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聋校教学中注意从聋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依靠聋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引导聋生运用生活0经验学好数学——感受生活化数学;同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化生活。这样,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让聋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聋生数学教学生活化学习环境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聋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聋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聋生由于先天的失聪,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抽象思维能力明显薄弱,对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较难理解,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聋生乐于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身边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审视现行的聋校数学学科的教学状况,课程已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聋生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缺乏弹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缺乏对聋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等精神的培养;学习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聋生除遗传、自身天性、自然发育等内部因素外,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关。这些内外因素加重了聋生对求知欲的困难,影响着和社会的接轨。这一弊端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使聋生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师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灵活使用和创造教材,让数学学习的素材源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脱离了实际。特别是聋哑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聋哑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使教材内容贴近聋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教材上这些生硬而难以理解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的学习,教材里各种各样的素材,而生活是最生动,最有趣的,也就是聋哑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最适合聋生学习特点的学习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增进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加减简便算法”一课时,我首先打破教材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呈现,为了克服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氛围,我重新组合、改造教材,创设贴近聋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新华文体店一角”图。(略)
文具盒:15元书包:65元
羽毛球拍:35元篮球:55元
师:在这幅力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羽毛球拍一共多少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元?买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和一个篮球共用多少钱?…
师:新的学期开学了,明明拿着爷爷给100元的压岁钱,高高兴兴地去新华文体店买体育学习用品。这100元可以买哪些用品呢?(可以买一个羽毛球拍和一个篮球;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和一个羽毛球拍等。)
师:如果只买两件体育学习用品,可以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下多少元?列式计算。(可以买一个羽毛球拍和一个篮球)
100-35-55=10(元)100-(35 55)=10(元)
创设学生熟悉、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归根于数学学习的素材源于学生的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认为:“不同智力水平的发展与不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走进社会生活的教学环境,创设熟悉、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身边,是可亲可近的,激发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这课时,教材例题以数图形总结口诀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用课件演示生动的生活场景:暑假的一天早上,爸爸妈妈和小明在广阔、美丽的大海边,看!他们在捉螃蟹呢,小明手抓着一只可爱的小螃蟹,兴奋地叫起来,“我抓到了,我抓到了!”教学围绕这只可爱的小螃蟹展开,一只螃蟹有几条腿?2只、3只、4只…8只呢?先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接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口诀。最后,重点交流记忆口诀。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了很多记忆口诀的方法,也提出很多用口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贴近聋生的生活,符合聋生的心理需要,聋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轻松愉快,乐于接受,深刻体味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有趣的、生动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2、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能力。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掌握技能的决窍,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要把已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应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聋哑学生的数学课堂魅力也是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程,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学会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深深地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之后。我安排一节活动课“我是购物的小能手”,创设生活情境教学,课件出示儿童玩具店,各种各样的玩具及其单价,让学生模拟售货员、顾客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付款、找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深深感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聋生由于生理的缺陷造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有些知识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表面形式的感知,很难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经验,适当改编教材,设计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置于模拟的但接近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学习数学,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糖)你们喜欢吃糖吗?知道老师手里有多少个糖吗?老师告诉你们,现在老师想把这12个糖平均分成4分,你们会分吗?请拿出你们的小棒,把它当作12个糖分一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要求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现在我们再来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把12个糖每3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这样设计的理念:除法含义这一数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这样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分东西的实例,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对除法的第一种含义——“平均分”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激发和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显得相当重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学段应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用生活游戏教学,游戏是小学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就是快乐的天地。数学内容比较抽象,聋哑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学起来感觉比较机械、呆板、乏味,如果教师能把数学与生活游戏相结合起来,就能使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游戏教学中,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完成《5的乘法口诀》新课内容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课件出示儿童娱乐场,学生最喜爱的娱乐项目:玩碰碰车,儿童票1人5元,学生观察生动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1人5元,2人几元,3人、4人、5人呢?并以开火车形式,说出乘法算式和对应的口诀。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信心,加强注意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口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玩数学扑克”(两人一组);如:我出9,你出几?(2),9 2=?(抢答)……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将生活引入课堂,能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适当的归纳和提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注重生活天地,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但现实生活中,聋生往往不能学以致用,他们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现实生活的问题。因此,当聋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师生要去郊游——登将军山电视塔,出发前,教师拿出平度地图,要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到将军山的实际距离,再根据走路算出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时间。学生算出后,教师不加评改,引导其在实验中验证。这一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题目引起了聋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培养了聋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分数的应用》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丽体重3.5千克,比小华重1/6,小华体重多少千克?考虑到学生对这样的婴儿体重的应用题不会感兴趣,我就在课前了解了部分聋生的实际体重和身高,设计了这样的道题:李英花体重52千克,比韦妮妮重1/8,韦妮妮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蓝菊华身高160厘米,比覃晓生矮1/20,覃晓生身高多少厘米?学生一看这些题目,都是自己身边同学的数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发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增进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注重学用结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总之,要让我们聋校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聋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聋生在课堂上充分“活”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聋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生活内涵,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给聋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聋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聋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快乐地成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会因为喜欢数学,而更加爱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版.
