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和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究设问的艺术。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问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意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使他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生物学道理,再用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和社会。例如在《 植物细胞的吸水原理 》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步骤:首先我问:“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糖拌番茄吗?”很多学生说喜欢,还有学生说酸酸的、甜甜的、凉丝丝的,爽极了!再着问:“你知道美味的汁水怎么来的吗?”学生产生探寻问题的欲望。在学完了细胞的吸水原理后,我又问:“我们可爱的家乡如东地处沿海,有大片的滩涂,一般在滩涂上你看到有植物生长吗?”学生摇摇头说:“没有。”我继续追问原因。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继续追问:“有一种叫海蓬子的植物却能在滩涂上生长得生机盎然,它有什么高招呢?”同时出示海蓬子在滩涂上生长的图片。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知道了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勤观察、勤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再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假如今天你没吃早饭上学,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肯德基和中式早餐,你更喜欢哪一种?哪种营养更均衡?”等等。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这是许多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并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而他的发明源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一问开始的,由此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2.通过揭示知识之间的矛盾进行设问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解决问题。要创造矛盾就必须设计好问题,启发学生从无疑中走出。例如,在学习《 蒸腾作用 》时提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分却能从下向上运输?”在学习《 生态系统 》时提出:“蛇会伤人很可怕,但是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它,禁止捕猎?”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
3.借助生物学科史料进行设问
生物学有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热情。例如在《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节的教学中,以恩吉尔曼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①恩吉尔曼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与普通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相比较,水绵细胞具有绿色带状的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用这样的材料做实验便于定位观察研究);②为什么实验第一步将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为了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也使好氧细菌先处于失氧的环境中);③恩吉尔曼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④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学生经过一系列的问题后分析得出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能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同时明白恩吉尔曼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4.跟踪当代社会热点問题进行设问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物科学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干细胞移植、试管婴儿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大事件如炭疽、生化武器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如在学习动物的克隆时,我引导学生从内因(遗传物质)、外因(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分析克隆羊多莉的产生,我还引导从克隆羊多莉的产生利弊的角度进行讨论,接着引导学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克隆羊多莉进行分析。这样从多角度启发学生后,经过班集体讨论形成以下观点:①多莉从亲代获得遗传物质,所以它长得与亲代一模一样;②克隆羊的产生对人类有利,为克隆产生人们需要的心脏、肾脏等器官提供了可能;③克隆羊的产生对人类有害,它可能会扰乱生物的进化历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得到锻炼。
5.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时,作了如下的总结:“植物的根很重要,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如何吸收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拓展性练习。如学完《 传染病 》一节内容后,我提出以下疑问:“传染病能从父母传染给子女,遗传病也能由父母传给子女,它们有区别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课堂寻找答案。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问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意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使他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生物学道理,再用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和社会。例如在《 植物细胞的吸水原理 》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步骤:首先我问:“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糖拌番茄吗?”很多学生说喜欢,还有学生说酸酸的、甜甜的、凉丝丝的,爽极了!再着问:“你知道美味的汁水怎么来的吗?”学生产生探寻问题的欲望。在学完了细胞的吸水原理后,我又问:“我们可爱的家乡如东地处沿海,有大片的滩涂,一般在滩涂上你看到有植物生长吗?”学生摇摇头说:“没有。”我继续追问原因。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继续追问:“有一种叫海蓬子的植物却能在滩涂上生长得生机盎然,它有什么高招呢?”同时出示海蓬子在滩涂上生长的图片。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知道了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勤观察、勤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再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假如今天你没吃早饭上学,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肯德基和中式早餐,你更喜欢哪一种?哪种营养更均衡?”等等。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这是许多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并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而他的发明源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一问开始的,由此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2.通过揭示知识之间的矛盾进行设问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解决问题。要创造矛盾就必须设计好问题,启发学生从无疑中走出。例如,在学习《 蒸腾作用 》时提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分却能从下向上运输?”在学习《 生态系统 》时提出:“蛇会伤人很可怕,但是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它,禁止捕猎?”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
3.借助生物学科史料进行设问
生物学有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热情。例如在《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节的教学中,以恩吉尔曼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①恩吉尔曼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与普通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相比较,水绵细胞具有绿色带状的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用这样的材料做实验便于定位观察研究);②为什么实验第一步将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为了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也使好氧细菌先处于失氧的环境中);③恩吉尔曼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④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学生经过一系列的问题后分析得出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能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同时明白恩吉尔曼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4.跟踪当代社会热点問题进行设问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物科学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干细胞移植、试管婴儿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大事件如炭疽、生化武器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如在学习动物的克隆时,我引导学生从内因(遗传物质)、外因(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分析克隆羊多莉的产生,我还引导从克隆羊多莉的产生利弊的角度进行讨论,接着引导学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克隆羊多莉进行分析。这样从多角度启发学生后,经过班集体讨论形成以下观点:①多莉从亲代获得遗传物质,所以它长得与亲代一模一样;②克隆羊的产生对人类有利,为克隆产生人们需要的心脏、肾脏等器官提供了可能;③克隆羊的产生对人类有害,它可能会扰乱生物的进化历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得到锻炼。
5.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时,作了如下的总结:“植物的根很重要,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如何吸收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拓展性练习。如学完《 传染病 》一节内容后,我提出以下疑问:“传染病能从父母传染给子女,遗传病也能由父母传给子女,它们有区别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课堂寻找答案。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