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崭新的事物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从全国范围来看,语文课本的开发已进行了多年,有些地方已初有成效,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体现,尽管对它的研讨和实施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仍不失为解决现行教学弊端的有力措施之一。现结合我校老师构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浅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不断演进的产物。时至今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课程结构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春天。鉴于目前高中新课程实验尚处于初始阶段,又缺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经验。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仍处在初始阶段。鉴于此,本文结合我校开发与实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情况加以探讨,论述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背景与现状
现有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现有配套教材就存在着诸多问题显现,普通高中方向的语文教材内容单一,阅读训练偏少;高考方向的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偏少,训练强度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高考竞争力;有的语文教材内容偏深,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实用性。教材配置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通过研究来完善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已经从理论的探索、论证,到课程的宣传和培训,进而堂而皇之的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从实践层面上支持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形成,对课程决策由中央集权走向“三级”分权起到奠基与示范作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计划”,正式将“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在全国实施。
校本课程既没有现成的文本教材,也不可能配备专职教师,鉴于目前高中新课程实验尚处于初始阶段,又缺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经验。或许我们都期盼着能有一个模式让我们参考、运用或模仿,但等待之余我们发现来自于自身的积极摸索、认真探究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一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是最有收获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统一的教科书,这种习惯的力量和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想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不断演进的产物。时至今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课程结构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春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校本课程是其中有机组成部分。我校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学科,一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但作为一种理念与模式,“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仍处在初始阶段。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
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已有基础,比如各个学科的学考、高考、各种专题复习资料,这些教学辅导资料从过去到现在对满足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辅导资料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有些并不是课程,但却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手段,学校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而要提供这一重要保证的就是要持续而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培养和提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既是高考考查的范畴,又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可以说这五个方面应当是高中语文这一学科的选修课的开设方向。“课标”明确指出:“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课程,选修课内容和名称可由各校自定。”
校本课程开发不只是让教师编教材,而是基于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而进行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但“教材编写”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
那么,你编写的依据是什么?你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比如如何体现我们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学情如何?这门课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实施方法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什么?在每一过程中老师都应胸怀学生,都要思考师生之间如何达到“教与学” 的有效。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由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即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素材。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不断演进的产物。时至今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课程结构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春天。鉴于目前高中新课程实验尚处于初始阶段,又缺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经验。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仍处在初始阶段。鉴于此,本文结合我校开发与实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情况加以探讨,论述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背景与现状
现有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现有配套教材就存在着诸多问题显现,普通高中方向的语文教材内容单一,阅读训练偏少;高考方向的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偏少,训练强度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高考竞争力;有的语文教材内容偏深,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实用性。教材配置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通过研究来完善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已经从理论的探索、论证,到课程的宣传和培训,进而堂而皇之的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从实践层面上支持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形成,对课程决策由中央集权走向“三级”分权起到奠基与示范作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计划”,正式将“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在全国实施。
校本课程既没有现成的文本教材,也不可能配备专职教师,鉴于目前高中新课程实验尚处于初始阶段,又缺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经验。或许我们都期盼着能有一个模式让我们参考、运用或模仿,但等待之余我们发现来自于自身的积极摸索、认真探究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一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是最有收获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统一的教科书,这种习惯的力量和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想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不断演进的产物。时至今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课程结构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春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校本课程是其中有机组成部分。我校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学科,一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但作为一种理念与模式,“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仍处在初始阶段。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
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已有基础,比如各个学科的学考、高考、各种专题复习资料,这些教学辅导资料从过去到现在对满足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辅导资料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有些并不是课程,但却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手段,学校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而要提供这一重要保证的就是要持续而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培养和提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既是高考考查的范畴,又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可以说这五个方面应当是高中语文这一学科的选修课的开设方向。“课标”明确指出:“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课程,选修课内容和名称可由各校自定。”
校本课程开发不只是让教师编教材,而是基于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而进行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但“教材编写”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
那么,你编写的依据是什么?你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比如如何体现我们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学情如何?这门课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实施方法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什么?在每一过程中老师都应胸怀学生,都要思考师生之间如何达到“教与学” 的有效。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由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即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素材。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