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遵循人文精神的规律,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努力使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品位,人格健全的新型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氛围
我于一九九一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十几年的工作当中,我都是从事语文课的教学工作,对语文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独特的体会,特别是在近十多年,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方面应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下是我的体会与做法:
一、营造一种人文教育的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生命的主体意识,人格的尊严,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时,首先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我”原则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作者的关系。课堂上应该民主、平等,不能尊老师轻学生,尊作者轻学生,应该把老师、作者都看成人,都是地球上一个生命个体,只是年龄不同,学知识的先后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把每一个坐着的学生都看成一个站着的灵魂,尤其是在提倡了几千年的“为师一日,终身为父”的中国,今天应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在对待学生的看法时,不论对与错,首先应尊重他,不可妄加指责,更不能讥笑,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自由思想的快乐。再次,多采用对话、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让学生把阅读看成就是超越时空与别人的对话与交流,可以接受作者的看法与意见,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同时,加强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学会尊重他人,和谐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运用新的文化批评与鉴赏理论,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选编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如《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表现了生命的伟大,要关爱自己的生命意义及价值;《金黄的大斗笠》、《背影》等充分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温馨、诚挚、深沉的爱;《春》、《沁园春·雪》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最后一课》、《乡愁四韵》等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过去,人们习惯戴着“阶级论”这一有色眼镜去归纳文章的主旨,评价作者的感情,把原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好文章变得单一、片面,索然寡味。如《孔乙己》一文,仅定位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而忽略了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麻木,只觉得孔乙己可笑,而不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还有一些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作品甚至斥之为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把作品简单地贴上政治标签,只引导学生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内涵。这样极大地歪曲了原作,也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现在我们教师急需学习并运用新的文艺批评与鉴赏理论,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出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美读,丰富学生的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人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往往主宰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所以培养人文精神时,应注意情感体验与认知学习相互结合,使学生从语文教育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美读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美读,即有表情的朗读,它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种“美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神醉其境”,“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如教读《沁园春·雪》时,可用“三读”组成整堂课的骨架:一读,体会感情69基调;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三读,整体理解与领悟。这样,学生从词的感情色彩,再到具体形象,再到领悟词的内涵,从而感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作者胸襟的博大,感情的热烈,气势的磅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志向,创造美好未来的情怀。
四、加强引导,加深对课文人文精神的理解与领悟。
多阅读,少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学生虽能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自悟与意会,但有些文章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内隐的,学生受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局限难于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需要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如《背影》一文中“蹒跚”一词,不仅是“父亲走路摇摆的样子”,实际上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厚重的爱,还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以及儿子未能尽孝的愧疚,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还比如《孔乙已》一文,也许学生只觉得孔乙已是一个迂腐可笑的人,甚至还不由自主的随文中的人大笑而笑,若这样,这就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没有领悟到作者更深刻的内涵,揭示了那些笑孔乙已的人的麻木。孔乙已是一个卑微的可悲的人物,对他的命运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决不是嘲笑。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初步感受,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的人文内涵。
五、在写作与课外阅读中,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体验与内比。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让学生感受、思考、熏陶,再感受,再思考,再熏陶,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吸取人类的精华,这样教授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文体系。也只有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加深内化,才能使这种精神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这个精神王国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写作,可以写日记,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用心感受,用脑思考,再用适当的文字将这些真情实感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作文练习来深化。不过,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放宽限制,让学生能真实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美国的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可资借鉴。如在美国要初一学生写《我的父亲》这篇作文是这样做的,老师布置了题目之后,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1)准备时间一周,在这一周内,要访问父亲、妈妈、爷爷、奶奶、叔叔或伯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亲人,还要访问父亲的同事,上司以及邻居,既要问父亲现在的情况,还要了解父亲的童年、少年、青年时的情况,然后写一篇作文提纲。口头向父亲、妈妈等亲人讲述自己的文章,让父亲、母亲提出意见。(2)一周后在课堂上写成文字。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法,首先是培养了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做人真诚的品格。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样做法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学生的精神王国打了下坚实的底子。
六、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学生的理念、精神、品格等真正“内化”后,那么他就会用这种精神与理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重新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最后达到完善自我。课外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如开展改编、演出课本剧,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中的人文价值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能促使他们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锻炼他们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精神,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等写有关节日的文化,到了母亲节、教师节、父亲节等节日,可以给自己的亲人或熟悉的人写信等。边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世界的潮流,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改变观念,遵循人文精神培养的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文化品位高,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
[2]郑茜著人文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杨国章.人文传统[M].北京语文学院出版社,1993.
