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中语文科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有高一的语文学习为基础。要抓好高一的语文教学,就必须把它放到一个系统中来研究,合理而有重点的对高考的专题进行训练,强化能力与解题方法。
【关键词】高一语文;高考;系统;专题训练
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考的成功,有赖于高中三年的厚积。高考语文依托的乃高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果高一高二抓不好,到高三拼命的补、复,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辛苦,效果却不见好。为了减轻高三师生语文科教与学的压力,取得预期效果,高一高二的语文科教学就应该发挥为高考作垫基石的作用。那么,高一语文教学如何融入高考元素呢?相信老师们有一定的思考,在这我也谈谈我自己的粗浅看法。
1 明确高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有的学生在高一时语文考试成绩较理想,但高三的各种考试及高考都不能如愿,为何?是基础?是能力?是心理?还是命运?或许都有点可能,但我认为,最大的因素在于一个系统的制约。
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两种极端:一是“随意型”,只传授高一课本的知识,只是“就知论知”,认为系统的学习是高三复习时必修,未能结合语文新课标与语文考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整合,未作知识的梳理,能力的训练;一是“偏执型”,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把语文高考的考点全部牵连,面面俱到,结果什么也没能完成。
造成“随意型”极端的原因,或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一个系统的观念,不领会“三年抓,抓三年”的高考真理;或是新教师没有经过高中教学的小循环,对语文考纲认识模糊;或是学校所订的教学目标质量奖方案的影响,认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领到奖金就万事大吉,高考与已无关。
造成“偏执型”极端的原因,或是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认识,有系统的观念,但操之过急,认为高一学习了一年,就可以把语文所有的知识领悟,能力形成,可以参加高考了,谁知杂七杂八,繁而无序,每个考点都是蜻蜓点水,收不到实效。
正确的观点是“兼顾型”,即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融入高考的元素,明确高考系统中的任务,有计划地分解到高一的教学去。
2 合理分布专题,切实抓好训练
高中语文新课标里的要求以及高考考纲里的要求是较庞大的,不可能在高一的一年学习就能完成全部考点的训练,所以要有一个侧重点。高中语文,考纲要求的考点有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模块,而每个模块又细化为几个大类,如语言文字运用又分为字音、字形、标点、词语、句子、语言综合运用等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几个小类,如词语分为实词(近义词)、虚词(关联词)、成语(熟语)等小类。如此多的内容,不可能一年里把它全都训练成功。唯有按部就班,有计划把高考系统中的任务分解到高一的教学去。
如写作训练。其实,高中语文教材就把写作进行了分解。高一第一学期,主要训练的是记叙文,第二学期主要训练的是议论文。
记叙文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侧重点:
议论文分为八个模块,列表如下:
在计划的指导下,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抓好了学生作文的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高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班学生的作文成绩普遍在40分以上。
又如拼音、文字、词语、名句名篇的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都应该在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加强训练,到高三时就不用再花时间去复习了。
3 注重能力培养
高考体现的是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形成的,所以语文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高一语文科应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3.1 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体表现为:能够主动安排、设计、管理自己的学习,不等待老师和家长的指令与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就能养成的,那是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四个方面与学生作探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课前预习,我不是局限于对文字、词语的理解,我更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如教学《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古代散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一首小诗来概括全文内容,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与同学合作,可以根据主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等等。学生能自主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3.2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能提高他们的文科主流分析能力,特别是语文科的学习。 因为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我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3.3 综合性智能。
综合性智能是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几方面的智能。这些能力强则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高考获取高分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智能,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智力竞赛、实习实验等。就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复述课文,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朗诵散文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评点课文,可以培养他们理解分析能力;把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和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用,但没有刻意去做,往往只是走过场,一点效果也没有。
4 强化思路
每一科、每一类型的题目,都有它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如语文科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传记类的文段,我教育学生采取的办法是:
4.1 粗读原文,弄清“3W”——什么人、什么事、表现这个人的什么思想品德。要求速度快,弄清大概意思,不必字字理解。
4.2 再读试题中对原文内容分析的那道题目,对文段深入了解。要求把题目的内容与文段相关句子作对照,找出异同点。
4.3 解答题目,要求与课内的知识、曾经学过的文章相联系,选出最佳答案。
高一级的语文教学,除了加强基础的积累外,解题思路的强化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有了解题的钥匙,解题时就能有条不紊,快速作答。
参考文献
[1] 郭德梅.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革新,2011(10).
