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宁波方言作为吴方言的一种次方言,它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文章试以传统甬剧方言为材料,从词汇角度简述甬剧方言的地域性质。
关键词:传统甬剧宁波方言吴语词汇
甬剧最早流行于宁波及附近地区的一些农村与城镇,早期称为“串客”,后改良为“甬簧”。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上海的密切往来,一些宁波串客艺人也应时来到上海,演唱“宁波滩簧”,于是甬剧便慢慢地走出宁波。由于传统甬剧语言通俗,方音浓厚,因而它不仅在宁波、舟山、上海等附近地区流传广泛,而且受到其他省地观众的喜爱。以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其他省的地方都出现了禁止其演出的布告。足见甬剧作为一地方戏剧种类之魅力。
甬剧发展至此,也多有人提出疑问,甬剧既然始自宁波,那么传统甬剧中的方言必带有宁波特色,而它在江浙其他地区广泛流传又注定它不可能不受到其他吴方言的影响。文章就传统甬剧中出现的一部分方言词进行比较描述,来概括传统甬剧的方言系统。
一、传统甬剧中含有大量的宁波方言词
传统甬剧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方言词信息。其范围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纵观这些方言词语,绝大多数都能在宁波本土找到相关说法,或在相关的宁波方言字典中找到原词,如:名词类的“五更晓、乡下头、辰光、姆妈、小娘、亚脸、头颈、脚膀、膨胀病、包脚布、沙蟹、芋艿头、咸货店、火轮、眠床、角子、白篮、糟鲳鱼、松毛、潮”;动作行为类的“看张、弹、哎、派、话、回面、拨、下落、汰、幽、睏、值钿、轧道、弄送、打朋、落轧、作兴、来该、是介”;性质状态类的“写意、安耽、寒抖抖、昏沌沌、交关、一眼眼、滚壮、贼笨、寿头寿脑、啬刻、犯关、簇括新、慢慢交、血血红、红咚咚、雪白粉嫩、燥燥个、酸溜溜、喳喳、愁愁”;虚词类的“和总、一塌刮子、贼、交关、犯关、多少、差眼、三头二日、一日到夜、立时三刻、作兴、顶好、勿、莫、呒告”等等。还有许多词语在生活中较少出现而未被收入方言词典,或者有的词语因年代比较古老,只有“老宁波”还能对这些古老的词语运用比较自如,而许多“小宁波”对这些词已经产生距离感。
二、传统甬剧方言含有极少数除宁波话以外的其他吴语成分
传统甬剧作品除了其产生源地宁波方言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吴语地语言影响。就词汇而言主要表现在:同一个词语在吴方言区的不同方言点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普通话中的“舒服”一词,在宁波方言中作“写意”,而在上海作“适意”,在温州写作“爽快”,在苏州作“舒畅”;普通话中的“吵架”在宁波作“造孽”,而在上海、苏州等地作“寻相骂”等。传统甬剧中类似这样的词语很多,它们绝大多数采自宁波方言系统话。例如:
如上例所陈,宁波方言词与其他吴语方言区的词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传统甬剧在采用方言词时,则以宁波方言系统为主。
传统甬剧中还有一部分词,没有采用宁波方言系统中的说法,但它在其他吴语方言区的说法与宁波方言系统中的说法相差无几。如:“芋艿”一词,在宁波一般就直称为“芋艿”,“芋艿头”一般特指奉化芋艿头;而杭州等地多称之为“芋艿头”,区别不甚明显。甬剧《开米店》中就有一句“我还当奉化带来芋艿头,愁愁拨我咬两口。”此处可视作是为了叶韵而加一字,同时现实中也确实有种称法,用在此处,也极为自然。另有“淘米箩”一词,在宁波一般称作“淘米箩”“淘箩”“淘米烧几”,而在宜兴、常熟等地则直接称作“筲箕”,差别也極小。“顶好冷饭得我带两筲箕出来。”(《大发财》)
传统甬剧中还有一部分词是确实不在宁波方言系统中的,而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对其他吴语方言点语言的吸收。如“玩”一词,在宁波一般称作“那河”,而在苏州、上海等地称为“白相”。“在外面白相,打算去寻,还没转来。”(《天要落雨娘要嫁》)。“游泳”一词,在宁波一般称作“游河”或“游泳”,但是在上海一带常说“游水”,如“幸亏我是会游水,否则已经命呜呼。”(《天要落雨娘要嫁》)
还有一些比较古老的词的用法,如“头毛丝”,在现在吴语区内用此词语来指称头发已经很少了,传统甬剧中也还有所保留:“嗳头毛丝今日绕起结结棍棍三集武戏做一做。”(《绣花鞋》),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难以认识其来源了。但是综合以上几点看来,传统甬剧方言是以宁波方言为系统无疑。
