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灯光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开过8年书店(1995年至2003年),关门是不得已——从此心里就打了一个结。2006年初,看到这本原版书,立刻视作者为同道:竟然有人爱书店比我还疯狂。同年7月拿到了版权,请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好朋友捉刀翻译,9个月后完工。台湾大块文化公司的编辑看到译文,跟着买下繁体字版权、译稿和原版封面的版权,赶在2007年底就出版了。不过,他们放弃了原著的书名,换了一个很台湾、很煽情的书名《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陆版直到今年10月我才拿到样书。有谁说过:出版是个遗憾的行业,拿着新书,总觉得还有不足。原版封面要价实在太高,我们的封面是根据一张照片改的,感觉还不够温馨。封底用了万圣书园墙上的两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原来想请国内这些独立书店的老总一人写几句话,他们都答应了,但最终没能凑起来:或许是这些人爱书店太甚,做书店太难,有苦倒不出,有词不达意;而我也怕终于催来了那些心里话,却不能出版。
  感谢大块文化的编辑转来了台湾读者的意见,使译文质量得以提高。遗憾的是为了能够出书,出版社删去了不符合国情的部分文字;甚至是在出了菲林片之后,还删去一小节;不得已用三张照片贴上去,略显突兀。照片是:万圣书园、季风书园和消失了的一介书屋。
  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那就是我的感受:
  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
  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
  伊利亚斯·卡内提(Elias Canetti)曾将咖啡馆描述为我们 “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这句话也适合于书店。这种独处和会聚实在是可爱的搭配,就好像书店在消解图书的孤独。
  书店向来是交换时代思想的市场,在塑造公众话语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书店经常是捍卫言论自由权力的阵地。
  书的平民性质中最重要的是:除了识字外,看书不需要其他特别的训练。
  我一直认为,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它们充实人间;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渐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
  还有几段文字触目惊心:
  当19世纪疯狂地扎进20世纪,许多文化的验尸官都宣称阅读和写作的死亡。先是小说“死于”60年代初,然后是书店“亡于”80年代末。现在阅读行为本身也死了,或至少在评论家的眼里,或大众都是这么说的。2004年由全国艺术基金会赞助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与前几十年相比美国人已不太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太阅读“传统”图书。研究称因特网和电子传媒使得美国人放下书本,就像当年广播和电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样。哀哉。
  当“普林特斯”书店于2000年关张时,顾客已逐渐流失于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因为就在硅谷,在那个计算机行业的发明家们曾到普林特斯寻找他们革命的方法和要点的地方,那个时代的普遍趋势已经抛弃了砖瓦盖成的物理形态的商店。你现在可以连线购物了;你都不需要离开屋子。
  “普林特斯”关闭时我开车到帕洛阿托去作别。店堂就像一个空空的鞋盒,白色的墙壁,破旧的地毯。书店唯一的遗留物是原先咖啡吧的一块红色油地毡。我从窗口向里望去,往日的喧嚣一去无踪。
  “普林特斯”的关闭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二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小买卖肯定使业主们身心疲惫——但毫无疑问的是电子商务将人们困在计算机前而不再光顾商店。所有我们这些曾在“普林特斯”工作过的书虫们都参与构建了这个将“普林特斯”抛弃了的未来,我们大家留下的是一片空旷。
  一个书商,通过他所销售的书籍,可以预测人们可能会怎么想。思考方式的改变将造成巨大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启蒙时代的书商不仅反映他们的时代,而且帮助形成那个时代。没有书籍传播思想的变化,历史的演进或许会更为野蛮。正因为书籍改变了我们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书店始终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机构。但书商并不总能赢利。
  一介只是一家小小、小小的书屋,继一介消失之后,席殊书屋、上海明君以及思考乐等一度颇负盛名的民营书店纷纷倒闭,如今似乎轮到了业界公认经营得比较成功的季风书园。“季风”深谙书界脉搏,几乎成了近些年读书风潮的一种引领。今年年底他们的店面租赁合同即将到期,若租金的上涨超过书店的赢利能力,季风书园不得不关门。“季风”将吹向哪里?
