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道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新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了课堂教学洗礼,相信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在平时能够适当地给予他们自学的机会,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水平,那么我想我们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就会越来越近了。
一、科学选择自学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自学的,对于与前面教材联系紧密的后继教材,可以让学生自学。比如,六年级上册,学了"分数乘整数"后,接下来的"分数乘分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学,学生对分数乘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只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推广,计算方法实际上是一致的,比较容易理解。再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认识到,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但是,一些数学概念的起始课,如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周长、面积和体积的含义等,不适合自学,应该由教师直接讲解。
二、合理设计自学提纲
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扎实,教师首先应明确地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知道这一堂课学什么?怎样学?需要教师设计好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提纲要具有启发性,兴趣性。自学提纲可以是思考题,可以是有关参考资料,可以是解题的方向建议,可以是教学提示等。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自学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经历,变注重课本的想法与自学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的自学状态。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2)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预习后我及时进行学情了解,发现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变成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但不少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把0除外?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与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为什么?这些不同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和交流资源。同时,虽然本课知识点较多,但学生通过自学活动大多能基本掌握,在课堂上可以留出时间来质疑、讨论、拓展,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指导自学方法
自学方法可以是读、写、算、讲、练、议等,学生进行自学时,不应大声朗读,应以思考、练习为主,要手脑并用,看练结合,自学时按问题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不能直接看结论,防止一知半解。学生自学时遇到的困难,要做个别辅导或集体辅导。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布置自学作业时允许后进生适当少做一些。
而在学生对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可进行精讲,进行重點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理论系统化,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方要求联系,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四、构建和谐自学交流情境
数学的自学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多的是注重数学知识结论形成的推理探究,是指形成途径的多样化的寻找与经历,是探究方法与策略优劣的辨析。因此在学生自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想,尊重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不同感受与体验,积极创设轻松的自学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对自学中存在的种种疑问加以探究辨析与澄清,促使他们由学习的模仿者变为学习的探索者。
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能得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乘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算,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果弃之不谈,则学生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却只能是个学习的模仿者。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自学交流情境,说说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从而对知识形成一种由表及里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只是去学个结论,推导结论的过程更为重要。这个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好的自学方法,而教师则应该适时概括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新知的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学该怎样做,让学生自学时成为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经历了自学之后,不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实现"精讲少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更多的动态生成特点,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得更加生动、丰富、精彩,课堂也因此变得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证明,学生学会了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得胸有成竹,学得富有激情,课堂也因为充盈着学生的蓬勃朝气而显得异常美丽。所以,在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让他们去磕、去碰,刚开始可能会头破血流,但是坚持下去,加上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总有一天会如羽翼丰满的小鸟,自由地在学习的天空翱翔。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2]《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苏州市教科所
一、科学选择自学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自学的,对于与前面教材联系紧密的后继教材,可以让学生自学。比如,六年级上册,学了"分数乘整数"后,接下来的"分数乘分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学,学生对分数乘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只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推广,计算方法实际上是一致的,比较容易理解。再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认识到,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但是,一些数学概念的起始课,如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周长、面积和体积的含义等,不适合自学,应该由教师直接讲解。
二、合理设计自学提纲
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扎实,教师首先应明确地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知道这一堂课学什么?怎样学?需要教师设计好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提纲要具有启发性,兴趣性。自学提纲可以是思考题,可以是有关参考资料,可以是解题的方向建议,可以是教学提示等。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自学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经历,变注重课本的想法与自学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的自学状态。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2)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预习后我及时进行学情了解,发现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变成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但不少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把0除外?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与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为什么?这些不同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和交流资源。同时,虽然本课知识点较多,但学生通过自学活动大多能基本掌握,在课堂上可以留出时间来质疑、讨论、拓展,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指导自学方法
自学方法可以是读、写、算、讲、练、议等,学生进行自学时,不应大声朗读,应以思考、练习为主,要手脑并用,看练结合,自学时按问题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不能直接看结论,防止一知半解。学生自学时遇到的困难,要做个别辅导或集体辅导。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布置自学作业时允许后进生适当少做一些。
而在学生对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可进行精讲,进行重點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理论系统化,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方要求联系,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四、构建和谐自学交流情境
数学的自学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多的是注重数学知识结论形成的推理探究,是指形成途径的多样化的寻找与经历,是探究方法与策略优劣的辨析。因此在学生自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想,尊重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不同感受与体验,积极创设轻松的自学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对自学中存在的种种疑问加以探究辨析与澄清,促使他们由学习的模仿者变为学习的探索者。
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能得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乘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算,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果弃之不谈,则学生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却只能是个学习的模仿者。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自学交流情境,说说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从而对知识形成一种由表及里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只是去学个结论,推导结论的过程更为重要。这个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好的自学方法,而教师则应该适时概括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新知的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学该怎样做,让学生自学时成为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经历了自学之后,不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实现"精讲少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更多的动态生成特点,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得更加生动、丰富、精彩,课堂也因此变得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证明,学生学会了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得胸有成竹,学得富有激情,课堂也因为充盈着学生的蓬勃朝气而显得异常美丽。所以,在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让他们去磕、去碰,刚开始可能会头破血流,但是坚持下去,加上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总有一天会如羽翼丰满的小鸟,自由地在学习的天空翱翔。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2]《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苏州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