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由主体变为了主导,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符合我们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既然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更应该关注如何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当好导演的角色。
1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的定位问题
语文教师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者,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可以说他们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具话语权的一群人。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中国乃至外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最后我们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既然这样,那么失误甚至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对中学语文教师太过于苛求。回过头来看看批评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否定、指责、辱骂屡见不鲜,甚至有过激者辱骂中学语文教师全是一群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事情真的是否这样,但一味的指责和辱骂是否能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对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一无是处吗?
2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定位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社会评判我们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得以提高这一标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些忽略或者说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过多的考虑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首先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甚至今天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事先给他们规定了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的独立性,忽略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的感知。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上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话语权,而是一直完全的被动的学习。第三,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可以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走想多样化,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过如何激活这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潜能。我们敢肯定的说,不把学生放在眼里的改革最终都只有失败。
3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问题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喊的最多的便是创新,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圆桌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等。我们无法否认创新给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盲目的追求创新,整天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别出心裁是否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是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创新。离开了这个前提绝不是创新,而是在折磨学生。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自我的升华。创新即意味着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创新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大多是在统一要求、统一模式下的创新(现在不是还有许多学校要求教师集中备课、统一教案吗),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独立的个性。这样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在演绎创新,在制造创新。我们能奢望这样的创新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奇迹吗?
4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课堂教学问题
首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应该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容易点,做到重难点不放过,容易点不赘述,并且以此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讲多少的依据。最后我们的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分析我们的学生。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悬殊,分析学生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根据其能力和个性来确定我们讲的详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
1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的定位问题
语文教师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者,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可以说他们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具话语权的一群人。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中国乃至外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最后我们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既然这样,那么失误甚至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对中学语文教师太过于苛求。回过头来看看批评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否定、指责、辱骂屡见不鲜,甚至有过激者辱骂中学语文教师全是一群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事情真的是否这样,但一味的指责和辱骂是否能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对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一无是处吗?
2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定位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社会评判我们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得以提高这一标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些忽略或者说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过多的考虑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首先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甚至今天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事先给他们规定了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的独立性,忽略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的感知。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上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话语权,而是一直完全的被动的学习。第三,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可以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走想多样化,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过如何激活这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潜能。我们敢肯定的说,不把学生放在眼里的改革最终都只有失败。
3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问题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喊的最多的便是创新,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圆桌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等。我们无法否认创新给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盲目的追求创新,整天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别出心裁是否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是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创新。离开了这个前提绝不是创新,而是在折磨学生。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自我的升华。创新即意味着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创新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大多是在统一要求、统一模式下的创新(现在不是还有许多学校要求教师集中备课、统一教案吗),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独立的个性。这样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在演绎创新,在制造创新。我们能奢望这样的创新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奇迹吗?
4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课堂教学问题
首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应该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容易点,做到重难点不放过,容易点不赘述,并且以此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讲多少的依据。最后我们的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分析我们的学生。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悬殊,分析学生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根据其能力和个性来确定我们讲的详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