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新时期每位教师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 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并结合时政资源,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如在讲授初三政治《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我结合2014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大型公益活动热点材料,向学生进行层层设问:①举办《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有何重要意义?②这些杰出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你今后成长、成才有何启示?④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学习,化感动为行动?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2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习跃。
3 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体验创新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都想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中学生尤为突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
3.1 创新教学语言。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语言有:“请同学们读一次”,“大家划起来”,“这是需要背诵的”,“这是必考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等等。就从语言上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简直就是一种抹杀。实际上,我们可以创新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多用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们的看法”,“大家的想法不错”,“不错,我也第一次听到这种方法”,“你简直太聪明了”等等,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发展空间的语言,从教学语言上进行鼓励创新。
3.2 加强课堂讨论。“讨论”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3 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教学活动中,我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①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②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教材、中考有关的时政资料。③鼓励学生自出中考模拟试题。④鼓励学生自己修正“参考答案”。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并结合时政资源,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如在讲授初三政治《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我结合2014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大型公益活动热点材料,向学生进行层层设问:①举办《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有何重要意义?②这些杰出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你今后成长、成才有何启示?④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学习,化感动为行动?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2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习跃。
3 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体验创新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都想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中学生尤为突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
3.1 创新教学语言。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语言有:“请同学们读一次”,“大家划起来”,“这是需要背诵的”,“这是必考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等等。就从语言上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简直就是一种抹杀。实际上,我们可以创新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多用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们的看法”,“大家的想法不错”,“不错,我也第一次听到这种方法”,“你简直太聪明了”等等,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发展空间的语言,从教学语言上进行鼓励创新。
3.2 加强课堂讨论。“讨论”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3 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教学活动中,我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①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②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教材、中考有关的时政资料。③鼓励学生自出中考模拟试题。④鼓励学生自己修正“参考答案”。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