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国内社会很多文化领域都在寻找传统文化去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本文从非遗发展现状、艺术管理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成都市成都城厢古镇的非遗工作距离,谈艺术管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传承和保护有何重要意义,并举例说明非遗项目如何在保持其文化底蕴不变的情况下,尽快转型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从而达到文化宣传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艺术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传承政策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特点
  我国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唯一一个保留下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遗保护工作者如何让传统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变迁又不失去其原真性,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之路变得十分艰难。其中超过半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遇到“人死艺也亡”的困境。一方面,超过半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没有能够依靠的传统技艺谋生,空有技艺却没有传承下去,有些传承人因为生活十分窘迫决定改行,这种情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尴尬,将其商业化之路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大批年轻人想学习非遗相关的传统技艺,却又苦于没有专业渠道和方向等等。如何改变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模式,成为了我国政府和地方文化机构的首要问题。
  本人认为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对各地非遗传统技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并不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非遗手工艺过于传统,没有办法融入到现代日常生活中,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很多非遗传承人在传承和发展技艺的同时,我国的保护工作有些过于在意非遗的原真性,也就是希望非遗能够原汁原味。导致非遗的保护工作不够紧密结合时代性传承人的这一做法虽然保留了非遗手艺的时代面貌,但是其实从现代化的角度上来看是十分不利的。过去的传统手工艺局限于纯手工制造,却胜在收藏价值。而利益化的工厂批量生成是与追求纯手工相对立的,工厂化促使非遗手工业追求产业化,商品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也丧失了古朴的传统风味,失去了保护非遗的意义。
  本人认为能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是通过政府和艺术管理机构组织的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濒临失去传承人的传统技艺文字化、影像化、数字化;扩大我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的影响力,以求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化发展;开展大型营业型表演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收入,增加传承人对于非遗工作的热情;提高我国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足
  目前,我国各区域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进行着抢救、保护和宣传工作,但从最后的效果来讲,并不是十分理想。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备一定的實体可以保存,以前大部分的记录都为纸质文稿、照片和录像资料,随着时代进步,非遗保护工作才逐渐走入数字化。可经过精心收集、汇总的非遗资料大多只是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并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作,群众也无法及时的接收到有关信息。个别地方误解了非遗保护的目的和出发点,常常将重心都移到申报工作上,而忽视保护工作,或者是由于非遗工作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就肆意地将所谓的创新想法融入非遗中,极大地破坏了非遗的传统和内涵。
  另外,我国非遗保护的政策体系与工作机制也需要完善。冗杂而繁多的保护工作涉及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领域,在保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是需要社会、政府及各机构单位同时参与的。这种特性也恰恰说明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困难之处。在管理层中大多都是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和员工,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和管理体系知识,在保护工作中只能凭借经验行事,这样是不慎重和严谨的。有些非遗项目中还尚有一些过时、不合时宜的习俗,需要专业人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原汁原味并将传统的精神文化瑰宝流传。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士需要既理解所攻的文化内涵又要将艺术管理有关知识运用到项目中,使非遗保护工作可以在一种有秩序、有目标、科学化的模式中进行。
  非遗保护工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将实践都落在实处。大部分的非遗都是师徒制,指通过口传心授将非遗的精髓和内涵传给继承者,但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潜心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传播非遗的途径少,接受和欣赏的受众少,这些困难都为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现在有效抢救濒临失传的非遗迫在眉睫,虽然国家目前已采用经济手段进行抢救工作,保存了一大批即将消失的技艺和艺术,但大部分非遗保护项目还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保证保护工作可以有序的进行。
  以成都城厢古镇为例,本人在2018年因学校老师的课题项目前去成都市的城厢古镇进行田野调查。当时我所要完成研究课题项目的任务主要是搜集该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在前期田野调查中发现,城厢古镇是一座历史内涵十分丰富的古城,可后期发展宣传造势不够,后力有些疲倦,因此导致城厢古镇只在少部分成都人中知晓,将其文化内涵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工作进行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地的镇政府也知道古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刻,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便利。因此,城厢镇镇政府特成立古镇办事处,研究如何将城厢古镇的文化和历史推广出去。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政府对于古镇文化建设的决心十分坚定。但现实是,资料汇集几乎都是纸质版,电子版方便传输,但将纸质版转为电子版的工程过于庞大,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另外,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全面展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发现部分当地人也不知道本地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面说明非遗保护和宣传工作不是十分到位。这个原因也可能说明政府部门负责人不是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此工作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在城厢古镇调查时,也发现当地的文庙和武庙以及一些宋代私塾都在荒废和未开放中,当地政府也决心在2019年进行修葺和对大众开放运营。可内部大部分的古书和古董等都被当地盗贼偷盗,物质文化遗产的丢失和遗落都对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造成了损失。
