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者宁浩要比导演宁浩操心更多。
他又不高兴了。按原定流程,《心花路放》电影发布会应该在下午一点半开始。但这时,导演宁浩还在和两位主演徐峥、黄渤在酒店餐厅里,边吃饭边对发布会台本。一天前,他们分别身处北京、香港、满洲里,上海的这场发布会是整个电影宣传期里,三位搭档少见的一齐亮相。
没多少人在意主角迟到这件事,现场记者架好摄影机,耐心等待。这个组合的初次合作可追溯到10年前,这10年来,他们相继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一连串奇迹:2006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以2500万元票房被视为小成本类型片的崛起;2012年,徐峥自导自演的《泰囧》票房过12亿元,创下国产电影票房纪录;2013年,因为半年内主演的4部电影票房累计接近30亿元,黄渤已经有“30亿”影帝之称。
对于这类“铁三角”式的黑马明星组合,业界和观众都颇为期待。
现场终于响起暖场音乐。科班出身的演员黄渤、徐峥已经调整好状态,准备上台向观众推销这部喜剧。
而宁浩还是不满意,发布会现场的媒体数量没有达他的预期。尽管延续了之前的喜剧风格,但电影《心花路放》对37岁的宁浩是个全新的尝试。他不再仅仅是一位强势的导演和编剧,还第一次以投资人的角色参与票房分成。
在他看来,媒体的关注程度约等于市场对这部电影的重视程度。
身边的助理不停地解释:“上海的媒体本来就少,我们把南京的都请来了,一家都没落!”
这是8月26日,离电影上映还有1个月零4天,宣传期进入倒计时。
宁浩有些焦急。
他的角色变了,他需要掌控电影制作链条上更多的环节。
具体的运作,是由宁浩创立的“坏猴子工作室”来完成的—对,就是《心花路放》片头的那一帧画面:一只黑白色的猴子从屏幕右侧跳进来,挠着头做鬼脸,然后化成“坏猴子工作室”几个字。
坏猴子来自于宁浩的个人形象,他有一个标志性的复杂表情,需要调动脸部72块肌肉才能完成,搞笑效果显著。“中国历史上有一只有名的坏猴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唯一有独立思考的形象。本土、创新、独立思考,就是我们需要的。”宁浩说。
宁浩希望坏猴子能为《心花路放》带来一些新东西。
这部电影对宁浩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宁浩离开大公司庇佑之后的第一个作品,也是坏猴子电影工作室首次全盘主控的一部作品。
坏猴子工作室脱胎于2009年的宁浩创作团队。当时,宁浩还是小马奔腾公司的签约导演。他所导演的片子都由中影和小马奔腾主导,初始团队只负责创作,后期营销等工作交由其他部门。
某种程度上,宁浩之于小马奔腾,如同冯小刚之于华谊兄弟—深受市场认可,也易于吸纳公司各方面资源。小马奔腾集团已故董事长李明曾说过:“只要是宁浩的片子,我都投。”
假设宁浩一直留在小马奔腾,他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本土导演的第七或第八代中的一员—进一步延续冯小刚们“明星导演制”的模式,由大型电影公司主导,在制作、演员、营销、发行等不同环节实现资源倾斜。本质上,这是好莱坞大制作模式的翻版。
但现在,这种假设不成立了。2012年,宁浩创作团队正式命名为“坏猴子工作室”。次年,宁浩离开小马奔腾,他再不会成为下一个冯小刚了。
其实,2012年是宁浩的低谷。那年4月,他的第四部电影《黄金大劫案》上映,尽管这部成本3500万元的电影最终取得了1.5亿元的票房,但宁浩依然觉得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作品。他觉得,这是自己为了弥补《无人区》不能上映,为投资方盈利而做的作品。
过去3年,宁浩最得意的《无人区》被无限搁置,每隔几个月就有上映消息传出,但直到《黄金大劫案》上映,《无人区》的观众却只有当年看过内部场的不到50人。在哈密大漠魔鬼城拍摄《无人区》,是他人生中肆意畅快的时候。
相比之下,创作上有明显瑕疵的《黄金大劫案》令他感到迷茫,“很多人瞪着欲望的眼睛从这个爆发的行业赚钱。我对电影挺失望,那不是我小时候选择这个行业的理由。在这种反衬之下,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我的价值就是钱。”
宁浩在2009年成立的工作室,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主要负责宁浩电影的一些制作工作。宁浩身边曾有三个主要助手:潘肖和尹哲负责制片及电影制作,黄海的主要工作是剧本开发。三人都自称“万金油人才”,拍摄或宣传期真正忙起来,什么工作都要经手。宁浩的成名让身边的人也身价倍增,《黄金大劫案》之后,三大金刚离开了两位,潘肖到华纳兄弟负责电影制作的业务,黄海做起了自己的编剧工作室。
王易冰正是在2012年的低谷期进入团队的。他们结识于《边境风云》,宁浩是监制,王易冰是执行制片人。站在外向的宁浩、徐峥、黄渤身边,沉默内敛的王易冰不太引人注目。
但在铁三角内部,没人会忽视王易冰。他从2001年涉足电影,迄今为止参与制片的电视电影近15部。在坏猴子电影工作室,王易冰的职位是CEO,而宁浩的头衔是艺术总监。
宁浩明白:“我只懂创作,不懂宣传,得找个人来帮我。”宁浩对后期营销不感兴趣,但他明白后期营销的重要性。把营销交给可信任的人,他才能更专注地进行创作。随着王易冰的加盟,宁浩工作室逐渐走上正轨,2012年,正式为它取了名字。
宁浩和王易冰分工明确,任何与内容相关的部分,如预告片、海报,均由宁浩把关,但他的意见只是参考,不是决定。王易冰的工作是告诉宁浩,这些物料的目的是什么,是打给哪个市场的什么人看的。
