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知识为知、能、行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尝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像爱因斯坦老人所说的那样:“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地做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谐!
关键词 精心设计;趣味;激发;兴趣;情境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在我校一、二年级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数学作业的调查。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作业本身的“魅力”还不够,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应付地”做作业,认真检查的习惯还没有形成。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量的加大,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逆反、恐惧心理也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为,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把作业的功能偏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们的数学作业题型呆板、形式单调、题量过多、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做作业的快乐,体验不到做作业所带来的“成功”,久而久之,作业在学生面前也就失去了“吸引力”。那么,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数学作业再显其应有的“魅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做作业,并快乐地做作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归纳起来有三点:
1 以生为本,精心设计作业
1,1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在“乐”中做: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首先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富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作业本身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如:设计练习时可适当穿插一些富有生活味、儿童化的图使,学生在看到作业的第一眼不是觉得作业很烦,而是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跃跃欲试,迫切想动手做。教师也可变换题型,如把简单的计算题,变换成“巧夺红旗”、“登山峰”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在“乐”中做。
1,2增添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行”中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数学作业,也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机械地重复练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在《分类》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过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写字台的抽屉、书架上的书、柜子中的玩具等。
1,3设计开放性作业,引发学生在“思”中做: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使学生在“思”中解题,在“创”中做题。如:教师为了使一年级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习题:华华有两块方方的积木,每一块上都有六个面,在这六个面上分别写了1,2,3,4,5,6这六个数,华华用两块积木在桌上掷了一次,这两个面上的数分别是多少?又如,在连加计算的练习中,教师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亮亮每次投3支镖,根据镖的落点不同,可以得到10分、8分、5分。亮亮投了3支镖所中的分数和可能是多少?
1,4设计弹性作业,鼓励学生在“自选”中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而且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一旦有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是作业做错,随之而来的便是批评或订正,于是,班级里的部分后进生便进入了“作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心情也就越糟糕”的怪圈,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在思维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以人为本,放出一些自主权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分层、弹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喜欢自主选着完成作业。如:每天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在设计一些基本题的基础上,布置一些提高题,拓展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也可以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待遇”——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着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也有机会体验做作业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知识为知、能、行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尝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2 为生服务,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理,当前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全过程。教师应通过一些方法措施来“关注”、“服务”学生做作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精心包装,创设良好作业情境。要使学生快乐地做作业,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好作业,也应给作业进行一定的包装,使作业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单调、枯燥的题海练习,而是以儿童化、生活化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中可以适当穿插“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别着急,慢慢想!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等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提示语。又如: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小小邮递员”、“小兔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型作业引进作业本。此外,在表述题意时,教师也可创设情景适当换一种说法。如把“计算”改为“小小神算手”,把“选择题”改为“快乐ABC”把“应用题”改为“生活五彩园”。
2,2创设平台,加强学生间作业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作业往往只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且作业的成果只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边地交流互动,学生做完作业给老师改,老师改完作业给学生订正或继续做。那么,在倡导入人学会合作的社会中,当前,教师也应适当布置一些合作型的作业,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统计。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有关“数的组成”的游戏。此外,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作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经常举行一些小型的作业展、作业交流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并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3 请生参与,改进作业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中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作业的批改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具体措施有:
(1)取消“不及格”这一绝对的词语;
(2)学生作业的评价采用作业质量和作业态度综合量化。作业质量主要由教师评(以等级制为主),作业态度则是让学生自己来评(采用星级制)。如优☆☆、——表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较好,☆☆表示学生作业完成态度(主要反映其是否认真做、并及时检查的情况)。
(3)适当增加一些儿童化的评语。评语可以采用符号或文字。如当教师可以画一画⑤②,通过脸的表情来表示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满意与否。有时教师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如“作业进步很快,老师期待你更上一层楼等!”等话语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4)请生参与,做做小老师。在作业的批改中我们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生生互改互评,组组互改互评,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意识。如,低段学生口算练习,在明确要求,加强监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改的方式,并要求学生批改时做到公正、正确。
(5)实行订正三步曲,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当学生订正时要求学生:1)看(错在哪里?);2)想(为什么错?);3)订正(独立订正)。只要学生及时订正,并能订正正确,都适当地在原有分数基础上加分,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像爱因斯坦老人所说的那样:“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地做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谐!