[2] 时鹏寿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间自由行走——以《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 ,2013(9).
【关键词】高一语文;高考;系统;专题训练
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考的成功,有赖于高中三年的厚积。高考语文依托的乃高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果高一高二抓不好,到高三拼命的补、复,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辛苦,效果却不见好。为了减轻高三师生语文科教与学的压力,取得预期效果,高一高二的语文科教学就应该发挥为高考作垫基石的作用。那么,高一语文教学如何融入高考元素呢?相信老师们有一定的思考,在这我也谈谈我自己的粗浅看法。
1 明确高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有的学生在高一时语文考试成绩较理想,但高三的各种考试及高考都不能如愿,为何?是基础?是能力?是心理?还是命运?或许都有点可能,但我认为,最大的因素在于一个系统的制约。
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两种极端:一是“随意型”,只传授高一课本的知识,只是“就知论知”,认为系统的学习是高三复习时必修,未能结合语文新课标与语文考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整合,未作知识的梳理,能力的训练;一是“偏执型”,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把语文高考的考点全部牵连,面面俱到,结果什么也没能完成。
造成“随意型”极端的原因,或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一个系统的观念,不领会“三年抓,抓三年”的高考真理;或是新教师没有经过高中教学的小循环,对语文考纲认识模糊;或是学校所订的教学目标质量奖方案的影响,认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领到奖金就万事大吉,高考与已无关。
造成“偏执型”极端的原因,或是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认识,有系统的观念,但操之过急,认为高一学习了一年,就可以把语文所有的知识领悟,能力形成,可以参加高考了,谁知杂七杂八,繁而无序,每个考点都是蜻蜓点水,收不到实效。
正确的观点是“兼顾型”,即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融入高考的元素,明确高考系统中的任务,有计划地分解到高一的教学去。
2 合理分布专题,切实抓好训练
高中语文新课标里的要求以及高考考纲里的要求是较庞大的,不可能在高一的一年学习就能完成全部考点的训练,所以要有一个侧重点。高中语文,考纲要求的考点有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模块,而每个模块又细化为几个大类,如语言文字运用又分为字音、字形、标点、词语、句子、语言综合运用等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几个小类,如词语分为实词(近义词)、虚词(关联词)、成语(熟语)等小类。如此多的内容,不可能一年里把它全都训练成功。唯有按部就班,有计划把高考系统中的任务分解到高一的教学去。
如写作训练。其实,高中语文教材就把写作进行了分解。高一第一学期,主要训练的是记叙文,第二学期主要训练的是议论文。
记叙文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侧重点:
议论文分为八个模块,列表如下:
在计划的指导下,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抓好了学生作文的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高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班学生的作文成绩普遍在40分以上。
又如拼音、文字、词语、名句名篇的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都应该在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加强训练,到高三时就不用再花时间去复习了。
3 注重能力培养
高考体现的是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形成的,所以语文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高一语文科应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3.1 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体表现为:能够主动安排、设计、管理自己的学习,不等待老师和家长的指令与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就能养成的,那是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四个方面与学生作探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课前预习,我不是局限于对文字、词语的理解,我更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如教学《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古代散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一首小诗来概括全文内容,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与同学合作,可以根据主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等等。学生能自主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3.2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能提高他们的文科主流分析能力,特别是语文科的学习。 因为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我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3.3 综合性智能。
综合性智能是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几方面的智能。这些能力强则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高考获取高分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智能,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智力竞赛、实习实验等。就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复述课文,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朗诵散文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评点课文,可以培养他们理解分析能力;把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和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用,但没有刻意去做,往往只是走过场,一点效果也没有。
4 强化思路
每一科、每一类型的题目,都有它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如语文科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传记类的文段,我教育学生采取的办法是:
4.1 粗读原文,弄清“3W”——什么人、什么事、表现这个人的什么思想品德。要求速度快,弄清大概意思,不必字字理解。
4.2 再读试题中对原文内容分析的那道题目,对文段深入了解。要求把题目的内容与文段相关句子作对照,找出异同点。
4.3 解答题目,要求与课内的知识、曾经学过的文章相联系,选出最佳答案。
高一级的语文教学,除了加强基础的积累外,解题思路的强化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有了解题的钥匙,解题时就能有条不紊,快速作答。
参考文献
[1] 郭德梅.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革新,2011(10).
[2] 时鹏寿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间自由行走——以《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