“也许他(宁浩)并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他能绕过这个弯,我觉得这一点是职业的表现。”王易冰说。
坏猴子工作室在《心花路放》的制作过程中,给宁浩出了一个新题目:跟品牌商坐在一起读剧本。宁浩在此前创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使他在品牌植入及商业开发过程中,获得相当的话语权。 影片中共出现9个植入品牌,是宁浩执导的电影中植入数量最多的。徐峥开的那辆别克商务车GL8是片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这个型号被别克定义为一款高端车型,宁浩要求在车身贴上招贴画,打扮成剧组道具车—通常情况下,这是品牌商不能接受的方案,但这回别克让步了。
英大财险的植入出现在路牌上,作为一个保险,它在电影里面是很难有内容性的,品牌方也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过分的镜头要求。
在选择品牌植入时,王易冰更加注重品牌对电影后期宣传上的帮助。英大财险购买了30多个城市的交通广播,在广播里面用《心花路放》电影的原声进行剪辑,形成一个桥段,相当于声音版的电影预告片,而常规的电影营销很少去覆盖广播媒体。
此外,英大在加油站里有硬广投放,坏猴子把海报的元素授权给它,投到全国3000多个加油站的LED屏幕上,对于一部公路片来说,加油站是最贴切的投放地点。这些规划,是宁浩之前想不到,也不太做得到的。
“商业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镜头扫过去哪里能躲过?特意的回避也是一种虚伪。我现在的状态是听安排,觉得需要我就去,没什么回避的,这是让你扩大交流的方法,我看重这种交流。”宁浩说。
8月26日发布会后,三人又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的录制,黄渤作为歌手进入盲选,宁浩和徐峥作为家属陪同,以“中国好声音遇上中国好电影”为主题植入到了这个全国收视率前三的电视节目中。拿到这个任务时,黄渤正在满洲里拍摄《寻龙决》,为此,他特意在拍戏结束后跑到满洲里破旧的KTV练歌。为了配合电影的宣传节奏,这段录像被节目组剪辑到了9月19日的齐秦专场。
《心花路放》也聘请专业的宣传公司麦特文化进行策划,该公司之前操刀了《小时代》的系列营销。海报设计由竹也海完成,这家公司同时也承担了同期上映的《黄金时代》的海报制作。预告片则由张艺谋的御用剪辑师魏楠负责。宁浩承认自己对这些方面不太懂行,他的管理思路是希望每个环节都能够做到专业化,自己能更专注地搞创作。
相形之下,徐峥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操盘者,他喜欢创作,同样也对电影后期营销感兴趣,希望参与到电影的任何环节。“就和你给你的电影起名字是一样的,海报、宣传片、预告片都是电影的一部分。”徐峥说。
2012年12月12日,徐峥首次执导的电影《泰囧》上映,22天之后,《泰囧》的票房超过了1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华语电影。一夜之间,舆论都不再用“优秀的演员”来形容徐峥,他名字的前缀变成了“内地这些年难得一见的、有商业意识、并且对营销有明确想法的导演”。
这是一个能进入教科书的电影商业化案例。
在不到3个月的宣传期里,徐峥自己几乎操刀组织了所有的宣传物料,包括预告片、花絮、海报、病毒视频,甚至调档期,任何的计划和临时调整都有他的参与。
“大家看到在泰国的预告片,并不是从正片里面剪辑出来的,是徐峥第一天来光线跟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构思好了,是在拍电影,甚至写剧本之前。徐峥有这个意识非常难得。”在万达影视中心总经理邝文伟看来,徐峥对于营销的前瞻性,是当时《泰囧》的一大亮点。为了最大程度地让买票的观众注意到《泰囧》,徐峥还特别为万达拍了五支观影指南,作为映前贴片和购票厅屏幕循环播出的素材。
“你拍好了一个电影,就应该去告知市场,尽量让更多的目标观众看到。”不妨把这位精明的上海人看做是产品经理,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协调产品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如何调动各路资源来配合。
无论这个工作由谁来完成,宁浩、徐峥都代表了一种与上一代导演迥然不同的思路。
由于之前的品牌积累,《心花路放》的票房预期被不断抬高。但与此同时,这部制作成本为7500万元的作品,营销费用却已追加到6000万元,为《疯狂的石头》的17倍。而且,《疯狂的石头》几乎是零宣传,票房主要由观众口碑带来。相比之下,《心花路放》的营销显得过于技巧化了。
尽管如此,包括徐峥、黄渤、编剧在内,《心花路放》项目的参与者们普遍认为,这部电影是宁浩状态紧绷了两三年之后,重新放松下来的作品。
宁浩的初衷也是拍得“轻松好玩”,两个在工作、感情上失意的男人驾驶一辆汽车从北京一路南下,路上艳遇不断,最终在大理寻得心灵平静—一部改编自朋友经历的公路片。
在97天的拍摄期里,他享受着一个导演主导全局的掌控感。在片场,他的状态决定现场的气氛。不开机的时候,他拉着徐峥、黄渤在宾馆的房间里讨论剧本,细细琢磨每句台词怎么念,每场戏怎么演,这是他们从《疯狂的石头》时就养成的创作习惯。
