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你的“声品牌”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有品牌会刻意使用“声品牌”,除非有必要。但无论如何,“声品牌”绝对不是雪中送炭,它仅仅是锦上添花。
  当然,不可否认,“声品牌”对于创建一个个性独特的品牌的确有奇效。INTEL因其动感的四音符旋律闻名遐迩,令人听其声如见其人;克咳胶囊广告最后一声拟音“KEKE”,也让人在第一时间记住了“克咳治感冒”。还有WINDOWS、YAHOO!、NOKIA……这些著名品牌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是与它们别具一格的声音标识息息相关的。
  
  


  “声品牌”是迫不得已
  
  声音存在于品牌广告的传播之中,但品牌广告的信息传播并不仅仅局限于声音。一个吸引人的卓越广告,除了要有一流的IDEA,还应该有足以激发人综合感官的活化表现。
  广告的效果是要人们看其形、听其声,进而为其情所动。看,看的是广告的画面、色彩、人物、物品、标识;听,听的是广告的画面解说、旁白、节奏、音乐;情,则主要集中于戏剧性的情节、气氛与情感。看、听、情是决定广告成败与否的三个最核心元素,要提高广告成功的胜算,要么在看、听、情上某一个点上单点突破,要么兼而有之。
  之所以很少有品牌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启用“声品牌”,以某一特别的声音符号作为品牌与广告最有特色的记忆点,是因为大多数品牌觉得,它们在广告与品牌中已经融入了太多的记忆因子,比如名人、名歌、情节、气氛。对于广告,它们因手中掌握有充足的筹码而有了必胜的信念,因此,它们自信自己的广告能够成功,不必引入“声品牌”来增加制作成本。
  而且,它们也意识到,“声品牌”与名人、名歌、情节、气氛这些核心的记忆因子相比,并不会因为其少用、独特而表现出更大的魅力。相反,如果使用不当或传播失误,还会弄巧成拙,为了增加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记忆点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声品牌”是为突发奇想的IDEA准备的。有人在项目操作中忽然有了一个绝好的IDEA,这就好像梅高公司服务克咳品牌时,忽然间生发出创造一个独特的声音符号“KEKE”的奇妙想法。“KEKE”听起来既像是产品品牌名,又像是人感冒时发出的咳嗽声,充满着童稚的趣味,极易刺激大众模拟与仿效。
  然而一流IDEA的产生总是可遇而不可求,与优秀IDEA的邂逅是美丽的,但广告整个繁复琐碎的制作过程却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求索。美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像梅高公司那般幸运,在天才的IDEA没有降临的时候,我们必须寻找另外一些核心记忆符号的突破,要么是名人、名歌,要么是扣人心弦的情节与感人至深的氛围。
  如果预算有限、才思有限,那么在名人、名歌等筹码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可能就不得不考虑求助于“声品牌”了。一声“KEKE”的制作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但如果它恰恰与品牌的调性相符合,又能够目标明确地指向品牌最核心的传播价值,强化“策略点”,类似“KEKE”的“声品牌”必定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声品牌”奇迹
  
