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数学课程标准》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标准阐述
1.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2 教材内容编排(以华师大版为例)
九年级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
2.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材中以“阅读材料”和“实践与探索”形式出现.
3 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看法
1.新课标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在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保证《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材的内容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2.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看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没有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列为必学内容,但考虑到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如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教材在实践与探索中安排了有关内容. 同时,本章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弱化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概念及应用,仅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 这样既突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这一重点,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4 教学建议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的地位较为特殊,从《数学课程标准》上看,本章内容与过去的大纲相比,不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删减,在教学要求上也有所调整. 从内容上看,教材目前只是突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限制在《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只要求学生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JP2]本章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学生若掌握不好,会给后继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同时,本章内容又为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提供了素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材中以“阅读材料”和“实践与探索”的形式出现,我们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活动,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选择对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作用的题目,不要为了训练难题而做题. [JP]
5 新课程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讨论
有关教材衔接的问题,也不是这次课程改革才有的新鲜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改版的过程中就有过初中和高中教材衔接不上的问题,我记得当时初中教材删除了“指数与对数”,可高一(上)教材开始就要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老师讲了半天可学生就是不懂,仔细了解才知道,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指数和对数”,难怪他们不懂,所以只好先停下来,给他们补上初中教材“删除”的“指数和对数”,然后再教学新的内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这次的新课程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就去除了,教材中自然也就没有涉及,可学生们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本来有些用“十字相乘法”很快就可以解决的方程,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所以就只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求解,这样无疑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高中老师在解决有关涉及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看到学生们用如此“笨”的方法求解,就难免感叹了. 当然,他们并不了解学生们在初中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 所以,我倒认为“十字相乘法”不应该完全删除掉,不妨在初中还需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二次系数为1)“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还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差(和)公式”等这样的内容,“根与系数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具体要求,只在新课程教材的阅读内容或探索材料中有涉及;而“立方差(和)公式”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都不涉及到. 这些内容在高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或者解决有关解析几何问题时都要用到,而初中教材没有让学生掌握,高中教材也没有安排这些内容的学习,显然是一个教材衔接中的不小的问题. 估计类似的问题还不少,值得制定新课程标准的专家和有关教材编写机构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建磐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2 教材内容编排(以华师大版为例)
九年级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
2.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材中以“阅读材料”和“实践与探索”形式出现.
3 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看法
1.新课标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在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保证《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材的内容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2.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看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没有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列为必学内容,但考虑到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如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教材在实践与探索中安排了有关内容. 同时,本章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弱化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概念及应用,仅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 这样既突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这一重点,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4 教学建议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的地位较为特殊,从《数学课程标准》上看,本章内容与过去的大纲相比,不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删减,在教学要求上也有所调整. 从内容上看,教材目前只是突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限制在《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只要求学生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JP2]本章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学生若掌握不好,会给后继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同时,本章内容又为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提供了素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材中以“阅读材料”和“实践与探索”的形式出现,我们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活动,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选择对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作用的题目,不要为了训练难题而做题. [JP]
5 新课程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讨论
有关教材衔接的问题,也不是这次课程改革才有的新鲜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改版的过程中就有过初中和高中教材衔接不上的问题,我记得当时初中教材删除了“指数与对数”,可高一(上)教材开始就要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老师讲了半天可学生就是不懂,仔细了解才知道,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指数和对数”,难怪他们不懂,所以只好先停下来,给他们补上初中教材“删除”的“指数和对数”,然后再教学新的内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这次的新课程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就去除了,教材中自然也就没有涉及,可学生们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本来有些用“十字相乘法”很快就可以解决的方程,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所以就只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求解,这样无疑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高中老师在解决有关涉及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看到学生们用如此“笨”的方法求解,就难免感叹了. 当然,他们并不了解学生们在初中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 所以,我倒认为“十字相乘法”不应该完全删除掉,不妨在初中还需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二次系数为1)“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还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差(和)公式”等这样的内容,“根与系数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具体要求,只在新课程教材的阅读内容或探索材料中有涉及;而“立方差(和)公式”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都不涉及到. 这些内容在高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或者解决有关解析几何问题时都要用到,而初中教材没有让学生掌握,高中教材也没有安排这些内容的学习,显然是一个教材衔接中的不小的问题. 估计类似的问题还不少,值得制定新课程标准的专家和有关教材编写机构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建磐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