但这也不仅出于习惯。市场已经证明,这位当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美设计的电影导演是个懂得观众心理的创作者。
宁浩的剧本以合作和细致著称。他的编剧团队有六七人之多,从《疯狂的石头》起共同成长。每次创作都先定一个主题和故事,再由团队内部分工,根据大纲不断完善。最后,角色的动作、空间位置都已在剧本里确定,所有分镜头都在宁浩脑子不断播放。他的工作重点是,判断观众会对哪些情节有反应,哪些镜头观众看不明白,需要花时间琢磨。
从观众的立场出发,是商业片成功的前提之一。这是好莱坞通行的创作法则,但是在现阶段的国产电影业,鲜有人掌握此道。
宁浩个人的成长几乎同步于中国类型片电影的发展轨迹。
所谓类型片,其基本特征是模式化,可复制和批量生产。1990年代,最受市场认可的影片,是冯小刚、张艺谋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尽管有喜剧、武侠等不同元素,但观众能够埋单是因为这些导演强烈的、无法被复制的个人风格。
而《疯狂的石头》则以另外的方式撬动了市场。没多少观众了解宁浩、黄渤,唯一脸熟的是演过猪八戒的徐峥。但一些聪明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从情节、表演到音乐、画面,其黑色幽默的风格,是在向1998年盖·里奇执导的经典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两杆大烟枪》致敬。 《疯狂的石头》的编剧之一王红卫记得,当时大家都在拼命把这个故事编得巧妙一点,人物有趣一点,没有考虑过所谓的盈利,也很少有人会把具体创作环节和市场直接对应。
王红卫的另一重身份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在他看来,从《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和他的团队就试图把一个相对规范的类型电影的创作方式,和中国本土的电影现状结合起来。
到了《疯狂的赛车》,宁浩加强了类型片的意识。“《赛车》的创作方式比较疯狂,故事的密度、情节量、翻转、线索,如果照一个常规的商业片衡量,不太能搁得下那么多料。当时我们几乎是把两部电影的料放在一部电影当中。”王红卫说。
宁浩想试验一把,看看观众是否已经能欣赏大信息量的电影。最后的试验结果相对成功。《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元,宁浩是国内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个“亿元俱乐部”成员。
从那时开始,喜剧逐渐成为国产电影类型片的先锋。为吸引观众,以“疯狂”为标签的电影不在少数。徐峥、黄渤后来的探索,多少都循着喜剧类型片的道路进行。
类型电影相对成熟的另一个标志便是人才的流动。
包括徐峥在内,《疯狂的石头》共培养出7个导演,及数量更多的编剧。以第七编剧周智勇为例,在《疯狂的石头》之前,他是替人写稿不能署名,稿酬一集2000元的电视剧枪手编剧,《疯狂的石头》之后,有人开价20万元请他写类似的喜剧电影剧本。他的身份也变得多重起来,不仅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去年,他还试着导演了一部电影。
喜剧类型片市场的初步成熟,促使宁浩尝试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个人品牌的建立,成功可以被复制。宁浩正在把坏猴子工作室打造成一个独立的电影厂牌。
最近一年,坏猴子工作室的员工从10人扩张到近30人,原本在北京朝阳区观湖国际的办公室已经坐不下了,宁浩正在装修新的工作室。宁浩负责定义坏猴子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创新性、当下性、本土性、趣味性、批判性。这是他从个人作品中提炼出的标准,希望坏猴子的厂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符合这几个特性。而怎么赚钱、怎么去扩大经营再生产,这些具体的经营行为交给王易冰。
工作室设有开发部门,4名员工负责筛选作品,对项目的生产管理进行监督,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和签约编剧沟通,现在约有六七个剧本在同时进行创作。
在宁浩的规划中,这间工作室不一定只做电影,还能仿照好莱坞模式衍生出更多的周边产品。“表达的东西最重要,渠道和形式不重要,我从小是画画的,我画不了画才去唱歌,唱不了歌才来拍电影,我只是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我表达的方法。”宁浩最近又把注意力放在了电影衍生品上,他在手机里存了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的设计图,工作室正在与设计师张弛合作,坏猴子品牌的服装淘宝店马上就要上线了。
《心花路放》《亲爱的》《泰囧》的出品方中出现了黄渤工作室的名字。他有意识地让团队参与了出品制片以及营销的整个环节,为将来自己的作品做准备。
曾经,黄渤对一个剧本喜欢得不得了,尽管公司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他还是去拍了,最后发现自己费了好多心思,并没有多少观众看到。“之后我就意识到,除了演员和一个好剧本支撑,还需要产业支持,怎么卖好这个电影,也是一个大问题。”营销也成为了黄渤选择项目时,除了剧本、人物以外,最关注的重点。