  克咳胶囊的“声品牌”是一个奇迹,INTEL四音符的“声品牌”也是一个奇迹。不过,相比克咳胶囊,INTEL的“传奇色彩”显然更为浓重一些。INTEL借助它的四音符不仅成功地联合了众多一流的PC品牌与它们的广告形影相随,并且长久地传播下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品牌认知。很多人一听到广告最后畅快的四音符,就知道它是属于INTEL的。
  而且让INTEL更为得意的是,它使INTEL跨越国界,真正成为世界各国都能接受的声音符号。在看、听、情这三大核心广告元素里,作用于听的“声音”——音乐、音符与拟声词,应该是最具国际化的广告传播元素了。若是地域之间和文化种族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语言文字、行为表达上的沟壑,那么“声品牌”则能将这些沟壑一一抹去。
  “声品牌”有这种能力。曾经有一位心理行为专家做过专项测试后发现,人们识别、记忆声音的能力要明显强于对语言、文字与行为的识别、记忆的能力。卓别林时代早期,由于技术限制,电影都是无声的,演员只能靠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与夸张的口部拟声动作,以及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表达电影故事。于是,最开始的电影是小众的,并没有如今天这般普及。
  真正促使电影走向普及的是“声音”。有声电影产生后,人们看电影的行为完全傻瓜化了,没有必要再像先前那样通过演员的表情与行为来揣摩电影故事,人们只需要将耳朵张开,将眼睛对准银屏,就能随着电影的故事情节一起哭、一起笑。
  当然,现在在一些地铁里,有些广告也开始变成“无声”的了。这并不是一种专门为地铁或列车定制的“无声广告”,没有广告主会傻到为了一个小众媒介花大功夫定制广告,除非他是故意烧钱。但是就投放的实际效果来看,“无声广告”的提醒收看与增强记忆的效果要大大逊色于“有声广告”。
  “无声广告”仅仅是部分广告主在局部范围内的一个小尝试。为了尽量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益,众多广告主仍然倾向于“有声广告”,尽管“有声广告”会有扰乱公共环境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打造“有声广告”特别是“声品牌”,必须考虑声音的调性与品牌整体的调性是否一致。如果品牌是欢快活跃的,声音却很沉闷,那效果无疑会适得其反。大多数情况下,广告的制作者不会犯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但很多偷工减料、贪多求快的小广告主却会。此外,也不要存有任何心理侥幸,盗取已有版权的“声音”作为自己的广告传播元素,那只会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其他文献
当风险投资家经历过“道听途说”、“看图识字”的第一代“网络泡沫”之后,如今,在警觉之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倾倒在“新媒体”的炼丹炉中,即使爆炸,也乐此不疲。投资家明白“经营风险”才是现代投资理论最高的一种境界。  蜂拥而至的资本与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精准互动的新媒体一拍即合之后,新媒体不由得喜上眉梢,洋洋得意。于是,一些人在拷问: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新媒体该在什么时候站
期刊
乐业生认为,手机行业做不好,是因为过去机会太多,引发了太多的投机。有投机心理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品牌的,它们也不可能把企业做好。只有专注产品和技术,专注质量和市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机会才是永远的。创维移动为什么要闻“红海”?    创维移动为什么要闯“红海”?    按照《蓝海战略》一书的描述和划分,中国手机产业目前正处在残酷的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之中。  2005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发布后,国产手机企业
期刊
今天看报纸,一篇《乔赢,“红高梁”重出江湖》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原来3年前的4月5日,在监狱呆了3年的乔赢出狱了,狱内狱外反思了6年之后的今天,乔赢又注册了河南红高梁食品有限公司,出任CEO,重整旗鼓,再战江湖。  这个乔赢,几天前与几位朋友在吉野家吃饭时曾想到这位河南老乡,他当年因挑战麦当劳而名燥一时,却因扩张步伐太快而轰然倒下,我当时对朋友说,吉野家这种面都可以成为快餐发展成连锁,乔赢和他的红
期刊
Marketing2.0,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在了解品牌的情况下,考虑究竟开展什么样的营销活动才最合适你的企业,你必须让你的用户进入一个链式活动;另外一个步骤,选择一个合适的活动平台,合适的创意和沟通平台是整个案例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是第一次来晋江,和很多人一样,走出机场满眼看到的都是户外广告牌,每个广告牌上都有一个明星,但可能看完了也不能记住几个,因为品牌和明星太多了,
期刊
在一个分散型系统中,每一个企业都找寻找自己最有效的战略,而不考虑供应链其他机构的影响,从而产生类似“牛鞭效应”的弊端,加大了供应商的风险。  以销定产是目前很多连锁企业所采用的采购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实际使用与定购数量产生很大的差异,对于企业资源造成浪费,这样的浪费粗略估计目前可以占到企业利润的20%以上。  我们可以发现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变动并不大,但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却波
期刊
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技巧与现在的一些体育资源作“嫁接”,以求短期的“现世现报”,这种手法就是我理解中的作秀,它是长久不了的,终将被中国体育营销的主流发展所淘汰。    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张纪中,其武侠剧《天龙八部》终于略有转机。这之后,我以较高的期望值期待这干老兄们在新作品《神雕侠侣》中能有新的超越。不曾想,《神雕侠侣》播出后,像其《天龙八部》之前的作品一样,重新招来网上骂声一片。搜集了网民一些最客
期刊
所有的企业都必须有顾客才能生存,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顾客,而利润的产生则是顾客满意的结果。从产业发展与行销演进的轨迹来看,是由着重生产制造、品质提升、销售推广一路发展到顾客服务导向的。若就顾客导向的观点来看,则当今任何产业皆可称为服务业。    把焦点放在顾客身上    就是“把焦点放在顾客身上”这样一个信念,让IBM得以摆脱日渐走下坡的泥淖。当时,IBM虽拥有领先的技术
期刊
编 译/邓勇兵  整合品牌传播的起点是企业,而不是营销传播。整合品牌传播开始于明确商业模式中品牌所承担的角色,借助品牌的作用促进和维持企业的成长。整合品牌传播需要最高水平的管理,因为它将战略、财务和营销传播整合到一起进行管理,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整合营销传播的三大问题    不久以前,业界许多人士都打着整合营销传播(1MC)的大旗,把它视为一个革命性的概念。然而,客观地说,虽然整合营销传播在
期刊
从本期起,《新营销》与搜狐共同设立嘉宾对话室,进行连线报道,对企业普遍关心的营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世界杯足球赛的硝烟已经散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车轮滚滚而来。虽然北京奥运会距离开幕还有两年时间,但在另外一个战场——营销战场,比赛却已经开始。  本期嘉宾对话特邀郭杰先生讨论奥运营销话题。郭杰先生为PECC亚太经合组织文体产业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中国国际体育产业俱乐部总裁、中国沃天体育管理集团
期刊
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当事双方一方是不为公众所熟悉的代工巨头,一方是近两年崛起的财经媒体。这一事件固然让当事双方狂赚公众的眼球,然而最终结果对双方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事件是“官司营销”的经典之作,还是危机公关的败笔?    写在前面    因不满《第一财经日报》有关其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日前,中国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