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儿童诗语言活泼、纯净、童真、美好,读来朗朗上口。如《雨后》中的诗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不必与学生讲解押韵等技巧,可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脚的规律和整齐,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以及“ao”韵给全诗奠定的活泼欢快的情感基调。
2.童趣美。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音韵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写孩子情态的词句,感受诗句语言所表现的童趣美。如,可让学生说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的样子,结合插图感受小妹妹外形上的纯真可爱;还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的动作,并让学生紧扣诗句语言,评价同学演得像不像,一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情境,感受到小妹妹小心翼翼地玩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关注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到位。
3.画面美。《雨后》首先呈现出的是一片雨后广场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树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灿灿金光,而广场上积水形成的一片“海洋”里,孩子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踩水啊,呼喊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然后,作者把视线投向了在其中玩水的小兄妹俩,如镜头的特写,由远及近地把学生的目光也牵引到了两个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身上。虽是短短几节小诗,却错落有致地表现出了诗歌充满童趣的画面美。
二、创造生活
儿童诗描摹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体悟甚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诗歌以崭新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雨后》第一小节“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句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的广场。学生联系诗歌内容,纷纷畅谈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们的对话,诗歌形象逐渐丰满,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接近,一个充满着孩子欢声笑语的雨后广场由远及近,来到学生的面前。儿童诗的语言含蓄凝练,给人许多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更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景,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让诗歌所展现的空间无限放大,让学生的心灵在其间得以释放和生长。
如果说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理解丰富了的雨后景致,那么下面的片段就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创生活动的画面。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小哥哥摔了一跤”时,教师提问:小哥哥为什么会滑了一跤?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始了小哥哥滑跤原因的推断。这样的交流对话与互相补充目的在于让诗歌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更为具体和开阔,让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诗歌所表现的形象,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和阅读的愉悦,以及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发现自我
在引导学生与诗歌对话的过程中,无须面面俱到地去咀嚼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样反倒容易削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只需要教师抓住一首诗中最值得品读和揣摩的地方,最能引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地方,也就是最充满着浓浓诗情的地方,打开学生心灵,连接儿童本性,实现自我发现,引发情感共鸣。
《雨后》中就有两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的地方。一处在诗歌第三小节,小哥哥使劲踩水后摔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要引导学生读出问题:为什么小哥哥摔跤后,嘴里说着“糟糕”,而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这看似矛盾的表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唤起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辨中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小哥哥踩水时的无所顾忌和竭尽全力,从而理解到小哥哥尽管滑了一跤,觉得有点“糟糕”——可能是担心妈妈责怪,也可能顾忌小伙伴们笑话——但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为溅起的水花高过同伴而骄傲,更为自己体验到了别人没有经历的摔跤的快乐而自豪。这样的童心之乐,跃然纸上,充溢心间,能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
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最后一小节,小妹妹既然小心翼翼地跑,为什么心中还希望自己像哥哥一样摔一跤呢?儿童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审视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生发情致,产生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感受小妹妹担心摔跤又渴望摔跤,羡慕哥哥想玩得更尽兴一点又小心谨慎提着裙儿走路的情态和心理;同时,通过小妹妹这一个十分符合儿童本性的形象,连接起学生生活和个性,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唤起全部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快乐。观照全诗,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广场的欢乐沸腾,美好的童年时光,倒映在学生心里,成为孩子们诗心生长的土壤。
诗歌教学应重在熏陶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儿童诗,是语文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当然,强调儿童诗的人文性,并不是说儿童诗的教学可以忽视或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语文能力始终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正是基于对儿童诗语言的品味和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揣摩,我们才能以最贴近儿童心灵的方式引领学生与诗歌对话,与大千世界对话,让学生的生活得以丰富,精神得以滋养,从而让学生的诗心尽情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儿童诗语言活泼、纯净、童真、美好,读来朗朗上口。如《雨后》中的诗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不必与学生讲解押韵等技巧,可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脚的规律和整齐,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以及“ao”韵给全诗奠定的活泼欢快的情感基调。
2.童趣美。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音韵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写孩子情态的词句,感受诗句语言所表现的童趣美。如,可让学生说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的样子,结合插图感受小妹妹外形上的纯真可爱;还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的动作,并让学生紧扣诗句语言,评价同学演得像不像,一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情境,感受到小妹妹小心翼翼地玩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关注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到位。
3.画面美。《雨后》首先呈现出的是一片雨后广场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树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灿灿金光,而广场上积水形成的一片“海洋”里,孩子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踩水啊,呼喊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然后,作者把视线投向了在其中玩水的小兄妹俩,如镜头的特写,由远及近地把学生的目光也牵引到了两个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身上。虽是短短几节小诗,却错落有致地表现出了诗歌充满童趣的画面美。
二、创造生活
儿童诗描摹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体悟甚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诗歌以崭新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雨后》第一小节“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句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的广场。学生联系诗歌内容,纷纷畅谈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们的对话,诗歌形象逐渐丰满,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接近,一个充满着孩子欢声笑语的雨后广场由远及近,来到学生的面前。儿童诗的语言含蓄凝练,给人许多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更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景,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让诗歌所展现的空间无限放大,让学生的心灵在其间得以释放和生长。
如果说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理解丰富了的雨后景致,那么下面的片段就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创生活动的画面。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小哥哥摔了一跤”时,教师提问:小哥哥为什么会滑了一跤?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始了小哥哥滑跤原因的推断。这样的交流对话与互相补充目的在于让诗歌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更为具体和开阔,让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诗歌所表现的形象,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和阅读的愉悦,以及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发现自我
在引导学生与诗歌对话的过程中,无须面面俱到地去咀嚼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样反倒容易削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只需要教师抓住一首诗中最值得品读和揣摩的地方,最能引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地方,也就是最充满着浓浓诗情的地方,打开学生心灵,连接儿童本性,实现自我发现,引发情感共鸣。
《雨后》中就有两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的地方。一处在诗歌第三小节,小哥哥使劲踩水后摔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要引导学生读出问题:为什么小哥哥摔跤后,嘴里说着“糟糕”,而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这看似矛盾的表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唤起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辨中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小哥哥踩水时的无所顾忌和竭尽全力,从而理解到小哥哥尽管滑了一跤,觉得有点“糟糕”——可能是担心妈妈责怪,也可能顾忌小伙伴们笑话——但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为溅起的水花高过同伴而骄傲,更为自己体验到了别人没有经历的摔跤的快乐而自豪。这样的童心之乐,跃然纸上,充溢心间,能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
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最后一小节,小妹妹既然小心翼翼地跑,为什么心中还希望自己像哥哥一样摔一跤呢?儿童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审视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生发情致,产生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感受小妹妹担心摔跤又渴望摔跤,羡慕哥哥想玩得更尽兴一点又小心谨慎提着裙儿走路的情态和心理;同时,通过小妹妹这一个十分符合儿童本性的形象,连接起学生生活和个性,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唤起全部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快乐。观照全诗,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广场的欢乐沸腾,美好的童年时光,倒映在学生心里,成为孩子们诗心生长的土壤。
诗歌教学应重在熏陶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儿童诗,是语文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当然,强调儿童诗的人文性,并不是说儿童诗的教学可以忽视或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语文能力始终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正是基于对儿童诗语言的品味和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揣摩,我们才能以最贴近儿童心灵的方式引领学生与诗歌对话,与大千世界对话,让学生的生活得以丰富,精神得以滋养,从而让学生的诗心尽情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