在他的规划里,自己和工作室是两条并行线,一边拍戏,一边去找好玩的本子。不少人劝他赶紧趁着这股风潮做自己导演的项目,对此他显得相当冷静。他的剧本筹备得比《泰囧》还早,两年过去,他现在都还没有进入搭班子的状态:“整个市场已经沸腾成这样,你会越来越清醒,会越往后退一些。”
徐峥在转型的路上走得更远。每天,他的微博会收到很多留言,问他是否有时间看看剧本。在他和陶虹的工作室里专门有一名员工负责撰写剧本简介。当然,寻找剧本和项目最主要的渠道不是网络,而是现实中的合作。徐峥也有自己惯用的编剧团队,宁浩的夫人邢爱娜是其中的主力。
徐峥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演员、导演、监制、编剧任何一个单一角色上。做完《泰囧》之后,他的新角色是监制。在今年4月上映的《催眠大师》里,他既是主演,又是把控电影品质的监制。尽管就作品履历来看,他在导演方面的实际经验其实比《催眠大师》导演陈正道更少。
“我做监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自己参演,一种是我认可这个导演和剧本。由我掌控的项目至少要让人觉得是品质保证,不管电影票房怎么样,它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口碑。”徐峥说。
作为新生代导演,宁浩、黄渤、徐峥的角色更为多元。以高成本/大制作为特征的明星导演模式也逐渐式微。
与此同时,大型电影公司也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失去更多人才。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选择离开大公司,自己独立做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背后往往有影视基金的投资,有能力主控某个具体的影视项目。工作室规模往往不大,30人已经是上限。为了在制作上取巧,很多类型片项目是从工作室内部构思成型的。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可从早年的好莱坞找到相似的发展轨迹。包括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等在内的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曾在1920至1950年代掌控好莱坞的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随着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与主流的好莱坞模式相对应的独立制片公司也应运而生。这些反规模化的、专注内容创作的公司,在电影资金来源及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大型集团,而主要依靠导演或制片人的个人品牌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取投资。
独立电影人和电影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高票房所代表的市场规模。
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超135亿元,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名单不断被刷新。2010年,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票房过5亿元,成为当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舆论由此认为国产电影终于有了抗衡进口大片的潜质。
但从去年开始,5亿元已成为胜利者俱乐部的基准线,《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会无期》这些只能算是中等甚至小成本投资的电影,票房均在5亿元以上,成为国产票房TOP 3的标准翻倍为10亿元。
一定程度上,现在中国的独立工作室脱离大型电影公司来寻求自我的发展,是在重复好莱坞的经验。“一个正常行业的大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再用自己的题材和影片去带动市场。创新应该是工作室负责的部分。”王红卫认为工作室和大公司的分离,会让国产电影的内容更加丰富。
但中国的导演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他们可能是CEO、导演、演员、投资人,产品经理,或营销创意者,总之,一切视市场所需,很难再以一个固定的角色来定义他们。
8月26号是“铁三角”难得回到原点的时刻。他们一起出席发布会,为一家杂志拍摄封面,参加《中国好声音》节目录制,拍摄《心花路放》海报,结束时已是半夜12点了。
在拍摄海报时,宁浩又冲工作室的同事们发了第二次脾气,他的理由是这一天时间和走场安排的不够紧凑。
另一边,演员徐峥和黄渤正在积极地为自己设计拍摄的动作,不断变换着表情。
从《疯狂的石头》到《心花路放》,合作8年的铁三角彼此间有默契。宁浩不说话,徐峥和黄渤也知道导演想要什么样的表演。
黄渤还记得和宁浩、徐峥的第一次见面:“嘿!猪八戒来了!这可是全组里唯一的一个明星呀。导演坐在一张大长桌子后面,我一看,小孩儿,这电影有点像学生作业的意思。”
处在中国电影急速变化的年代,每个电影人都在以多重身份试探市场—新角色是商业诉求决定的,还是艺术创作需要的,已经不那么重要。
