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指建立起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财政部也颁布了一些相关配套改革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有关收支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事业单位调整后的科目不仅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适应,也更符合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但是因只做了部分适应性调整,还有一部分内容仍然延用旧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着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的使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从传统核算方法向计提折旧改变
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是构建固定资产时列支出,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中各记一笔,在报废之前这两个科目金额不变,并且不计提折旧。
一是不计提折旧,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购建固定资产实际成本直接列支出,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当期的结余虚减;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一方面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虚增了在其报废之前各会计期间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另一方面造成使用期间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又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二是计提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固定资产价值。有部分事业单位依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直接增加专用基金时,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使用的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同样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三是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事业单位全部的固定资产包括经营用固定资产在内均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因从事日常业务和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损耗无法在成本核算中体现,降低了成本支出,虚增了使用期内各个会计期间的结余,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且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利用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日常开支,甚至职工个人的奖励福利和铺张浪费,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应借鉴企业会计制度,计提折旧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首先,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计提折旧的前提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还应引入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应属于资本性支出,作为资产反映。通过计提折旧将各会计期间分摊的固定资产成本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列入收支表中,以使结余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其次,建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
第三,改变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增设“累计折旧”科目。购入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贷款(其他资产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反映原值,“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减项,同时在年末“事业结余”转“事业基金”时要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需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会计报表应视使用者的需要设置、调整并完善
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报表采用的是通用报表模式,信息粗略,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针对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及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应对财务信息报告进行一些改进。
(一)报表内容重复,指标复杂,应简化负债表,完善收支表。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的目标是集中、概括地反映某一实体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财务状况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样,一笔收入或支出,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通过收入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复杂化。因此,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应简化。首先,將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其次,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删除,以其净额通过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予以反映。同时,“结余”科目应由原来每期期末结转一次,改为每期期末进行,这样月末收入支出表中的结余数字,直接填列于资产负债表,与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时点数据相吻合。
支出明细表应分为“基本支出明细表”和“项目支出明细表”。对于“基本支出明细表”以会计科目设置报表项目。对于“项目支出明细表”则应考虑成本费用与绩效的关系,增加项目绩效表,分项目反映其收入、成本费用及结余成果,便于管理者更清楚了解其经济业务活动。
(二)现金流量信息反映不充分,增加现金流量表。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最想了解的是单位有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什么事情上,结余多少钱,能用在哪些开支上等等。而报表中最能反映这些内容的现金流量表,却一直没有应用于事业单位中。首先,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人们对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利用,掌握单位现金增减变动状况。其次,事业单位定期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那么就有必要编制反映这种计划执行情况的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表(即现金流量表)。最后,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也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现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
(三)报表情况说明过于简单,没有规范的报表附注,对于理解报表、掌握单位的全面财务状况造成障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一般只提供会计报表和简单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使会计报表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发挥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报表信息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作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像《企业会计制度》那样,对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和格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尽可能地提供详尽和具体的说明,比如或有负债的揭示和披露。
(作者单位:榆林市财政局)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从传统核算方法向计提折旧改变
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是构建固定资产时列支出,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中各记一笔,在报废之前这两个科目金额不变,并且不计提折旧。
一是不计提折旧,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购建固定资产实际成本直接列支出,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当期的结余虚减;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一方面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虚增了在其报废之前各会计期间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另一方面造成使用期间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又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二是计提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固定资产价值。有部分事业单位依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直接增加专用基金时,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使用的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同样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三是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事业单位全部的固定资产包括经营用固定资产在内均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因从事日常业务和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损耗无法在成本核算中体现,降低了成本支出,虚增了使用期内各个会计期间的结余,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且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利用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日常开支,甚至职工个人的奖励福利和铺张浪费,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应借鉴企业会计制度,计提折旧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首先,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计提折旧的前提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还应引入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应属于资本性支出,作为资产反映。通过计提折旧将各会计期间分摊的固定资产成本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列入收支表中,以使结余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其次,建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
第三,改变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增设“累计折旧”科目。购入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贷款(其他资产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反映原值,“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减项,同时在年末“事业结余”转“事业基金”时要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需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会计报表应视使用者的需要设置、调整并完善
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报表采用的是通用报表模式,信息粗略,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针对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及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应对财务信息报告进行一些改进。
(一)报表内容重复,指标复杂,应简化负债表,完善收支表。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的目标是集中、概括地反映某一实体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财务状况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样,一笔收入或支出,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通过收入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复杂化。因此,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应简化。首先,將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其次,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删除,以其净额通过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予以反映。同时,“结余”科目应由原来每期期末结转一次,改为每期期末进行,这样月末收入支出表中的结余数字,直接填列于资产负债表,与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时点数据相吻合。
支出明细表应分为“基本支出明细表”和“项目支出明细表”。对于“基本支出明细表”以会计科目设置报表项目。对于“项目支出明细表”则应考虑成本费用与绩效的关系,增加项目绩效表,分项目反映其收入、成本费用及结余成果,便于管理者更清楚了解其经济业务活动。
(二)现金流量信息反映不充分,增加现金流量表。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最想了解的是单位有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什么事情上,结余多少钱,能用在哪些开支上等等。而报表中最能反映这些内容的现金流量表,却一直没有应用于事业单位中。首先,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人们对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利用,掌握单位现金增减变动状况。其次,事业单位定期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那么就有必要编制反映这种计划执行情况的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表(即现金流量表)。最后,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也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现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
(三)报表情况说明过于简单,没有规范的报表附注,对于理解报表、掌握单位的全面财务状况造成障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一般只提供会计报表和简单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使会计报表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发挥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报表信息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作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像《企业会计制度》那样,对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和格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尽可能地提供详尽和具体的说明,比如或有负债的揭示和披露。
(作者单位:榆林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