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初中教学条件相比城市初级中学,教学设备、信息资源等诸方面都比较落后,谈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话题,往往是不能如愿。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讯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的热潮,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照看,这又使得这些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主心骨或某种精神依靠。所以他们对学习缺少主动性,尤其对数学这门具有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更是感到枯燥无味,学起来毫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撩起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命题谈一些陋见,并求教于大方。
一、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撩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与小学比较起来抽象得多。学生刚接触时,就好像爬台阶,原来爬惯了平缓的台阶,陡然爬上一个教陡的台阶,感觉很费力。这是因为初中数学逻辑性强,有的甚至深奥难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方法”,把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化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听起课来容易写,接受方便些,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某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逆流而上用了5小时,已知轮船航行这段路程,在静水中所需的时间比顺水多用45分钟,问轮船返航时,顺流而下需多少时间? 思考:本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解答本题的困难在于没有给出甲、乙两地距离、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流的速度等三个量中的某两个。为此,可适当增加辅助条件来解答原题。这个思路就体现了“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方法”。
二、用“以新带旧的”,撩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以新带旧”的方法。初中生自控差,主动复习不够,甚至考完后的知识往往再不顾及——个假期过后,上学期的知识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讲授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对以前的知识很难回忆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经常讲到某个新的知识,如果它和某个以前的知识有关联,我往往会把旧知识跟他们提一下,加深他们对旧知识的印象,再讲授新知识。虽然这对教学进度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对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例如::初三复习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x^2-6x+8交于x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做,既讲授了新知识,有巩固了旧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一举两得。使他们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用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类比、归纳,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数学知识之间的迁移。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撩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培植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这次改革的重要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 而是强调由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元的学习方式转变, 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究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兴趣的培植。因此,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心理等因素, 把学生编成每 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 其搭配比例为1:2:1,即 1 为优, 2 为中,1为差, 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这样的搭配, 有利于让优秀生带动中等生, 又能帮助后进生, 让大家共同进步, 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也促进了互帮互学学习氛围的形成。此外,小组间水平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各小组间展开适当的公平竞争, 这样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探索、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探索思考的问题, 并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 并根据教学实际, 适当地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励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平方差公式”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 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应该有几项?
(2)合并同类项以后, 积可能会是三项式吗? 若可能, 请举例。
(3)那么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会是二项式吗?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然后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那位学生对全班学生讲述。上述问题一提出, 各个小组积极响应, 每个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 几节课下来,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较好地解决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的学习方式, 能让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待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 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摆脱了“灌输者”这一阴影的纠缠, 而代之以“引导者”、“参与者”、“交流者”的角色。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广泛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保证质量的必需条件。学习数学尤其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极其重要而难学的基础学科,门类繁多、数字枯燥、运算复杂、公式定理较难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感到乏力无味,没精打彩。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和谐地促进其个性发展,成为健康合格的人才,就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才会刻苦钻研,专心致志,孜孜以求;才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勇于创新;才会触类旁通,举一返三,得心应手;也才会为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更会为学生学好其它自然科学知识,全面掌握必需的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等,发展成为一名具有独创意识和个性特征的有用人才铺平前进的道路。
一、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撩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与小学比较起来抽象得多。学生刚接触时,就好像爬台阶,原来爬惯了平缓的台阶,陡然爬上一个教陡的台阶,感觉很费力。这是因为初中数学逻辑性强,有的甚至深奥难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方法”,把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化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听起课来容易写,接受方便些,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某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逆流而上用了5小时,已知轮船航行这段路程,在静水中所需的时间比顺水多用45分钟,问轮船返航时,顺流而下需多少时间? 思考:本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解答本题的困难在于没有给出甲、乙两地距离、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流的速度等三个量中的某两个。为此,可适当增加辅助条件来解答原题。这个思路就体现了“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方法”。
二、用“以新带旧的”,撩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以新带旧”的方法。初中生自控差,主动复习不够,甚至考完后的知识往往再不顾及——个假期过后,上学期的知识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讲授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对以前的知识很难回忆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经常讲到某个新的知识,如果它和某个以前的知识有关联,我往往会把旧知识跟他们提一下,加深他们对旧知识的印象,再讲授新知识。虽然这对教学进度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对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例如::初三复习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x^2-6x+8交于x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做,既讲授了新知识,有巩固了旧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一举两得。使他们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用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类比、归纳,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数学知识之间的迁移。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撩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培植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这次改革的重要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 而是强调由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元的学习方式转变, 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究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兴趣的培植。因此,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心理等因素, 把学生编成每 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 其搭配比例为1:2:1,即 1 为优, 2 为中,1为差, 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这样的搭配, 有利于让优秀生带动中等生, 又能帮助后进生, 让大家共同进步, 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也促进了互帮互学学习氛围的形成。此外,小组间水平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各小组间展开适当的公平竞争, 这样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探索、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探索思考的问题, 并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 并根据教学实际, 适当地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励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平方差公式”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 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应该有几项?
(2)合并同类项以后, 积可能会是三项式吗? 若可能, 请举例。
(3)那么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会是二项式吗?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然后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那位学生对全班学生讲述。上述问题一提出, 各个小组积极响应, 每个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 几节课下来,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较好地解决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的学习方式, 能让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待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 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摆脱了“灌输者”这一阴影的纠缠, 而代之以“引导者”、“参与者”、“交流者”的角色。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广泛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保证质量的必需条件。学习数学尤其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极其重要而难学的基础学科,门类繁多、数字枯燥、运算复杂、公式定理较难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感到乏力无味,没精打彩。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和谐地促进其个性发展,成为健康合格的人才,就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才会刻苦钻研,专心致志,孜孜以求;才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勇于创新;才会触类旁通,举一返三,得心应手;也才会为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更会为学生学好其它自然科学知识,全面掌握必需的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等,发展成为一名具有独创意识和个性特征的有用人才铺平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