他又不高兴了。按原定流程,《心花路放》电影发布会应该在下午一点半开始。但这时,导演宁浩还在和两位主演徐峥、黄渤在酒店餐厅里,边吃饭边对发布会台本。一天前,他们分别身处北京、香港、满洲里,上海的这场发布会是整个电影宣传期里,三位搭档少见的一齐亮相。
没多少人在意主角迟到这件事,现场记者架好摄影机,耐心等待。这个组合的初次合作可追溯到10年前,这10年来,他们相继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一连串奇迹:2006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以2500万元票房被视为小成本类型片的崛起;2012年,徐峥自导自演的《泰囧》票房过12亿元,创下国产电影票房纪录;2013年,因为半年内主演的4部电影票房累计接近30亿元,黄渤已经有“30亿”影帝之称。
对于这类“铁三角”式的黑马明星组合,业界和观众都颇为期待。
现场终于响起暖场音乐。科班出身的演员黄渤、徐峥已经调整好状态,准备上台向观众推销这部喜剧。
而宁浩还是不满意,发布会现场的媒体数量没有达他的预期。尽管延续了之前的喜剧风格,但电影《心花路放》对37岁的宁浩是个全新的尝试。他不再仅仅是一位强势的导演和编剧,还第一次以投资人的角色参与票房分成。
在他看来,媒体的关注程度约等于市场对这部电影的重视程度。
身边的助理不停地解释:“上海的媒体本来就少,我们把南京的都请来了,一家都没落!”
这是8月26日,离电影上映还有1个月零4天,宣传期进入倒计时。
宁浩有些焦急。
他的角色变了,他需要掌控电影制作链条上更多的环节。
具体的运作,是由宁浩创立的“坏猴子工作室”来完成的—对,就是《心花路放》片头的那一帧画面:一只黑白色的猴子从屏幕右侧跳进来,挠着头做鬼脸,然后化成“坏猴子工作室”几个字。
坏猴子来自于宁浩的个人形象,他有一个标志性的复杂表情,需要调动脸部72块肌肉才能完成,搞笑效果显著。“中国历史上有一只有名的坏猴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唯一有独立思考的形象。本土、创新、独立思考,就是我们需要的。”宁浩说。
宁浩希望坏猴子能为《心花路放》带来一些新东西。
这部电影对宁浩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宁浩离开大公司庇佑之后的第一个作品,也是坏猴子电影工作室首次全盘主控的一部作品。
坏猴子工作室脱胎于2009年的宁浩创作团队。当时,宁浩还是小马奔腾公司的签约导演。他所导演的片子都由中影和小马奔腾主导,初始团队只负责创作,后期营销等工作交由其他部门。
某种程度上,宁浩之于小马奔腾,如同冯小刚之于华谊兄弟—深受市场认可,也易于吸纳公司各方面资源。小马奔腾集团已故董事长李明曾说过:“只要是宁浩的片子,我都投。”
假设宁浩一直留在小马奔腾,他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本土导演的第七或第八代中的一员—进一步延续冯小刚们“明星导演制”的模式,由大型电影公司主导,在制作、演员、营销、发行等不同环节实现资源倾斜。本质上,这是好莱坞大制作模式的翻版。
但现在,这种假设不成立了。2012年,宁浩创作团队正式命名为“坏猴子工作室”。次年,宁浩离开小马奔腾,他再不会成为下一个冯小刚了。
其实,2012年是宁浩的低谷。那年4月,他的第四部电影《黄金大劫案》上映,尽管这部成本3500万元的电影最终取得了1.5亿元的票房,但宁浩依然觉得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作品。他觉得,这是自己为了弥补《无人区》不能上映,为投资方盈利而做的作品。
过去3年,宁浩最得意的《无人区》被无限搁置,每隔几个月就有上映消息传出,但直到《黄金大劫案》上映,《无人区》的观众却只有当年看过内部场的不到50人。在哈密大漠魔鬼城拍摄《无人区》,是他人生中肆意畅快的时候。
相比之下,创作上有明显瑕疵的《黄金大劫案》令他感到迷茫,“很多人瞪着欲望的眼睛从这个爆发的行业赚钱。我对电影挺失望,那不是我小时候选择这个行业的理由。在这种反衬之下,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我的价值就是钱。”
宁浩在2009年成立的工作室,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主要负责宁浩电影的一些制作工作。宁浩身边曾有三个主要助手:潘肖和尹哲负责制片及电影制作,黄海的主要工作是剧本开发。三人都自称“万金油人才”,拍摄或宣传期真正忙起来,什么工作都要经手。宁浩的成名让身边的人也身价倍增,《黄金大劫案》之后,三大金刚离开了两位,潘肖到华纳兄弟负责电影制作的业务,黄海做起了自己的编剧工作室。
王易冰正是在2012年的低谷期进入团队的。他们结识于《边境风云》,宁浩是监制,王易冰是执行制片人。站在外向的宁浩、徐峥、黄渤身边,沉默内敛的王易冰不太引人注目。
但在铁三角内部,没人会忽视王易冰。他从2001年涉足电影,迄今为止参与制片的电视电影近15部。在坏猴子电影工作室,王易冰的职位是CEO,而宁浩的头衔是艺术总监。
宁浩明白:“我只懂创作,不懂宣传,得找个人来帮我。”宁浩对后期营销不感兴趣,但他明白后期营销的重要性。把营销交给可信任的人,他才能更专注地进行创作。随着王易冰的加盟,宁浩工作室逐渐走上正轨,2012年,正式为它取了名字。
宁浩和王易冰分工明确,任何与内容相关的部分,如预告片、海报,均由宁浩把关,但他的意见只是参考,不是决定。王易冰的工作是告诉宁浩,这些物料的目的是什么,是打给哪个市场的什么人看的。