  在寒冷、昏暗、寂寞的时分,我格外留恋书店的灯光……
  
  背后的故事
  大块文化引进这本书的繁体中文版后,为书取了一个听起来很温暖的书名: 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在书名的选择上,大块原打算直译书名,取《黄色灯光小屋》,但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由郝明义先生定下现在这个名字。说起这本书的英文版原名《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据说作者的灵感来源自,梵高那句很名的话:“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想着要画一间暮色中的书店,有着黄与粉红的外貌,宛如黑夜中发出的光芒。”
  繁体版书的封面采用英文原版书封——德国著名插画大师布繁体版书的封面采用英文原版书封——德国著名插画大师布赫兹的画作。画面里时间仿佛静止,橘色的灯光下,流动着心中对书的渴望。大块在编辑这本书时,为此书的封面亦是大费周折,美编做了许多版本,可是,编辑人员仍觉得不满意,于是,郝明义先生再次拍板:买下原版封面图片。
  简体版书名则遵从英文直译;书的封面,是巴黎左岸赫赫有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照片;书的背面,写着由“万圣书园”流传开、感动无数人的、改自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句: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文/骆莹莹)
其他文献
编辑平台:  近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可说一枝独秀。从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到现在2008年少儿图书畅销榜上,儿童文学一统天下。此中变化何其巨大。很多出版社摩拳擦掌,纷纷表示明年要进占儿童文学市场,树立儿童文学品牌。但问题集中在,很多出版社不太具备儿童文学出版的条件。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儿童文学出版始末,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南海出版公司编辑黎遥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张晓玲谈谈《窗边的小豆豆
期刊
逛过那么多书店,很多人对芳玲的书房充满好奇,有人甚至问芳玲,家里的书房是否像书店那般,有许多书。其实芳玲是简约派,所以书房也是简约风格,白的一面墙,全部是书架。说起自己的藏书,芳玲笑说,“不过几千本,没有大家以为的有那么多。”她说,最爱的书都在路上的书店和图书馆里。  爱书人,对与书有关的一切,都视为不可错过的美闻。说起自己的书架,芳玲更有一肚子故事:  左边呈现的外文书页,来头不小,是来自15世
期刊
当人民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生活就不再仅仅是活着的问题,而是要活得美丽、活得流行、活得灿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方面的书愈来愈受到内地读者的青睐。专业设计工作者固然可以藉由书中专业的内容学习到工作中所需的技巧和养分,却也不乏大批追求生活美感的读者会阅读此类书籍,欣赏书中的作品和设计理念。  以下是观察十二月全国连锁广告人书店 “龙之媒”首页“畅销”图书排行榜前三十名畅销书中与设计有关图书后的重
期刊
从90年代起,广告业进入了中国,20年过去,广告业的进步几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起大步向前迈进,如今早已成为大陆地区最火红的行业之一。而谈到“广告”似乎就离不开“创意”,创意哪里来?不外就是亲身的生活体验,和吸取别人的经验,以下就看看2008年,哪些广告书最受大众的青睐。观察“龙之媒”首页“畅销”排行榜,发现广告类畅销图书的趋势如下:    1.大师光环是最有效的市场催化剂  广告方面的书出版的
期刊
和龑  资深出版人,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    刘明清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编审、发行总监。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大陆经济也于今年下半年以来遇到空前的困难。不久前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推出投资总额高达4万亿的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十项措施。  由于大陆出版业目前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所以十项保增长扩内需的措施中基本不直接
期刊
纵观2008年两岸科普图书市场,与以往几年没有大的改观。总体销量依然萎靡,引进版图书仍旧独领风骚。但2008年,我们也看到拐点的出现。“科学松鼠会”标志着科普作者群的成熟,而《密码传奇》则拉开“网络科普”的帷幕。  科普图书在全球或两岸图书市场的境遇都日渐式微,归究其主要原因是受网络媒体影响,具体可从图书受众和科普图书内容两点展开来探讨。  科普图书的受众,向来归纳为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中小学生为
期刊
走进书店,生活类图书的重点推荐区放着三本(套)书:《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取其首字则成“不求人”,恰好也昭示着本年度生活类图书销售中流砥柱的健康养生类图书的一个态度。    2008年大陆生活类图书市场基本情况  生活类图书保持近两三年的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开卷2008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显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仍旧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不
期刊
两岸绘本达人  编辑平台:  “中国化”是近年文化界、出版界热衷的话题。在少儿绘本图书领域,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两岸出版人和创作者,逐渐意识到少儿绘本也需中国化。本刊特地组织两岸本土特色绘本创作者对话,相信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台湾”蔡达源    蔡达源(1966年生于台北市,目前任职中学美术专任教师,课余时间从事插画及绘本创作。代表台湾连续入选2007、2008年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
期刊
二十世纪末,随着电脑的普及,中国大陆开始进入计算机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网络又悄然的走进千家万户。从此,网络便与人们结下不解之缘,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08年7月,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8年6月底,大陆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面临前
期刊
“更大、更好、更精彩”——这是出席第三届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的公众所给予的评语。这个被公认为新加坡最大型、最成功的图书文化展览于2008年11月14日至23日,适逢年底学校假期的两个周末假,在新达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这是大众集团第三次主办海外华文书市。自2006年创办以来,书市旨于培养新加坡人的阅读习惯,并提高新加坡的文化风气,让更多的国人对语文和艺术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新加坡海外华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