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5日至14日,“白云之路——吴虚弢绘画作品展”亮相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给自己的画展取名为白云之路,吴虚弢表示,是为了纪念。
曾经有一个德国人,名叫Ernst LotharHoffmann。他在18岁时皈依了佛教,并于1931年时辗转来到了印度加入了藏传佛教,人称他为“高文达喇嘛”(Lama AnagarikaGovinda)。同时作为画家和诗人,他曾写过一本自传《白云之路》,讲述的是他追寻真理的过程,给后世、特别是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这样的人、以及这样一种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以及自己一位已逝同学刘炼,吴虚弢的画展应运而生。
绘画本质上只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存在。它如镜子般反应画者本身“自由”的程度,同时又在推动人自身对“自由”的要求。
吴虚弢的绘画作品拒绝提供娱乐。主题无惊人之处,尽是过于常见而基本被忽略的景或物,构图及语言方式表面看来,少有渲染且鲜有变化,谈不上讨喜更毋庸说献媚,但又绝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模仿。正是作品中主题与语言方式恰到好处的克制,才为风暴般能量的出现提供一个可能的场域,也正是吴虚弢作品的迷人之处。
绘画画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绘者对对象的认识,因此,作品最真实反映绘者对世界的真实看法,吴虚弢的思考总是指向人或世界的终极问题,他对待人的方式更接近按照某种“契约”精神而非“仁义”标准。思考的深度以及生活里的棱角分明,加剧了他孤独感,这是他作品中沉郁力量的来源。然而,他对人的尊重、对理念世界的渴望又使得他的作品中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共同存在于画面的每一次雕刻般的用笔,每一处坚实的着色之中。我想,这恰恰是我所理解的绘画
它反应这个时代的忧虑,同时,帮助我们生存,给予我们关于“自由”的启示。
组稿/赵小来 责编/赵小来
给自己的画展取名为白云之路,吴虚弢表示,是为了纪念。
曾经有一个德国人,名叫Ernst LotharHoffmann。他在18岁时皈依了佛教,并于1931年时辗转来到了印度加入了藏传佛教,人称他为“高文达喇嘛”(Lama AnagarikaGovinda)。同时作为画家和诗人,他曾写过一本自传《白云之路》,讲述的是他追寻真理的过程,给后世、特别是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这样的人、以及这样一种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以及自己一位已逝同学刘炼,吴虚弢的画展应运而生。
绘画本质上只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存在。它如镜子般反应画者本身“自由”的程度,同时又在推动人自身对“自由”的要求。
吴虚弢的绘画作品拒绝提供娱乐。主题无惊人之处,尽是过于常见而基本被忽略的景或物,构图及语言方式表面看来,少有渲染且鲜有变化,谈不上讨喜更毋庸说献媚,但又绝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模仿。正是作品中主题与语言方式恰到好处的克制,才为风暴般能量的出现提供一个可能的场域,也正是吴虚弢作品的迷人之处。
绘画画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绘者对对象的认识,因此,作品最真实反映绘者对世界的真实看法,吴虚弢的思考总是指向人或世界的终极问题,他对待人的方式更接近按照某种“契约”精神而非“仁义”标准。思考的深度以及生活里的棱角分明,加剧了他孤独感,这是他作品中沉郁力量的来源。然而,他对人的尊重、对理念世界的渴望又使得他的作品中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共同存在于画面的每一次雕刻般的用笔,每一处坚实的着色之中。我想,这恰恰是我所理解的绘画
它反应这个时代的忧虑,同时,帮助我们生存,给予我们关于“自由”的启示。
组稿/赵小来 责编/赵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