“也许他(宁浩)并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他能绕过这个弯,我觉得这一点是职业的表现。”王易冰说。
坏猴子工作室在《心花路放》的制作过程中,给宁浩出了一个新题目:跟品牌商坐在一起读剧本。宁浩在此前创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使他在品牌植入及商业开发过程中,获得相当的话语权。 影片中共出现9个植入品牌,是宁浩执导的电影中植入数量最多的。徐峥开的那辆别克商务车GL8是片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这个型号被别克定义为一款高端车型,宁浩要求在车身贴上招贴画,打扮成剧组道具车—通常情况下,这是品牌商不能接受的方案,但这回别克让步了。
英大财险的植入出现在路牌上,作为一个保险,它在电影里面是很难有内容性的,品牌方也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过分的镜头要求。
在选择品牌植入时,王易冰更加注重品牌对电影后期宣传上的帮助。英大财险购买了30多个城市的交通广播,在广播里面用《心花路放》电影的原声进行剪辑,形成一个桥段,相当于声音版的电影预告片,而常规的电影营销很少去覆盖广播媒体。
此外,英大在加油站里有硬广投放,坏猴子把海报的元素授权给它,投到全国3000多个加油站的LED屏幕上,对于一部公路片来说,加油站是最贴切的投放地点。这些规划,是宁浩之前想不到,也不太做得到的。
“商业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镜头扫过去哪里能躲过?特意的回避也是一种虚伪。我现在的状态是听安排,觉得需要我就去,没什么回避的,这是让你扩大交流的方法,我看重这种交流。”宁浩说。
8月26日发布会后,三人又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的录制,黄渤作为歌手进入盲选,宁浩和徐峥作为家属陪同,以“中国好声音遇上中国好电影”为主题植入到了这个全国收视率前三的电视节目中。拿到这个任务时,黄渤正在满洲里拍摄《寻龙决》,为此,他特意在拍戏结束后跑到满洲里破旧的KTV练歌。为了配合电影的宣传节奏,这段录像被节目组剪辑到了9月19日的齐秦专场。
《心花路放》也聘请专业的宣传公司麦特文化进行策划,该公司之前操刀了《小时代》的系列营销。海报设计由竹也海完成,这家公司同时也承担了同期上映的《黄金时代》的海报制作。预告片则由张艺谋的御用剪辑师魏楠负责。宁浩承认自己对这些方面不太懂行,他的管理思路是希望每个环节都能够做到专业化,自己能更专注地搞创作。
相形之下,徐峥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操盘者,他喜欢创作,同样也对电影后期营销感兴趣,希望参与到电影的任何环节。“就和你给你的电影起名字是一样的,海报、宣传片、预告片都是电影的一部分。”徐峥说。
2012年12月12日,徐峥首次执导的电影《泰囧》上映,22天之后,《泰囧》的票房超过了1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华语电影。一夜之间,舆论都不再用“优秀的演员”来形容徐峥,他名字的前缀变成了“内地这些年难得一见的、有商业意识、并且对营销有明确想法的导演”。
这是一个能进入教科书的电影商业化案例。
在不到3个月的宣传期里,徐峥自己几乎操刀组织了所有的宣传物料,包括预告片、花絮、海报、病毒视频,甚至调档期,任何的计划和临时调整都有他的参与。
“大家看到在泰国的预告片,并不是从正片里面剪辑出来的,是徐峥第一天来光线跟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构思好了,是在拍电影,甚至写剧本之前。徐峥有这个意识非常难得。”在万达影视中心总经理邝文伟看来,徐峥对于营销的前瞻性,是当时《泰囧》的一大亮点。为了最大程度地让买票的观众注意到《泰囧》,徐峥还特别为万达拍了五支观影指南,作为映前贴片和购票厅屏幕循环播出的素材。
“你拍好了一个电影,就应该去告知市场,尽量让更多的目标观众看到。”不妨把这位精明的上海人看做是产品经理,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协调产品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如何调动各路资源来配合。
无论这个工作由谁来完成,宁浩、徐峥都代表了一种与上一代导演迥然不同的思路。
由于之前的品牌积累,《心花路放》的票房预期被不断抬高。但与此同时,这部制作成本为7500万元的作品,营销费用却已追加到6000万元,为《疯狂的石头》的17倍。而且,《疯狂的石头》几乎是零宣传,票房主要由观众口碑带来。相比之下,《心花路放》的营销显得过于技巧化了。
尽管如此,包括徐峥、黄渤、编剧在内,《心花路放》项目的参与者们普遍认为,这部电影是宁浩状态紧绷了两三年之后,重新放松下来的作品。
宁浩的初衷也是拍得“轻松好玩”,两个在工作、感情上失意的男人驾驶一辆汽车从北京一路南下,路上艳遇不断,最终在大理寻得心灵平静—一部改编自朋友经历的公路片。
在97天的拍摄期里,他享受着一个导演主导全局的掌控感。在片场,他的状态决定现场的气氛。不开机的时候,他拉着徐峥、黄渤在宾馆的房间里讨论剧本,细细琢磨每句台词怎么念,每场戏怎么演,这是他们从《疯狂的石头》时就养成的创作习惯。
但这也不仅出于习惯。市场已经证明,这位当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美设计的电影导演是个懂得观众心理的创作者。
