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理念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师导趣,生在趣中学;师导疑,生在疑中学;师导评,生在评中学;师导思,生在思中学”是“师导生学”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诠释,更是对“研学后教”理念的践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研学后教;师导生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1年,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教育情况下,番禺区全区启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研学后教”旨在以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转变,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性,把课堂交还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制的“一言堂”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华丽出场。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研学后教”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师导趣,生在趣中学”
教师可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星星之火,再在教学过程中辅以语言激趣、谜语激趣等,让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成燎原之势。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金秋硕果累累”的视频,让学生在融入声音与图像的同时说:“同学们,秋天多么美丽啊!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说说自己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做了什么事情吗?”同时,要求学生交代清楚事情(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方面展开来说)。然后是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总评;最后是让学生课后画一幅“我在秋天”的图画,学生们自然是兴奋不已,学习兴趣高涨。
二、“师导疑,生在疑中学”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可见,怀疑的意义重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教师尤其要注意利用这一点。可以在上一节课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读新课、做批注,标出难点、疑点。在课堂中,让学生以疑点为中心,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积极钻研。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时,让学生自读第二组的引言(如下图),有同学质疑:“他们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啊?为什么会被称为‘名人’呢?”笔者趁机说:“对啊!他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名人’呢?在他们身上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时,笔者提出:“为什么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有学生会说“可能小麻雀今天不舒服,就不出来啦!”有预习得比较充分的学生就会说“因为小男孩自己把小灰雀藏起来了。”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学生们是在怀疑中习得知识,学会诚实的。可以说,怀疑是发散思维的支点。
三、“师导评,生在评中学”
评价主要以“三维目标”为纵轴,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来进行评价。
首先,对于“知识与能力”,笔者会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力的形成程度做一个自我测评。如在测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风筝》时,笔者会出示以下习题:
你能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吗?
1.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初读这句话时,可以推测“憧憬”和 意思相近。查字典后,可以知道“憧憬”的意思是
。
2.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
这句话中的“依然”和
意思相仿。
这一习题的设计,既是让学生复习本课的知识点,又是提高学生查字典的能力,让学生在这习题中得到一个自己对完成学习目标程度的评价。
其次,对于“过程与方法”,笔者采用的是“师评”与“自评”相结合。 由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二年级与三年级的过渡期,理性思维难免不太清晰,所以笔者侧重将这一点的评价融在课堂中,如“XX同学用默读的方法读出了,真棒!”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成目标所采取的学习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会让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之后,迁移到课外的学习。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1课《给予树》后,笔者会出示“阅读小木屋”(如下图):
这样,让学生在课外的小诗测评中陶冶性情,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明白“别人会因为你的给予而得到爱,你也会因你的给予而幸福!”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四、“师导思,生在思中学”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英国画家瓦茨也曾说过:“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了解三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而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得知,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由是,我们建议学生写日记。但由于三年级学生语词、句子积累有限,语言组织能力也颇受局限,所以只是让他们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自己当日的收获。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后,我们班XXX同学在其日记本上写道:我以前不好,我也要做个守信用的好孩子。句子虽然显得稚嫩、口语化,但学生这一句反思日记已经折射出该生“我不能失信”的自我认识了。
综上所述,“师导趣,生在趣中学;师导疑,生在疑中学;师导评,生在评中学;师导思,生在思中学”是“师导生学”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诠释,更是对“研学后教”理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践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志瑀.“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自主、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
[2]张坤炽.语文“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3(04).
[3]周泽文.“研学后教”为语文教学相长插翅[J].生活教育,2014(03).
【关键词】研学后教;师导生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1年,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教育情况下,番禺区全区启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研学后教”旨在以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转变,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性,把课堂交还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制的“一言堂”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华丽出场。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研学后教”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师导趣,生在趣中学”
教师可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星星之火,再在教学过程中辅以语言激趣、谜语激趣等,让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成燎原之势。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金秋硕果累累”的视频,让学生在融入声音与图像的同时说:“同学们,秋天多么美丽啊!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说说自己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做了什么事情吗?”同时,要求学生交代清楚事情(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方面展开来说)。然后是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总评;最后是让学生课后画一幅“我在秋天”的图画,学生们自然是兴奋不已,学习兴趣高涨。
二、“师导疑,生在疑中学”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可见,怀疑的意义重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教师尤其要注意利用这一点。可以在上一节课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读新课、做批注,标出难点、疑点。在课堂中,让学生以疑点为中心,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积极钻研。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时,让学生自读第二组的引言(如下图),有同学质疑:“他们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啊?为什么会被称为‘名人’呢?”笔者趁机说:“对啊!他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名人’呢?在他们身上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时,笔者提出:“为什么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有学生会说“可能小麻雀今天不舒服,就不出来啦!”有预习得比较充分的学生就会说“因为小男孩自己把小灰雀藏起来了。”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学生们是在怀疑中习得知识,学会诚实的。可以说,怀疑是发散思维的支点。
三、“师导评,生在评中学”
评价主要以“三维目标”为纵轴,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来进行评价。
首先,对于“知识与能力”,笔者会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力的形成程度做一个自我测评。如在测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风筝》时,笔者会出示以下习题:
你能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吗?
1.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初读这句话时,可以推测“憧憬”和 意思相近。查字典后,可以知道“憧憬”的意思是
。
2.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
这句话中的“依然”和
意思相仿。
这一习题的设计,既是让学生复习本课的知识点,又是提高学生查字典的能力,让学生在这习题中得到一个自己对完成学习目标程度的评价。
其次,对于“过程与方法”,笔者采用的是“师评”与“自评”相结合。 由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二年级与三年级的过渡期,理性思维难免不太清晰,所以笔者侧重将这一点的评价融在课堂中,如“XX同学用默读的方法读出了,真棒!”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成目标所采取的学习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会让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之后,迁移到课外的学习。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1课《给予树》后,笔者会出示“阅读小木屋”(如下图):
这样,让学生在课外的小诗测评中陶冶性情,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明白“别人会因为你的给予而得到爱,你也会因你的给予而幸福!”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四、“师导思,生在思中学”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英国画家瓦茨也曾说过:“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了解三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而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得知,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由是,我们建议学生写日记。但由于三年级学生语词、句子积累有限,语言组织能力也颇受局限,所以只是让他们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自己当日的收获。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后,我们班XXX同学在其日记本上写道:我以前不好,我也要做个守信用的好孩子。句子虽然显得稚嫩、口语化,但学生这一句反思日记已经折射出该生“我不能失信”的自我认识了。
综上所述,“师导趣,生在趣中学;师导疑,生在疑中学;师导评,生在评中学;师导思,生在思中学”是“师导生学”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诠释,更是对“研学后教”理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践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志瑀.“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自主、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
[2]张坤炽.语文“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3(04).
[3]周泽文.“研学后教”为语文教学相长插翅[J].生活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