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以及转型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之中累积的矛盾渐渐突出,而此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切实把握好该时期,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中国经济;问题;措施
引言:
中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由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重要的是,在建国之后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变革令中国释放了巨大的潜能。过去35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世界预期,也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正走在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距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接近,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成为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的国家,成为使自己的人民越来越幸福的国家。
1、当前经济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再强调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平均以9%的速度增长,但这是一个平均的数字,是过去三十年的平均水平,抛开这个平均研究中国经济,发现其在短时间也曾经出现过波动,这种波动呈现周期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波动呈现振幅缩小、趋于稳定的态势。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比较1998—2003年和之前经济增长率的峰值与谷值,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跳动到逐渐平稳的过程,这个过程说明经济越来越稳定,同时也能发现经济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在逐渐降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引擎持续轰鸣是有着持续不断的动力供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與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1.2半成品出口造成经济效益减少
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逐步扩大,并且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出口国。但是,相比于美国、日本等贸易大国的出口而言,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为原材料或者低等级的加工产品,而美国、日本等贸易大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工业制成品。也就是说,中国和美国、日本出口的产品有可能是同一种东西,但中国的低等级加工或者不加工产品出口,而美日为高等级加工或者称为完全加工。显而易见,就同一种产品而言,半成品和成品的价格明显不同,甚至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将一种产品的半成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到美国或者日本,然后他们将产品进行加工后再以高昂的价格出口到中国,从中赚取大量的资金,这就是半成品出口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
1.3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2、中国经济发展的之中的解决的对策
2.1转型升级促发展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旧模式已到临界点,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和“奇迹第二季”是新一届政府的紧迫任务。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要打造“中国升级版”必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一些政府官员唯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2加强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怎样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少的人力资源、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些是我们过去在做的事,也是将来要做的事。虽然“市场换技术”被证明到目前为止是不太成功的案例,但是透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未来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技术创新才有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要提高产品的加工层次,将半成品提升为完全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2.3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983年,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即要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的发展背景、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它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促使他进入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社会学家费孝通第一个说出了苏南形式的思想,是以南通、无锡、苏州、常州这些地区差不多一样的发展模式提出的此思想。这四个地区都处在长江下游地区,都是因为进行乡镇企业的建设而进入工业发展模式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实行家庭联产方式的时候,这些地区没有把社队企业废除,而是更加努力的建设发展社队企业。当时,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怎样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开辟种种生财之道,农民常称它为‘找活路’。各地农民处境不同,条件有别,所找到的活路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发展模式”。费孝通教授对苏南的调查总结了四条:无农不稳,即没有农业,经济站不稳;无工不富,即没有工业富不起来;无商不活,即没有商业经济活不起来;无才不兴,即没有教育和科学文化就不能继续前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施全国一盘棋战略,注重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不断加大对边山老少穷地区经济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把先富带动后富落到实处。
2.4继续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出路中国当前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旧模式的潜力已基本耗尽,唯寄希望于新一轮改革。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新一代领导人施政的一个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刘艳提出改革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架马车”,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术革新和劳动成本优势,而真正的持续发展则要靠先进的制度和不断优化的社会经济规则。以经济学家贾康为首的经济研究小组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实现“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的政策主张,为我国当前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當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
2.4.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4.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发展的永久动力,也是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积极打造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政府应注重对具体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术的战略性和策略性产业。同时,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积极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从而占领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结语
纵观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然而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过往的成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未来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1:65-68.
[2]刘勇.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15-19.
[3]陈舜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05:63-65.
【关键词】 中国经济;问题;措施
引言:
中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由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重要的是,在建国之后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变革令中国释放了巨大的潜能。过去35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世界预期,也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正走在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距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接近,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成为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的国家,成为使自己的人民越来越幸福的国家。
1、当前经济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再强调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平均以9%的速度增长,但这是一个平均的数字,是过去三十年的平均水平,抛开这个平均研究中国经济,发现其在短时间也曾经出现过波动,这种波动呈现周期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波动呈现振幅缩小、趋于稳定的态势。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比较1998—2003年和之前经济增长率的峰值与谷值,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跳动到逐渐平稳的过程,这个过程说明经济越来越稳定,同时也能发现经济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在逐渐降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引擎持续轰鸣是有着持续不断的动力供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與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1.2半成品出口造成经济效益减少
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逐步扩大,并且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出口国。但是,相比于美国、日本等贸易大国的出口而言,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为原材料或者低等级的加工产品,而美国、日本等贸易大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工业制成品。也就是说,中国和美国、日本出口的产品有可能是同一种东西,但中国的低等级加工或者不加工产品出口,而美日为高等级加工或者称为完全加工。显而易见,就同一种产品而言,半成品和成品的价格明显不同,甚至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将一种产品的半成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到美国或者日本,然后他们将产品进行加工后再以高昂的价格出口到中国,从中赚取大量的资金,这就是半成品出口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
1.3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2、中国经济发展的之中的解决的对策
2.1转型升级促发展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旧模式已到临界点,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和“奇迹第二季”是新一届政府的紧迫任务。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要打造“中国升级版”必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一些政府官员唯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2加强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怎样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少的人力资源、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些是我们过去在做的事,也是将来要做的事。虽然“市场换技术”被证明到目前为止是不太成功的案例,但是透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未来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技术创新才有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要提高产品的加工层次,将半成品提升为完全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2.3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983年,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即要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的发展背景、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它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促使他进入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社会学家费孝通第一个说出了苏南形式的思想,是以南通、无锡、苏州、常州这些地区差不多一样的发展模式提出的此思想。这四个地区都处在长江下游地区,都是因为进行乡镇企业的建设而进入工业发展模式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实行家庭联产方式的时候,这些地区没有把社队企业废除,而是更加努力的建设发展社队企业。当时,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怎样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开辟种种生财之道,农民常称它为‘找活路’。各地农民处境不同,条件有别,所找到的活路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发展模式”。费孝通教授对苏南的调查总结了四条:无农不稳,即没有农业,经济站不稳;无工不富,即没有工业富不起来;无商不活,即没有商业经济活不起来;无才不兴,即没有教育和科学文化就不能继续前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施全国一盘棋战略,注重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不断加大对边山老少穷地区经济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把先富带动后富落到实处。
2.4继续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出路中国当前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旧模式的潜力已基本耗尽,唯寄希望于新一轮改革。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新一代领导人施政的一个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刘艳提出改革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架马车”,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术革新和劳动成本优势,而真正的持续发展则要靠先进的制度和不断优化的社会经济规则。以经济学家贾康为首的经济研究小组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实现“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的政策主张,为我国当前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當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
2.4.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4.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发展的永久动力,也是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积极打造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政府应注重对具体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术的战略性和策略性产业。同时,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积极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从而占领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结语
纵观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然而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过往的成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未来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1:65-68.
[2]刘勇.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15-19.
[3]陈舜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0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