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开过8年书店(1995年至2003年),关门是不得已——从此心里就打了一个结。2006年初,看到这本原版书,立刻视作者为同道:竟然有人爱书店比我还疯狂。同年7月拿到了版权,请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好朋友捉刀翻译,9个月后完工。台湾大块文化公司的编辑看到译文,跟着买下繁体字版权、译稿和原版封面的版权,赶在2007年底就出版了。不过,他们放弃了原著的书名,换了一个很台湾、很煽情的书名《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陆版直到今年10月我才拿到样书。有谁说过:出版是个遗憾的行业,拿着新书,总觉得还有不足。原版封面要价实在太高,我们的封面是根据一张照片改的,感觉还不够温馨。封底用了万圣书园墙上的两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原来想请国内这些独立书店的老总一人写几句话,他们都答应了,但最终没能凑起来:或许是这些人爱书店太甚,做书店太难,有苦倒不出,有词不达意;而我也怕终于催来了那些心里话,却不能出版。
感谢大块文化的编辑转来了台湾读者的意见,使译文质量得以提高。遗憾的是为了能够出书,出版社删去了不符合国情的部分文字;甚至是在出了菲林片之后,还删去一小节;不得已用三张照片贴上去,略显突兀。照片是:万圣书园、季风书园和消失了的一介书屋。
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那就是我的感受:
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
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
伊利亚斯·卡内提(Elias Canetti)曾将咖啡馆描述为我们 “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这句话也适合于书店。这种独处和会聚实在是可爱的搭配,就好像书店在消解图书的孤独。
书店向来是交换时代思想的市场,在塑造公众话语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书店经常是捍卫言论自由权力的阵地。
书的平民性质中最重要的是:除了识字外,看书不需要其他特别的训练。
我一直认为,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它们充实人间;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渐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
还有几段文字触目惊心:
当19世纪疯狂地扎进20世纪,许多文化的验尸官都宣称阅读和写作的死亡。先是小说“死于”60年代初,然后是书店“亡于”80年代末。现在阅读行为本身也死了,或至少在评论家的眼里,或大众都是这么说的。2004年由全国艺术基金会赞助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与前几十年相比美国人已不太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太阅读“传统”图书。研究称因特网和电子传媒使得美国人放下书本,就像当年广播和电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样。哀哉。
当“普林特斯”书店于2000年关张时,顾客已逐渐流失于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因为就在硅谷,在那个计算机行业的发明家们曾到普林特斯寻找他们革命的方法和要点的地方,那个时代的普遍趋势已经抛弃了砖瓦盖成的物理形态的商店。你现在可以连线购物了;你都不需要离开屋子。
“普林特斯”关闭时我开车到帕洛阿托去作别。店堂就像一个空空的鞋盒,白色的墙壁,破旧的地毯。书店唯一的遗留物是原先咖啡吧的一块红色油地毡。我从窗口向里望去,往日的喧嚣一去无踪。
“普林特斯”的关闭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二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小买卖肯定使业主们身心疲惫——但毫无疑问的是电子商务将人们困在计算机前而不再光顾商店。所有我们这些曾在“普林特斯”工作过的书虫们都参与构建了这个将“普林特斯”抛弃了的未来,我们大家留下的是一片空旷。
一个书商,通过他所销售的书籍,可以预测人们可能会怎么想。思考方式的改变将造成巨大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启蒙时代的书商不仅反映他们的时代,而且帮助形成那个时代。没有书籍传播思想的变化,历史的演进或许会更为野蛮。正因为书籍改变了我们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书店始终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机构。但书商并不总能赢利。
一介只是一家小小、小小的书屋,继一介消失之后,席殊书屋、上海明君以及思考乐等一度颇负盛名的民营书店纷纷倒闭,如今似乎轮到了业界公认经营得比较成功的季风书园。“季风”深谙书界脉搏,几乎成了近些年读书风潮的一种引领。今年年底他们的店面租赁合同即将到期,若租金的上涨超过书店的赢利能力,季风书园不得不关门。“季风”将吹向哪里?