三、以宁波方言词汇系统为主带来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传统甬剧走出宁波,首先是源于宁波商人聚集上海带给上海的广阔市场,其次是甬剧自身明显的地域风情影响到了其他省市的兴趣爱好者。这种地域风情不仅体现在作为一种地方戏剧独特的曲调与艺术表演形式,还在于它独特的语言和陌生化效果带给人们形象生动的审美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丰富而有趣的词语腔调来认识宁波,了解宁波。这是专属于小剧种的魅力,是其他传统的戏曲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以本土语言思维方式来建构戏剧表演层面的本土文化,无疑是提亮戏曲特色的最佳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宁波方言不同于“东北话”和“四川话”,既不能像东北二人转那样在宣传与努力之下就转出东三省,影响到全国各地;也不可能像川话版的《猫和老鼠》那样改造出强有力的市场效应。原因就在于宁波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老派的宁波方言,目前连“小宁波”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其基本意义,其他地方的观众的接受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对甬剧的保存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正如王锦文先生所说,“地方戏剧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路子,必须加速完成转型,使地方戏剧植根于现代都市,植根于都市的知识阶层。只有这样,地方戏剧才有发展的基础,才会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才会真正成为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宋伟,2009)而这种转型,这种植根于都市的知识阶层的方式,并非抛弃甬剧应有的地方特色,也非照搬古人留下的词句,而是要更为清晰地认识与体验宁波本地的生活背景与社会文化,培养本土的语言思维模式,真正地以宁波之言唱宁波之戏曲。
(本文为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甬剧方言研究”[YK201005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宋伟.回眸三十年:宁波改革开放大家看大家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3]周志锋.宁波方言的词汇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
(范俊敏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关键词:传统甬剧宁波方言吴语词汇
甬剧最早流行于宁波及附近地区的一些农村与城镇,早期称为“串客”,后改良为“甬簧”。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上海的密切往来,一些宁波串客艺人也应时来到上海,演唱“宁波滩簧”,于是甬剧便慢慢地走出宁波。由于传统甬剧语言通俗,方音浓厚,因而它不仅在宁波、舟山、上海等附近地区流传广泛,而且受到其他省地观众的喜爱。以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其他省的地方都出现了禁止其演出的布告。足见甬剧作为一地方戏剧种类之魅力。
甬剧发展至此,也多有人提出疑问,甬剧既然始自宁波,那么传统甬剧中的方言必带有宁波特色,而它在江浙其他地区广泛流传又注定它不可能不受到其他吴方言的影响。文章就传统甬剧中出现的一部分方言词进行比较描述,来概括传统甬剧的方言系统。
一、传统甬剧中含有大量的宁波方言词
传统甬剧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方言词信息。其范围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纵观这些方言词语,绝大多数都能在宁波本土找到相关说法,或在相关的宁波方言字典中找到原词,如:名词类的“五更晓、乡下头、辰光、姆妈、小娘、亚脸、头颈、脚膀、膨胀病、包脚布、沙蟹、芋艿头、咸货店、火轮、眠床、角子、白篮、糟鲳鱼、松毛、潮”;动作行为类的“看张、弹、哎、派、话、回面、拨、下落、汰、幽、睏、值钿、轧道、弄送、打朋、落轧、作兴、来该、是介”;性质状态类的“写意、安耽、寒抖抖、昏沌沌、交关、一眼眼、滚壮、贼笨、寿头寿脑、啬刻、犯关、簇括新、慢慢交、血血红、红咚咚、雪白粉嫩、燥燥个、酸溜溜、喳喳、愁愁”;虚词类的“和总、一塌刮子、贼、交关、犯关、多少、差眼、三头二日、一日到夜、立时三刻、作兴、顶好、勿、莫、呒告”等等。还有许多词语在生活中较少出现而未被收入方言词典,或者有的词语因年代比较古老,只有“老宁波”还能对这些古老的词语运用比较自如,而许多“小宁波”对这些词已经产生距离感。
二、传统甬剧方言含有极少数除宁波话以外的其他吴语成分
