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生于伊朗,Houshiary在70年代早期就前往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学习,并在毕业后与Anish Kapoor和Richard Deacon等一众艺术家被视为“新英国雕塑”运动的代表。从雕塑发展至绘画乃至动画作品,Houshiary从未改变的是其对生命、无穷性和流动感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本质的探索。即便Houshiary一贯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但她在艺术界的地位却毋庸置疑——1994年获得特纳奖提名,2013年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展出,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利物浦泰特美术馆等知名机构举办个展。英国文化协会、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都将她的作品纳为馆藏。此外,她为伦敦圣马田教堂以及欧美各地机构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备受好评。
Shirazeh Houshiary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目前正在立木画廊香港空间举行,呈现她最新的绘画作品以及墙上雕塑。在她极具代表性的绘画中,Houshiary抹去了任何具体的形状,去追求人类生命中无形的主题,正如她所说的:“无形的事物让我痴迷,就好像我们的呼吸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支撑着我们的生命。时间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却没有任何形状。”欣赏她的作品是一种冥想式的过程,从远观时被它们银河般缥缈的图案所吸引,再到近看时被其极其丰富和繁杂的层次所惊艳,画作中的裂痕、螺旋的中心无论在视觉上抑或是观念上,都指引着观者拨开绘画薄雾般的表面去探究蕴含在内部的能量和无穷的维度。
艺术作品所能蕴含的能量往往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投入,而Houshiary的绘画创作就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每幅大型画作都至少需要两个月甚至半年不间断的工作。在艺术家伦敦的工作室中,她首先将画布平放在地面上,以水平的视角书写下一排排紧密整齐的文字,直到文字无法辨识,渐渐融入画布的背景。Houshiary以水平的方式横跨在大型画布上创作,也意味着其中每一笔都蕴含着她身体的动态,而这种动态也在这些的图案中得以体现,仿佛在画布上起伏震动。马塞尔·杜尚曾说过:“一张画不能引起震动就不能被称为一张好画。”
由于艺术家使用铅笔和天然颜料作画,她的画作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观感,但同时连续的层次又甚具深度和维度,给人以无穷的联想。Houshiary不希望束缚观众的思维,而是希望观众每一眼都能有新的联想,无论是人的指纹、海洋的水流还是银河宇宙,思绪万千,来去匆匆。“流动与变化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状态。”她常说。
作为生于伊朗,常年定居伦敦的艺术家,Houshiary却从来不想被国界定义,而是通过广泛的知识涉猎获得丰富多样的灵感来源。在她工作室成堆的书籍中,既有西方艺术大师的图册也有精致的中国古诗集。每天除了创作以外,Houshiary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以阅读,了解和理解不同的事物。比如她作品中所使用的独特蓝色颜料,竟是她参考了中国敦煌石窟中使用的靛蓝这一天然染料。而在本次展览的作品《Soar》以及众多早前的作品中,Houshiary不断重复书写阿拉伯文中的“我是”与“我不是”,虽然她表示文字本身没有特定的含义,但也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道家对阴阳之道和生与死的探讨。
Houshiary以她独特的方式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真正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普世性视觉语言。世界上任何一位观众都可以剥离自身的文化背景,被Houshiary的画作唤起关于存在和生命的联想、经历或记忆,感受自身与艺术的对话。
Shirazeh Houshiary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目前正在立木画廊香港空间举行,呈现她最新的绘画作品以及墙上雕塑。在她极具代表性的绘画中,Houshiary抹去了任何具体的形状,去追求人类生命中无形的主题,正如她所说的:“无形的事物让我痴迷,就好像我们的呼吸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支撑着我们的生命。时间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却没有任何形状。”欣赏她的作品是一种冥想式的过程,从远观时被它们银河般缥缈的图案所吸引,再到近看时被其极其丰富和繁杂的层次所惊艳,画作中的裂痕、螺旋的中心无论在视觉上抑或是观念上,都指引着观者拨开绘画薄雾般的表面去探究蕴含在内部的能量和无穷的维度。
艺术作品所能蕴含的能量往往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投入,而Houshiary的绘画创作就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每幅大型画作都至少需要两个月甚至半年不间断的工作。在艺术家伦敦的工作室中,她首先将画布平放在地面上,以水平的视角书写下一排排紧密整齐的文字,直到文字无法辨识,渐渐融入画布的背景。Houshiary以水平的方式横跨在大型画布上创作,也意味着其中每一笔都蕴含着她身体的动态,而这种动态也在这些的图案中得以体现,仿佛在画布上起伏震动。马塞尔·杜尚曾说过:“一张画不能引起震动就不能被称为一张好画。”
由于艺术家使用铅笔和天然颜料作画,她的画作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观感,但同时连续的层次又甚具深度和维度,给人以无穷的联想。Houshiary不希望束缚观众的思维,而是希望观众每一眼都能有新的联想,无论是人的指纹、海洋的水流还是银河宇宙,思绪万千,来去匆匆。“流动与变化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状态。”她常说。
作为生于伊朗,常年定居伦敦的艺术家,Houshiary却从来不想被国界定义,而是通过广泛的知识涉猎获得丰富多样的灵感来源。在她工作室成堆的书籍中,既有西方艺术大师的图册也有精致的中国古诗集。每天除了创作以外,Houshiary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以阅读,了解和理解不同的事物。比如她作品中所使用的独特蓝色颜料,竟是她参考了中国敦煌石窟中使用的靛蓝这一天然染料。而在本次展览的作品《Soar》以及众多早前的作品中,Houshiary不断重复书写阿拉伯文中的“我是”与“我不是”,虽然她表示文字本身没有特定的含义,但也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道家对阴阳之道和生与死的探讨。
Houshiary以她独特的方式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真正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普世性视觉语言。世界上任何一位观众都可以剥离自身的文化背景,被Houshiary的画作唤起关于存在和生命的联想、经历或记忆,感受自身与艺术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