[2]张宁生《听障儿童的心理与研究》.华夏出版社,1995年。
[3]朴永馨《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赵系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聋生数学教学生活化学习环境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聋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聋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聋生由于先天的失聪,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抽象思维能力明显薄弱,对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较难理解,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聋生乐于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身边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审视现行的聋校数学学科的教学状况,课程已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聋生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缺乏弹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缺乏对聋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等精神的培养;学习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聋生除遗传、自身天性、自然发育等内部因素外,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关。这些内外因素加重了聋生对求知欲的困难,影响着和社会的接轨。这一弊端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使聋生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师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灵活使用和创造教材,让数学学习的素材源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脱离了实际。特别是聋哑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聋哑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使教材内容贴近聋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教材上这些生硬而难以理解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的学习,教材里各种各样的素材,而生活是最生动,最有趣的,也就是聋哑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最适合聋生学习特点的学习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增进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加减简便算法”一课时,我首先打破教材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呈现,为了克服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氛围,我重新组合、改造教材,创设贴近聋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新华文体店一角”图。(略)
文具盒:15元书包:65元
羽毛球拍:35元篮球:55元
师:在这幅力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羽毛球拍一共多少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元?买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和一个篮球共用多少钱?…
师:新的学期开学了,明明拿着爷爷给100元的压岁钱,高高兴兴地去新华文体店买体育学习用品。这100元可以买哪些用品呢?(可以买一个羽毛球拍和一个篮球;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和一个羽毛球拍等。)
师:如果只买两件体育学习用品,可以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下多少元?列式计算。(可以买一个羽毛球拍和一个篮球)
100-35-55=10(元)100-(35 55)=10(元)
创设学生熟悉、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归根于数学学习的素材源于学生的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认为:“不同智力水平的发展与不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走进社会生活的教学环境,创设熟悉、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身边,是可亲可近的,激发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这课时,教材例题以数图形总结口诀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用课件演示生动的生活场景:暑假的一天早上,爸爸妈妈和小明在广阔、美丽的大海边,看!他们在捉螃蟹呢,小明手抓着一只可爱的小螃蟹,兴奋地叫起来,“我抓到了,我抓到了!”教学围绕这只可爱的小螃蟹展开,一只螃蟹有几条腿?2只、3只、4只…8只呢?先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接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口诀。最后,重点交流记忆口诀。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了很多记忆口诀的方法,也提出很多用口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贴近聋生的生活,符合聋生的心理需要,聋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轻松愉快,乐于接受,深刻体味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有趣的、生动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2、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能力。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掌握技能的决窍,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要把已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应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聋哑学生的数学课堂魅力也是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程,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学会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深深地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之后。我安排一节活动课“我是购物的小能手”,创设生活情境教学,课件出示儿童玩具店,各种各样的玩具及其单价,让学生模拟售货员、顾客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付款、找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深深感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聋生由于生理的缺陷造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有些知识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表面形式的感知,很难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经验,适当改编教材,设计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置于模拟的但接近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学习数学,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糖)你们喜欢吃糖吗?知道老师手里有多少个糖吗?老师告诉你们,现在老师想把这12个糖平均分成4分,你们会分吗?请拿出你们的小棒,把它当作12个糖分一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要求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现在我们再来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把12个糖每3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这样设计的理念:除法含义这一数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这样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分东西的实例,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对除法的第一种含义——“平均分”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激发和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显得相当重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学段应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用生活游戏教学,游戏是小学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就是快乐的天地。数学内容比较抽象,聋哑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学起来感觉比较机械、呆板、乏味,如果教师能把数学与生活游戏相结合起来,就能使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游戏教学中,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完成《5的乘法口诀》新课内容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课件出示儿童娱乐场,学生最喜爱的娱乐项目:玩碰碰车,儿童票1人5元,学生观察生动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1人5元,2人几元,3人、4人、5人呢?并以开火车形式,说出乘法算式和对应的口诀。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信心,加强注意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口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玩数学扑克”(两人一组);如:我出9,你出几?(2),9 2=?(抢答)……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将生活引入课堂,能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适当的归纳和提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注重生活天地,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但现实生活中,聋生往往不能学以致用,他们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现实生活的问题。因此,当聋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师生要去郊游——登将军山电视塔,出发前,教师拿出平度地图,要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到将军山的实际距离,再根据走路算出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时间。学生算出后,教师不加评改,引导其在实验中验证。这一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题目引起了聋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培养了聋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分数的应用》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丽体重3.5千克,比小华重1/6,小华体重多少千克?考虑到学生对这样的婴儿体重的应用题不会感兴趣,我就在课前了解了部分聋生的实际体重和身高,设计了这样的道题:李英花体重52千克,比韦妮妮重1/8,韦妮妮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蓝菊华身高160厘米,比覃晓生矮1/20,覃晓生身高多少厘米?学生一看这些题目,都是自己身边同学的数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发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增进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注重学用结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总之,要让我们聋校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聋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聋生在课堂上充分“活”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聋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生活内涵,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给聋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聋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聋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快乐地成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会因为喜欢数学,而更加爱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版.
[2]张宁生《听障儿童的心理与研究》.华夏出版社,1995年。
[3]朴永馨《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赵系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