[5]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社坡镇第一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氛围
我于一九九一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十几年的工作当中,我都是从事语文课的教学工作,对语文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独特的体会,特别是在近十多年,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方面应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下是我的体会与做法:
一、营造一种人文教育的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生命的主体意识,人格的尊严,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时,首先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我”原则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作者的关系。课堂上应该民主、平等,不能尊老师轻学生,尊作者轻学生,应该把老师、作者都看成人,都是地球上一个生命个体,只是年龄不同,学知识的先后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把每一个坐着的学生都看成一个站着的灵魂,尤其是在提倡了几千年的“为师一日,终身为父”的中国,今天应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在对待学生的看法时,不论对与错,首先应尊重他,不可妄加指责,更不能讥笑,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自由思想的快乐。再次,多采用对话、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让学生把阅读看成就是超越时空与别人的对话与交流,可以接受作者的看法与意见,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同时,加强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学会尊重他人,和谐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运用新的文化批评与鉴赏理论,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选编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如《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表现了生命的伟大,要关爱自己的生命意义及价值;《金黄的大斗笠》、《背影》等充分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温馨、诚挚、深沉的爱;《春》、《沁园春·雪》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最后一课》、《乡愁四韵》等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过去,人们习惯戴着“阶级论”这一有色眼镜去归纳文章的主旨,评价作者的感情,把原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好文章变得单一、片面,索然寡味。如《孔乙己》一文,仅定位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而忽略了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麻木,只觉得孔乙己可笑,而不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还有一些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作品甚至斥之为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把作品简单地贴上政治标签,只引导学生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内涵。这样极大地歪曲了原作,也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现在我们教师急需学习并运用新的文艺批评与鉴赏理论,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出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美读,丰富学生的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人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往往主宰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所以培养人文精神时,应注意情感体验与认知学习相互结合,使学生从语文教育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美读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美读,即有表情的朗读,它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种“美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神醉其境”,“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如教读《沁园春·雪》时,可用“三读”组成整堂课的骨架:一读,体会感情69基调;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三读,整体理解与领悟。这样,学生从词的感情色彩,再到具体形象,再到领悟词的内涵,从而感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作者胸襟的博大,感情的热烈,气势的磅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志向,创造美好未来的情怀。
四、加强引导,加深对课文人文精神的理解与领悟。
多阅读,少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学生虽能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自悟与意会,但有些文章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内隐的,学生受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局限难于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需要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如《背影》一文中“蹒跚”一词,不仅是“父亲走路摇摆的样子”,实际上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厚重的爱,还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以及儿子未能尽孝的愧疚,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还比如《孔乙已》一文,也许学生只觉得孔乙已是一个迂腐可笑的人,甚至还不由自主的随文中的人大笑而笑,若这样,这就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没有领悟到作者更深刻的内涵,揭示了那些笑孔乙已的人的麻木。孔乙已是一个卑微的可悲的人物,对他的命运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决不是嘲笑。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初步感受,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的人文内涵。
五、在写作与课外阅读中,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体验与内比。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让学生感受、思考、熏陶,再感受,再思考,再熏陶,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吸取人类的精华,这样教授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文体系。也只有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加深内化,才能使这种精神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这个精神王国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写作,可以写日记,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用心感受,用脑思考,再用适当的文字将这些真情实感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作文练习来深化。不过,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放宽限制,让学生能真实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美国的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可资借鉴。如在美国要初一学生写《我的父亲》这篇作文是这样做的,老师布置了题目之后,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1)准备时间一周,在这一周内,要访问父亲、妈妈、爷爷、奶奶、叔叔或伯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亲人,还要访问父亲的同事,上司以及邻居,既要问父亲现在的情况,还要了解父亲的童年、少年、青年时的情况,然后写一篇作文提纲。口头向父亲、妈妈等亲人讲述自己的文章,让父亲、母亲提出意见。(2)一周后在课堂上写成文字。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法,首先是培养了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做人真诚的品格。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样做法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学生的精神王国打了下坚实的底子。
六、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学生的理念、精神、品格等真正“内化”后,那么他就会用这种精神与理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重新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最后达到完善自我。课外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如开展改编、演出课本剧,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中的人文价值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能促使他们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锻炼他们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精神,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等写有关节日的文化,到了母亲节、教师节、父亲节等节日,可以给自己的亲人或熟悉的人写信等。边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世界的潮流,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改变观念,遵循人文精神培养的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文化品位高,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
[2]郑茜著人文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杨国章.人文传统[M].北京语文学院出版社,1993.
[5]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社坡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