宁浩的剧本以合作和细致著称。他的编剧团队有六七人之多,从《疯狂的石头》起共同成长。每次创作都先定一个主题和故事,再由团队内部分工,根据大纲不断完善。最后,角色的动作、空间位置都已在剧本里确定,所有分镜头都在宁浩脑子不断播放。他的工作重点是,判断观众会对哪些情节有反应,哪些镜头观众看不明白,需要花时间琢磨。
从观众的立场出发,是商业片成功的前提之一。这是好莱坞通行的创作法则,但是在现阶段的国产电影业,鲜有人掌握此道。
宁浩个人的成长几乎同步于中国类型片电影的发展轨迹。
所谓类型片,其基本特征是模式化,可复制和批量生产。1990年代,最受市场认可的影片,是冯小刚、张艺谋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尽管有喜剧、武侠等不同元素,但观众能够埋单是因为这些导演强烈的、无法被复制的个人风格。
而《疯狂的石头》则以另外的方式撬动了市场。没多少观众了解宁浩、黄渤,唯一脸熟的是演过猪八戒的徐峥。但一些聪明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从情节、表演到音乐、画面,其黑色幽默的风格,是在向1998年盖·里奇执导的经典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两杆大烟枪》致敬。 《疯狂的石头》的编剧之一王红卫记得,当时大家都在拼命把这个故事编得巧妙一点,人物有趣一点,没有考虑过所谓的盈利,也很少有人会把具体创作环节和市场直接对应。
王红卫的另一重身份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在他看来,从《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和他的团队就试图把一个相对规范的类型电影的创作方式,和中国本土的电影现状结合起来。
到了《疯狂的赛车》,宁浩加强了类型片的意识。“《赛车》的创作方式比较疯狂,故事的密度、情节量、翻转、线索,如果照一个常规的商业片衡量,不太能搁得下那么多料。当时我们几乎是把两部电影的料放在一部电影当中。”王红卫说。
宁浩想试验一把,看看观众是否已经能欣赏大信息量的电影。最后的试验结果相对成功。《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元,宁浩是国内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个“亿元俱乐部”成员。
从那时开始,喜剧逐渐成为国产电影类型片的先锋。为吸引观众,以“疯狂”为标签的电影不在少数。徐峥、黄渤后来的探索,多少都循着喜剧类型片的道路进行。
类型电影相对成熟的另一个标志便是人才的流动。
包括徐峥在内,《疯狂的石头》共培养出7个导演,及数量更多的编剧。以第七编剧周智勇为例,在《疯狂的石头》之前,他是替人写稿不能署名,稿酬一集2000元的电视剧枪手编剧,《疯狂的石头》之后,有人开价20万元请他写类似的喜剧电影剧本。他的身份也变得多重起来,不仅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去年,他还试着导演了一部电影。
喜剧类型片市场的初步成熟,促使宁浩尝试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个人品牌的建立,成功可以被复制。宁浩正在把坏猴子工作室打造成一个独立的电影厂牌。
最近一年,坏猴子工作室的员工从10人扩张到近30人,原本在北京朝阳区观湖国际的办公室已经坐不下了,宁浩正在装修新的工作室。宁浩负责定义坏猴子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创新性、当下性、本土性、趣味性、批判性。这是他从个人作品中提炼出的标准,希望坏猴子的厂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符合这几个特性。而怎么赚钱、怎么去扩大经营再生产,这些具体的经营行为交给王易冰。
工作室设有开发部门,4名员工负责筛选作品,对项目的生产管理进行监督,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和签约编剧沟通,现在约有六七个剧本在同时进行创作。
在宁浩的规划中,这间工作室不一定只做电影,还能仿照好莱坞模式衍生出更多的周边产品。“表达的东西最重要,渠道和形式不重要,我从小是画画的,我画不了画才去唱歌,唱不了歌才来拍电影,我只是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我表达的方法。”宁浩最近又把注意力放在了电影衍生品上,他在手机里存了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的设计图,工作室正在与设计师张弛合作,坏猴子品牌的服装淘宝店马上就要上线了。
《心花路放》《亲爱的》《泰囧》的出品方中出现了黄渤工作室的名字。他有意识地让团队参与了出品制片以及营销的整个环节,为将来自己的作品做准备。
曾经,黄渤对一个剧本喜欢得不得了,尽管公司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他还是去拍了,最后发现自己费了好多心思,并没有多少观众看到。“之后我就意识到,除了演员和一个好剧本支撑,还需要产业支持,怎么卖好这个电影,也是一个大问题。”营销也成为了黄渤选择项目时,除了剧本、人物以外,最关注的重点。
在他的规划里,自己和工作室是两条并行线,一边拍戏,一边去找好玩的本子。不少人劝他赶紧趁着这股风潮做自己导演的项目,对此他显得相当冷静。他的剧本筹备得比《泰囧》还早,两年过去,他现在都还没有进入搭班子的状态:“整个市场已经沸腾成这样,你会越来越清醒,会越往后退一些。”