传统甬剧作品除了其产生源地宁波方言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吴语地语言影响。就词汇而言主要表现在:同一个词语在吴方言区的不同方言点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普通话中的“舒服”一词,在宁波方言中作“写意”,而在上海作“适意”,在温州写作“爽快”,在苏州作“舒畅”;普通话中的“吵架”在宁波作“造孽”,而在上海、苏州等地作“寻相骂”等。传统甬剧中类似这样的词语很多,它们绝大多数采自宁波方言系统话。例如:
如上例所陈,宁波方言词与其他吴语方言区的词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传统甬剧在采用方言词时,则以宁波方言系统为主。
传统甬剧中还有一部分词,没有采用宁波方言系统中的说法,但它在其他吴语方言区的说法与宁波方言系统中的说法相差无几。如:“芋艿”一词,在宁波一般就直称为“芋艿”,“芋艿头”一般特指奉化芋艿头;而杭州等地多称之为“芋艿头”,区别不甚明显。甬剧《开米店》中就有一句“我还当奉化带来芋艿头,愁愁拨我咬两口。”此处可视作是为了叶韵而加一字,同时现实中也确实有种称法,用在此处,也极为自然。另有“淘米箩”一词,在宁波一般称作“淘米箩”“淘箩”“淘米烧几”,而在宜兴、常熟等地则直接称作“筲箕”,差别也極小。“顶好冷饭得我带两筲箕出来。”(《大发财》)
传统甬剧中还有一部分词是确实不在宁波方言系统中的,而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对其他吴语方言点语言的吸收。如“玩”一词,在宁波一般称作“那河”,而在苏州、上海等地称为“白相”。“在外面白相,打算去寻,还没转来。”(《天要落雨娘要嫁》)。“游泳”一词,在宁波一般称作“游河”或“游泳”,但是在上海一带常说“游水”,如“幸亏我是会游水,否则已经命呜呼。”(《天要落雨娘要嫁》)
还有一些比较古老的词的用法,如“头毛丝”,在现在吴语区内用此词语来指称头发已经很少了,传统甬剧中也还有所保留:“嗳头毛丝今日绕起结结棍棍三集武戏做一做。”(《绣花鞋》),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难以认识其来源了。但是综合以上几点看来,传统甬剧方言是以宁波方言为系统无疑。
三、以宁波方言词汇系统为主带来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传统甬剧走出宁波,首先是源于宁波商人聚集上海带给上海的广阔市场,其次是甬剧自身明显的地域风情影响到了其他省市的兴趣爱好者。这种地域风情不仅体现在作为一种地方戏剧独特的曲调与艺术表演形式,还在于它独特的语言和陌生化效果带给人们形象生动的审美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丰富而有趣的词语腔调来认识宁波,了解宁波。这是专属于小剧种的魅力,是其他传统的戏曲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以本土语言思维方式来建构戏剧表演层面的本土文化,无疑是提亮戏曲特色的最佳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宁波方言不同于“东北话”和“四川话”,既不能像东北二人转那样在宣传与努力之下就转出东三省,影响到全国各地;也不可能像川话版的《猫和老鼠》那样改造出强有力的市场效应。原因就在于宁波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老派的宁波方言,目前连“小宁波”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其基本意义,其他地方的观众的接受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对甬剧的保存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正如王锦文先生所说,“地方戏剧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路子,必须加速完成转型,使地方戏剧植根于现代都市,植根于都市的知识阶层。只有这样,地方戏剧才有发展的基础,才会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才会真正成为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宋伟,2009)而这种转型,这种植根于都市的知识阶层的方式,并非抛弃甬剧应有的地方特色,也非照搬古人留下的词句,而是要更为清晰地认识与体验宁波本地的生活背景与社会文化,培养本土的语言思维模式,真正地以宁波之言唱宁波之戏曲。
(本文为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甬剧方言研究”[YK201005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宋伟.回眸三十年:宁波改革开放大家看大家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3]周志锋.宁波方言的词汇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
(范俊敏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