合人居住
期刊
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草原之夜》,早已融入可克达拉人的血液里,每个细胞里,传达了可克达拉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春节前夕,当人们都在忙着备年货的时候,可克达拉所在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农四师党委举办的“农四师团(厂)歌演唱会”评选也有了眉目,在农四师创作最早、传播范围最广的六十四团团歌《草原之夜》从参赛的18首团歌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一时间,《草原之夜》再一次成为当地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成了可
期刊
来自湖南省商务厅的统计信息显示:最近三四年,湘菜影响力和辐射力已在全国八大菜系中从第7位跃居第3位。    说起湘菜,首府市民一定有印象:我家味道、老妈厨房、湘菜印象……最近几年湘菜在乌市热翻天,其火爆程度甚至压过川菜。  来自湖南省商务厅的统计信息显示:最近三四年,湘菜影响力和辐射力已在全国八大菜系中从第7位跃居第3位。  成绩的取得跟湖南省出台餐饮扶持政策不无关系,针对餐饮行业,湖南省出台《支
期刊
由于境外野病毒的侵入,已在我区消失了17年的脊髓灰质炎在和田地区“死灰复燃”。    “脊灰”突发    由于境外野病毒的侵入,已在我区消失了17年的脊髓灰质炎在和田地区“死灰复燃”。  脊髓灰质炎是个什么病?脊髓灰质炎(脊灰)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对象是儿童。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导致终身瘫痪,甚至死亡。  而就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每年发生约4万例脊灰病例
期刊
留学最重要的是孩子到哪个国家,进什么样的学校,读什么专业,要做怎样的留学准备,将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是什么。为了留学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有专家提出了“精确留学”的概念。    自费留学,这个在当今社会热得发烫的字眼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心头萦绕。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去留学当然很容易,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即使“勒紧裤腰带”也想圆孩子的“留学梦”。新疆某留学中介机构主任吴志强说:“新疆人的留学意识虽然远
期刊
张春贤书记在湖南省主政时,曾推动编制湘菜餐饮发展规划,出台19条优惠政策,短短三四年时间湖南湘菜火遍全国,甚至压过川菜。目前湘菜地位已从全国第7名跃升为第3名。    新疆将借鉴湘菜发展经验,编制首个餐饮发展规划,率先建成国内一流清真餐饮基地,同时自治区将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餐饮业发展。新疆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新疆特色餐饮扩张忙    新疆特色餐饮到北京和太原
期刊
由于棉价开秤价在8.5元左右,所以棉农交售棉花的积极性不高,大都存在惜售心理,等待棉价上扬。    9月14日,在库尔勒利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棉场内,只有几辆零星的拖拉机在交售棉花。  笔者跟随巴州政府副秘书长安尼瓦尔阿不拉及州供销、农业、质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前去调研巴州棉花收购情况时了解到,由于棉价开秤价在8.5元左右,所以棉农交售棉花的积极性不高,大都存在惜售心理,等待棉价上扬。    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