徐峥在转型的路上走得更远。每天,他的微博会收到很多留言,问他是否有时间看看剧本。在他和陶虹的工作室里专门有一名员工负责撰写剧本简介。当然,寻找剧本和项目最主要的渠道不是网络,而是现实中的合作。徐峥也有自己惯用的编剧团队,宁浩的夫人邢爱娜是其中的主力。
徐峥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演员、导演、监制、编剧任何一个单一角色上。做完《泰囧》之后,他的新角色是监制。在今年4月上映的《催眠大师》里,他既是主演,又是把控电影品质的监制。尽管就作品履历来看,他在导演方面的实际经验其实比《催眠大师》导演陈正道更少。
“我做监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自己参演,一种是我认可这个导演和剧本。由我掌控的项目至少要让人觉得是品质保证,不管电影票房怎么样,它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口碑。”徐峥说。
作为新生代导演,宁浩、黄渤、徐峥的角色更为多元。以高成本/大制作为特征的明星导演模式也逐渐式微。
与此同时,大型电影公司也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失去更多人才。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选择离开大公司,自己独立做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背后往往有影视基金的投资,有能力主控某个具体的影视项目。工作室规模往往不大,30人已经是上限。为了在制作上取巧,很多类型片项目是从工作室内部构思成型的。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可从早年的好莱坞找到相似的发展轨迹。包括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等在内的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曾在1920至1950年代掌控好莱坞的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随着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与主流的好莱坞模式相对应的独立制片公司也应运而生。这些反规模化的、专注内容创作的公司,在电影资金来源及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大型集团,而主要依靠导演或制片人的个人品牌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取投资。
独立电影人和电影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高票房所代表的市场规模。
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超135亿元,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名单不断被刷新。2010年,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票房过5亿元,成为当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舆论由此认为国产电影终于有了抗衡进口大片的潜质。
但从去年开始,5亿元已成为胜利者俱乐部的基准线,《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会无期》这些只能算是中等甚至小成本投资的电影,票房均在5亿元以上,成为国产票房TOP 3的标准翻倍为10亿元。
一定程度上,现在中国的独立工作室脱离大型电影公司来寻求自我的发展,是在重复好莱坞的经验。“一个正常行业的大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再用自己的题材和影片去带动市场。创新应该是工作室负责的部分。”王红卫认为工作室和大公司的分离,会让国产电影的内容更加丰富。
但中国的导演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他们可能是CEO、导演、演员、投资人,产品经理,或营销创意者,总之,一切视市场所需,很难再以一个固定的角色来定义他们。
8月26号是“铁三角”难得回到原点的时刻。他们一起出席发布会,为一家杂志拍摄封面,参加《中国好声音》节目录制,拍摄《心花路放》海报,结束时已是半夜12点了。
在拍摄海报时,宁浩又冲工作室的同事们发了第二次脾气,他的理由是这一天时间和走场安排的不够紧凑。
另一边,演员徐峥和黄渤正在积极地为自己设计拍摄的动作,不断变换着表情。
从《疯狂的石头》到《心花路放》,合作8年的铁三角彼此间有默契。宁浩不说话,徐峥和黄渤也知道导演想要什么样的表演。
黄渤还记得和宁浩、徐峥的第一次见面:“嘿!猪八戒来了!这可是全组里唯一的一个明星呀。导演坐在一张大长桌子后面,我一看,小孩儿,这电影有点像学生作业的意思。”
处在中国电影急速变化的年代,每个电影人都在以多重身份试探市场—新角色是商业诉求决定的,还是艺术创作需要的,已经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