关键词 精心设计;趣味;激发;兴趣;情境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在我校一、二年级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数学作业的调查。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作业本身的“魅力”还不够,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应付地”做作业,认真检查的习惯还没有形成。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量的加大,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逆反、恐惧心理也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为,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把作业的功能偏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们的数学作业题型呆板、形式单调、题量过多、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做作业的快乐,体验不到做作业所带来的“成功”,久而久之,作业在学生面前也就失去了“吸引力”。那么,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数学作业再显其应有的“魅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做作业,并快乐地做作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归纳起来有三点:
1 以生为本,精心设计作业
1,1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在“乐”中做: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首先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富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作业本身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如:设计练习时可适当穿插一些富有生活味、儿童化的图使,学生在看到作业的第一眼不是觉得作业很烦,而是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跃跃欲试,迫切想动手做。教师也可变换题型,如把简单的计算题,变换成“巧夺红旗”、“登山峰”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在“乐”中做。
1,2增添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行”中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数学作业,也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机械地重复练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在《分类》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过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写字台的抽屉、书架上的书、柜子中的玩具等。
1,3设计开放性作业,引发学生在“思”中做: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使学生在“思”中解题,在“创”中做题。如:教师为了使一年级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习题:华华有两块方方的积木,每一块上都有六个面,在这六个面上分别写了1,2,3,4,5,6这六个数,华华用两块积木在桌上掷了一次,这两个面上的数分别是多少?又如,在连加计算的练习中,教师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亮亮每次投3支镖,根据镖的落点不同,可以得到10分、8分、5分。亮亮投了3支镖所中的分数和可能是多少?
1,4设计弹性作业,鼓励学生在“自选”中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而且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一旦有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是作业做错,随之而来的便是批评或订正,于是,班级里的部分后进生便进入了“作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心情也就越糟糕”的怪圈,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在思维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以人为本,放出一些自主权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分层、弹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喜欢自主选着完成作业。如:每天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在设计一些基本题的基础上,布置一些提高题,拓展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也可以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待遇”——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着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也有机会体验做作业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知识为知、能、行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尝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2 为生服务,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理,当前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全过程。教师应通过一些方法措施来“关注”、“服务”学生做作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精心包装,创设良好作业情境。要使学生快乐地做作业,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好作业,也应给作业进行一定的包装,使作业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单调、枯燥的题海练习,而是以儿童化、生活化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中可以适当穿插“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别着急,慢慢想!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等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提示语。又如: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小小邮递员”、“小兔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型作业引进作业本。此外,在表述题意时,教师也可创设情景适当换一种说法。如把“计算”改为“小小神算手”,把“选择题”改为“快乐ABC”把“应用题”改为“生活五彩园”。
2,2创设平台,加强学生间作业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作业往往只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且作业的成果只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边地交流互动,学生做完作业给老师改,老师改完作业给学生订正或继续做。那么,在倡导入人学会合作的社会中,当前,教师也应适当布置一些合作型的作业,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统计。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有关“数的组成”的游戏。此外,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作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经常举行一些小型的作业展、作业交流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并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3 请生参与,改进作业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中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作业的批改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具体措施有:
(1)取消“不及格”这一绝对的词语;
(2)学生作业的评价采用作业质量和作业态度综合量化。作业质量主要由教师评(以等级制为主),作业态度则是让学生自己来评(采用星级制)。如优☆☆、——表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较好,☆☆表示学生作业完成态度(主要反映其是否认真做、并及时检查的情况)。
(3)适当增加一些儿童化的评语。评语可以采用符号或文字。如当教师可以画一画⑤②,通过脸的表情来表示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满意与否。有时教师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如“作业进步很快,老师期待你更上一层楼等!”等话语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4)请生参与,做做小老师。在作业的批改中我们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生生互改互评,组组互改互评,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意识。如,低段学生口算练习,在明确要求,加强监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改的方式,并要求学生批改时做到公正、正确。
(5)实行订正三步曲,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当学生订正时要求学生:1)看(错在哪里?);2)想(为什么错?);3)订正(独立订正)。只要学生及时订正,并能订正正确,都适当地在原有分数基础上加分,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像爱因斯坦老人所说的那样:“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地做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