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接踵而来的偶发事件总是与我们不期而遇。偶发事件可分为良性、恶性和外界干扰偶发事件三种。对于恶性偶发事件,注意冷静处理,千万不要激化矛盾;对于外界的干扰,教师要灵活处理;对于良性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引导。只要教师沉着冷静、善于引导,同样也可以变恶性为良性,变消极为积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偶发事件 冷静处理 灵活处理 善于引导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而课堂的动静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接踵而来的偶发事件总是与我们不期而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往往不容易处理,若处理不当,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轻则影响一堂课,重则会影响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所谓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临时突然发生的教师未预料到的事件。比如有学生不守纪律,学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讲课当中出现了错误或疏忽等。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去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却常常让我们伤透脑筋。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严重破坏课堂秩序,而且会累及课程进度,使整个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教学艺术。偶发事件可分为良性、恶性和外界干扰偶发事件三种。
良性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教师必须解决而又一时不知如何解决的矛盾或问题。例如,在教师的讲解中,因学生的深入思考,突然向教师提出而教师一时又回答不了的问题。这类事件虽然不会破坏课堂纪律,但处理不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恶性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出现较大影响的不良行为。如同学间相互打架、相骂,彼此向老师告状等。这类事件如果不处理好,常常会把教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打搅得一塌糊涂。
外界干扰偶发事件是指不是由学生引起的,而是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而引起的事件。如墙上的挂画突然掉下来,窗外有异响或时有人推门进来找人等。
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我的处理方式是:
一是对于恶性偶发事件,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冷静处理,千万不要激化矛盾。先将事件平息,分析和批评教育待课后进行。由于事件发生后,学生多半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导致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也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会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要冷静沉着,不急不躁,这才容易计上心头。教师不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赌气发火,大动干戈,批评训斥,甚至停下课来就事论事地处理,这种针锋相对或直接改变偶发事件结果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教学机智的发挥和教学艺术运用的。
案例: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突然两位学生大声地吵起来,还辱骂对方。当时我就要求他们两个解释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他们两个都说对方的不是,想推卸掉自己的过错,无论我怎么再询问,都拿不准谁对谁错。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这件事,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窘境,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后来,课堂上又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便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我对学生说:“你们两个打得真起劲,下课我们再来谈谈这件事,现在先歇会吧。”他们立刻停止了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课后,我对这件事重新进行了处理。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让学生留有时间,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又没有浪费教学时间,更主要的是保证了课堂的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是对于外界的干扰,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中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正当我在讲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基本概念,突然,教室外传来“嘭、嘭、嘭……”的水泥搅拌机的声音,而且这声音还一直响下去,使教学无法进行,学生也烦燥不安,张望窗外。这时,我大声讲道:“现在大家开始数数,看搅拌机的响声有几下,然后回答你数的是质数还是合数。” 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已游离了教学目标。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时因势利导,巧妙地把环境中的噪音变成了有利于教学的情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是对于良性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绪,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好机会。
案例:一次在教学有关简单的追及问题,在学生做练习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在是3时整,当经过多少分钟后(20分钟以内),时针和分针重合?
刚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我也没有想到该如何处理,就接着这个学生的问题说:“是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使它成为启发学生思考的好机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问题得到了解决。若这时实在解答不了,也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在下节课解答。
当然,恶性偶发事件也好,良性偶发事件也好,外界干扰偶发事件也好,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对待,将其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各类偶发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出现课堂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因素引起的课堂偶发事件后,不应该向班主任教师或学校领导打小报告,那样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导致师生对抗,不利于师生团结,也不利于以后的课堂教学。如果确实需要向领导汇报,应实事求是,用词应具体、准确,避免使用概括、笼统的词语,如“他扰乱课堂秩序”,“他谩骂教师”等等。
总之,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要当机立断,巧妙利用,善于引导,干脆利落。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即便是那些恶性的、消极的偶发事件,只要教师沉着冷静、善于引导,同样也可以变恶性为良性,变消极为积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偶发事件 冷静处理 灵活处理 善于引导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而课堂的动静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接踵而来的偶发事件总是与我们不期而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往往不容易处理,若处理不当,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轻则影响一堂课,重则会影响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所谓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临时突然发生的教师未预料到的事件。比如有学生不守纪律,学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讲课当中出现了错误或疏忽等。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去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却常常让我们伤透脑筋。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严重破坏课堂秩序,而且会累及课程进度,使整个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教学艺术。偶发事件可分为良性、恶性和外界干扰偶发事件三种。
良性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教师必须解决而又一时不知如何解决的矛盾或问题。例如,在教师的讲解中,因学生的深入思考,突然向教师提出而教师一时又回答不了的问题。这类事件虽然不会破坏课堂纪律,但处理不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恶性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出现较大影响的不良行为。如同学间相互打架、相骂,彼此向老师告状等。这类事件如果不处理好,常常会把教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打搅得一塌糊涂。
外界干扰偶发事件是指不是由学生引起的,而是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而引起的事件。如墙上的挂画突然掉下来,窗外有异响或时有人推门进来找人等。
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我的处理方式是:
一是对于恶性偶发事件,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冷静处理,千万不要激化矛盾。先将事件平息,分析和批评教育待课后进行。由于事件发生后,学生多半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导致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也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会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要冷静沉着,不急不躁,这才容易计上心头。教师不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赌气发火,大动干戈,批评训斥,甚至停下课来就事论事地处理,这种针锋相对或直接改变偶发事件结果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教学机智的发挥和教学艺术运用的。
案例: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突然两位学生大声地吵起来,还辱骂对方。当时我就要求他们两个解释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他们两个都说对方的不是,想推卸掉自己的过错,无论我怎么再询问,都拿不准谁对谁错。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这件事,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窘境,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后来,课堂上又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便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我对学生说:“你们两个打得真起劲,下课我们再来谈谈这件事,现在先歇会吧。”他们立刻停止了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课后,我对这件事重新进行了处理。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让学生留有时间,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又没有浪费教学时间,更主要的是保证了课堂的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是对于外界的干扰,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中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正当我在讲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基本概念,突然,教室外传来“嘭、嘭、嘭……”的水泥搅拌机的声音,而且这声音还一直响下去,使教学无法进行,学生也烦燥不安,张望窗外。这时,我大声讲道:“现在大家开始数数,看搅拌机的响声有几下,然后回答你数的是质数还是合数。” 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已游离了教学目标。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时因势利导,巧妙地把环境中的噪音变成了有利于教学的情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是对于良性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绪,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好机会。
案例:一次在教学有关简单的追及问题,在学生做练习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在是3时整,当经过多少分钟后(20分钟以内),时针和分针重合?
刚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我也没有想到该如何处理,就接着这个学生的问题说:“是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使它成为启发学生思考的好机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问题得到了解决。若这时实在解答不了,也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在下节课解答。
当然,恶性偶发事件也好,良性偶发事件也好,外界干扰偶发事件也好,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对待,将其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各类偶发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出现课堂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因素引起的课堂偶发事件后,不应该向班主任教师或学校领导打小报告,那样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导致师生对抗,不利于师生团结,也不利于以后的课堂教学。如果确实需要向领导汇报,应实事求是,用词应具体、准确,避免使用概括、笼统的词语,如“他扰乱课堂秩序”,“他谩骂教师”等等。
总之,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要当机立断,巧妙利用,善于引导,干脆利落。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即便是那些恶性的、消极的偶发事件,只要教师沉着冷静、善于引导,同样也可以变恶性为良性,变消极为积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