在寒冷、昏暗、寂寞的时分,我格外留恋书店的灯光……
背后的故事
大块文化引进这本书的繁体中文版后,为书取了一个听起来很温暖的书名: 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在书名的选择上,大块原打算直译书名,取《黄色灯光小屋》,但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由郝明义先生定下现在这个名字。说起这本书的英文版原名《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据说作者的灵感来源自,梵高那句很名的话:“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想着要画一间暮色中的书店,有着黄与粉红的外貌,宛如黑夜中发出的光芒。”
繁体版书的封面采用英文原版书封——德国著名插画大师布繁体版书的封面采用英文原版书封——德国著名插画大师布赫兹的画作。画面里时间仿佛静止,橘色的灯光下,流动着心中对书的渴望。大块在编辑这本书时,为此书的封面亦是大费周折,美编做了许多版本,可是,编辑人员仍觉得不满意,于是,郝明义先生再次拍板:买下原版封面图片。
简体版书名则遵从英文直译;书的封面,是巴黎左岸赫赫有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照片;书的背面,写着由“万圣书园”流传开、感动无数人的、改自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句: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文/骆莹莹)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陆版直到今年10月我才拿到样书。有谁说过:出版是个遗憾的行业,拿着新书,总觉得还有不足。原版封面要价实在太高,我们的封面是根据一张照片改的,感觉还不够温馨。封底用了万圣书园墙上的两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原来想请国内这些独立书店的老总一人写几句话,他们都答应了,但最终没能凑起来:或许是这些人爱书店太甚,做书店太难,有苦倒不出,有词不达意;而我也怕终于催来了那些心里话,却不能出版。
感谢大块文化的编辑转来了台湾读者的意见,使译文质量得以提高。遗憾的是为了能够出书,出版社删去了不符合国情的部分文字;甚至是在出了菲林片之后,还删去一小节;不得已用三张照片贴上去,略显突兀。照片是:万圣书园、季风书园和消失了的一介书屋。
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那就是我的感受:
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
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
伊利亚斯·卡内提(Elias Canetti)曾将咖啡馆描述为我们 “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这句话也适合于书店。这种独处和会聚实在是可爱的搭配,就好像书店在消解图书的孤独。
书店向来是交换时代思想的市场,在塑造公众话语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书店经常是捍卫言论自由权力的阵地。
书的平民性质中最重要的是:除了识字外,看书不需要其他特别的训练。
我一直认为,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它们充实人间;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渐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
还有几段文字触目惊心:
当19世纪疯狂地扎进20世纪,许多文化的验尸官都宣称阅读和写作的死亡。先是小说“死于”60年代初,然后是书店“亡于”80年代末。现在阅读行为本身也死了,或至少在评论家的眼里,或大众都是这么说的。2004年由全国艺术基金会赞助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与前几十年相比美国人已不太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太阅读“传统”图书。研究称因特网和电子传媒使得美国人放下书本,就像当年广播和电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样。哀哉。
当“普林特斯”书店于2000年关张时,顾客已逐渐流失于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因为就在硅谷,在那个计算机行业的发明家们曾到普林特斯寻找他们革命的方法和要点的地方,那个时代的普遍趋势已经抛弃了砖瓦盖成的物理形态的商店。你现在可以连线购物了;你都不需要离开屋子。
“普林特斯”关闭时我开车到帕洛阿托去作别。店堂就像一个空空的鞋盒,白色的墙壁,破旧的地毯。书店唯一的遗留物是原先咖啡吧的一块红色油地毡。我从窗口向里望去,往日的喧嚣一去无踪。
“普林特斯”的关闭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二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小买卖肯定使业主们身心疲惫——但毫无疑问的是电子商务将人们困在计算机前而不再光顾商店。所有我们这些曾在“普林特斯”工作过的书虫们都参与构建了这个将“普林特斯”抛弃了的未来,我们大家留下的是一片空旷。
一个书商,通过他所销售的书籍,可以预测人们可能会怎么想。思考方式的改变将造成巨大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启蒙时代的书商不仅反映他们的时代,而且帮助形成那个时代。没有书籍传播思想的变化,历史的演进或许会更为野蛮。正因为书籍改变了我们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书店始终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机构。但书商并不总能赢利。
一介只是一家小小、小小的书屋,继一介消失之后,席殊书屋、上海明君以及思考乐等一度颇负盛名的民营书店纷纷倒闭,如今似乎轮到了业界公认经营得比较成功的季风书园。“季风”深谙书界脉搏,几乎成了近些年读书风潮的一种引领。今年年底他们的店面租赁合同即将到期,若租金的上涨超过书店的赢利能力,季风书园不得不关门。“季风”将吹向哪里?
在寒冷、昏暗、寂寞的时分,我格外留恋书店的灯光……
背后的故事
大块文化引进这本书的繁体中文版后,为书取了一个听起来很温暖的书名: 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在书名的选择上,大块原打算直译书名,取《黄色灯光小屋》,但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由郝明义先生定下现在这个名字。说起这本书的英文版原名《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据说作者的灵感来源自,梵高那句很名的话:“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想着要画一间暮色中的书店,有着黄与粉红的外貌,宛如黑夜中发出的光芒。”
繁体版书的封面采用英文原版书封——德国著名插画大师布繁体版书的封面采用英文原版书封——德国著名插画大师布赫兹的画作。画面里时间仿佛静止,橘色的灯光下,流动着心中对书的渴望。大块在编辑这本书时,为此书的封面亦是大费周折,美编做了许多版本,可是,编辑人员仍觉得不满意,于是,郝明义先生再次拍板:买下原版封面图片。
简体版书名则遵从英文直译;书的封面,是巴黎左岸赫赫有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照片;书的背面,写着由“万圣书园”流传开、感动无数人的、改自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句: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文/骆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