  这一事例可以由小见大,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非遗保护工作都进行的十分吃力。如果将艺术管理的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在一起,它们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艺术管理有关市场的开发可以促使非遗传承人和申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宣传,也可以使政府投入更多资源去资助传承人,使传承人能够更认真地从事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时在循环产业链的带动下,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当地的知名度也会不断攀升。
  二、艺术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
  艺术管理存在的时间只有三四十年,它随着艺术产业链应运而生,近些年来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艺术管理既是人们对艺术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又是一门艺术与管理交叉性的新型学科,旨在研究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与艺术史等和管理学相结合的问题,也被称为艺术管理学。”  艺术管理(Art Administration/Art Management)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更倾向于非盈利艺术机构或者内容跟行政与人类日常生活更为相关的;其二则是将工作重心倾向于商业性质的机构,以机构最终能够盈利为根本目的,跟组织或项目更为相关。总而言之,艺术管理的工作职责是指为艺术组织提供该机构日常运行以及业务实施的一切工作内容。通俗来说,艺术管理就是帮助让艺术落地、与市场接轨、商业化并能够留存下来得以发展。
  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是需要以艺术管理现代化知识为依托,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基本实施的。作为一名艺术管理者,其在保护工作中所需要做的工作是包括对艺术机构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预算管理、公关和项目开发与评估、资金筹备以及维护固定客户群体的工作。艺术管理者需要了解当地文化政策和相关结构内部建构,因为大部分非遗保护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和各职能机关配合进行,这当中需要由专业的艺术管理者进行统筹、规划与实施,才能保证保护工作可以流畅地进行下去。我国多数的非遗项目大多是与艺术相关的,在保护工作进行当中,工作人员需要将艺术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融汇在一起。
  但是现在全国大规模性质的非遗工作开展,导致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人才十分稀缺。大部分人士都无法将艺术理论知识与商业及管理学知识并重,促使多数非遗保护工作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失去其本身传统特性或者保留其传统但无人问津的现象。艺术管理者在进行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就是在开展对它的管理工作。因此,对于非遗来讲,对其开展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就是一种艺术管理工作。
  非遗项目的内涵往往蕴藏着极大的经济效力,需要艺术管理者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保护艺术、保护文化,运用商业模式和管理途径使其经济化,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艺术管理对于非遗保护工作来说,不光是对其保護工作的总体规划及路线、方针、走向的部署,还是对具体传统技艺和艺术的商业化管理。如今大多数非遗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都需要具有深厚专业素养以及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在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理论依据之下,审视传统技艺活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加以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将艺术经济与市场商业融汇在一起保证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艺术管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人文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将非遗的文化开发达到最大峰值,是我国各地区域或民族保存流传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经济价值,为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外,艺术管理借助非遗文化背景里的素材和资源,通过商业化、经济化和创意化的改造,使非遗能够更好的融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并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趣味的调查,将非遗产品更好的与市场消费需求融合起来,在保证传统技艺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市场的经济走向。但保证非遗项目不过分着重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保留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内涵的价值,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将传统技艺和商业需求进行完美融合,将发展、宣传工作更有效地进行下去,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赢得更大的成功。
  三、艺术管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及功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现代管理理念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条件下,经过市场商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保护工作,促进了传承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热情,加速了大众对于非遗文化的接受,以达到非遗文化发展的长远追求。艺术管理通过现代化的理论知识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可以将非遗保护从被动状态转为朝着一种有序、科学的方向发展。将非遗文化和产业经营协调好这一问题,是需要艺术管理者与非遗保护者注意的。
  本人认为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方法进行非遗相关保护工作。首先,成立专业的非遗保护机构。非遗组织机构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构成,可以归属于文化行政机关,从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非遗保护工作。首先,非遗保护机构可以面向各大高校招聘学习艺术管理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人才选拔,成立一支专业的保护团队。并在团队中确定其各部分职责,消除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参与非遗保护的具体工作,进行有关资料的汇集整理并出版文集。其次,引进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管理知识,将非遗项目实现数字化、科学化的发展,保证其开发和保护过程始终紧随时代发展,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非遗项目更好地宣传出去。   其次,管理者可以针对非遗的类型打造文创周边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各个艺术种类均有涉猎,从民间民俗到传统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把握非遗项目背后的商业属性是当今非遗发展的必经道路。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在消费观上也因此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购物的原因不再是因为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而是对精神需要的一种实现与满足,消费商品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喜欢其中所附加的文化符号。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势必要与非遗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将非遗的文化与精神转变为创意型产业,在创收的同时也在对非遗项目进行文化精神宣传。
