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值得深思。
一、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吸引力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所具有的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回到动物学校,去参观一下它们的电脑房。电脑房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只要把几个几相加?”生:“4个2相加。”师:“怎样列算式?”生:“2+2+2+2=8(只)。”师:“如果有6张电脑桌呢?(课件出示六张电脑桌)是几个2相加?”生:“6个2相加。”师:“如果有12张电脑桌呢?(课件出示12张电脑桌)就是把多少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生:“12个2相加。 2+2+2+2+2……”(这时学生说不清楚是几个了)师:“如果把这个算式写下来你觉得怎么样?”生1:“我觉得特别长。”生2:“我觉得特别烦,一点都不方便。”生3:“写着写着就忘记写了几个2了,很容易出错。”师:“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可以使求几个几相加的算式变得很简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师:“现在算第一个电脑房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不需要把4个2,一个一个地加起来。只要把4和2用乘号连接,写成乘法算式就可以了。”算式:4×2=8或2×4=8。教师介绍乘号的读法、写法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初次认识乘法,暂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简便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张电脑桌到6张电脑桌,再到12张电脑桌,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从强烈反差中感知寻求简便方法的必要。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是具备吸引力的,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去探求新知。
二、情境的创设是否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还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发展性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
在《认识乘法》一课的最后,留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师:“小兔也学会了乘法,兔妈妈很高兴,邀请我们去它家做客,看,兔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食物?”出示情境图。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怎么列出加法算式?”
生列出算式3+3+3+2=11。师:“这个加法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或者你可以改一改这个算式,让它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3+3+3+2=11这个算式能否能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不仅巩固了这节课上所学习的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且也为之后要学习的乘加和乘减做了铺垫。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创设情境时,同样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情境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吸引力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所具有的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回到动物学校,去参观一下它们的电脑房。电脑房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只要把几个几相加?”生:“4个2相加。”师:“怎样列算式?”生:“2+2+2+2=8(只)。”师:“如果有6张电脑桌呢?(课件出示六张电脑桌)是几个2相加?”生:“6个2相加。”师:“如果有12张电脑桌呢?(课件出示12张电脑桌)就是把多少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生:“12个2相加。 2+2+2+2+2……”(这时学生说不清楚是几个了)师:“如果把这个算式写下来你觉得怎么样?”生1:“我觉得特别长。”生2:“我觉得特别烦,一点都不方便。”生3:“写着写着就忘记写了几个2了,很容易出错。”师:“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可以使求几个几相加的算式变得很简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师:“现在算第一个电脑房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不需要把4个2,一个一个地加起来。只要把4和2用乘号连接,写成乘法算式就可以了。”算式:4×2=8或2×4=8。教师介绍乘号的读法、写法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初次认识乘法,暂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简便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张电脑桌到6张电脑桌,再到12张电脑桌,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从强烈反差中感知寻求简便方法的必要。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是具备吸引力的,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去探求新知。
二、情境的创设是否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还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发展性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
在《认识乘法》一课的最后,留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师:“小兔也学会了乘法,兔妈妈很高兴,邀请我们去它家做客,看,兔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食物?”出示情境图。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怎么列出加法算式?”
生列出算式3+3+3+2=11。师:“这个加法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或者你可以改一改这个算式,让它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3+3+3+2=11这个算式能否能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不仅巩固了这节课上所学习的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且也为之后要学习的乘加和乘减做了铺垫。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创设情境时,同样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情境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