  在互联网大时代下,非遗文创产品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创意营销,使更多年轻人注意到非遗文化内容和形式,并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创办网络旗舰店,一起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推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文创产品不仅追求有趣好玩,也追求艺术审美性,保持非遗文化原有的历史文化,宣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但这一创意也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注意一个问题: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设计需要以非遗文化为依托,加快突破。
  最后,可以通过筹办相关的文化艺术馆等公益途径,加强大众的非遗意识,实现非遗的长远化发展。可由专业管理人士筹划建办文化馆,为了给群众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一个交流的场地。非遗体验馆将作为非遗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线下手工艺教学、专供、特制服务等,以各种丰富而生动的活动方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让更多人可以更加了解和关注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并最终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将艺术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采取有助于推动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长远发展的措施,招聘专业艺术管理人士,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为非遗保护实施计划、创新、开发及运营等环节,以深厚的非遗文化内涵为基底、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为依托,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数字化、现代化建设,以解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艰难、复杂的问题而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早日列入世界前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
  [2] 曹榮荣 《从实践到理论西方艺术管理发展综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05期
其他文献
【摘要】: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和汤显祖的明传奇《牡丹亭还魂记》不仅是当时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佳作。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别出心裁,本文以这两部佳作为例,试从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创作艺术特征、作品思想蕴涵三个方面論证元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社会历史背景;艺术特征;思想蕴涵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刻画了一群匡扶正道的英雄形象顺应天命经过各种阻碍最终封神的故事。其中刻画了众多的英雄形象,但是忽视了对女性的描写。《封神演义》在比较少的女性人物中,多数为扁平人物,其中也有成功的圆形人物。下面将其中女性分类阐述,挑取典型加以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分类;圆形人物;红颜祸水  《封神演义》是一部神魔小说名著,其中出现了许多妇孺
期刊
【案例背景】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篇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文中“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能激起学生对月的浓厚兴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在教学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者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孩子内心出发,引发孩子的童心,诱发孩子的童趣,激发孩子的童真,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童话味。  
期刊
【摘要】:档案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进行的日常工作。而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银行的档案管理工作便成为了银行正常运营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一。银行档案管理工作对客户的合法权益起到很全面的保护作用。但是我国的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仍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档案管理工作也面对崭新的挑战和机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我国的银行档案管理工作开辟出新的天地。  【关键词】:银行
期刊
【摘要】:蓝瑛是明代成就突出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明末清初的画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追随者众多,后世也将蓝瑛称为“武林派”之首。成就与文征明、沈周并重。本文将对蓝瑛的绘画创作具体方法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蓝瑛、没骨重彩、浅降水墨、临仿  蓝瑛工书善画,师法宋元然后自成一派,在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独特风貌。蓝瑛的绘画作品中竖构图的大幅山水居多,并且多运用
期刊
生物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和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究设问的艺
期刊
【摘要】:中日两国传统戏剧中作为代表之一的京剧和狂言 ,无论是在表演形式还是文化理念上都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存在。本文从历史起源、表演形式等方面比较其风格特点,探寻其背后蕴含的中日两国在戏曲方面所存在的文化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戏曲;京剧;狂言;比较   狂言是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原是两场能剧中穿插表演的一种滑稽剧。狂言以中世时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题
期刊
【摘要】:卓尼禅定寺是安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藏传佛教寺院,因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其法舞富有地域特色。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翻阅相关资料,试以论述卓尼禅定寺法舞的源流及其艺术形式。  【关键词】:禅定寺;法舞源流;艺术形式  法舞是东方文化花圃中一簇殊异亮丽的奇葩,“一种以舞蹈为主要修习手法的修行仪轨,其核心宗旨是供赞神佛,祛除魔障。”法舞在藏语中叫做“恰姆(vcham)”,意为动词“跳”。但在长期
期刊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买卖交易的日渐频繁,如何趋利避害,就衍生出了一群“打假者”。2013年修改后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比原来的规定更加科学、合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中争论较大的就是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问题。从中国目前产品质量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基于利益平衡角度考虑,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假买假 赔偿 消费
期刊
水彩画自诞生以来就与插画有着不解之缘,从最初被作为纪录的工具直到今天被广大艺术家们作为情感抒发的途径,在这期间水彩绘画在插画领域中突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简单来说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并调和透明颜料,从而使画面呈现出色彩清新与雅致并存的效果,同时又有生动的意蕴,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正是因为这些艺术特点,水彩画在插画的发展中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水彩画与插画共同秉承了传统艺术的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