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流动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一大方面,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减、构成的变化,始终包含着迁移流动人口的状况。同时,迁移流动人口也是政府部门必须加以重视的社会经济现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在江西4139.8万的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145.48万人,占总人口的27.6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94.32万人,占总人口72.33%。由于江西存在的工业不够发达、农业效益不高、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等一些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前往东南部地区或省外的一些大城市打工。农民工外出打工是江西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然而,对于民工输出大省的江西省来说,这一经济现象鉴于迄今为止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民工流对在全省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缺乏研究,有必要对这个迁移和流动过程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加以分析。
一、西方关于人口流动的理论
在国际上与人口迁移有关的理论主要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托达罗(M•P•Toda-lo)在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存在失业的前提出发,提出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在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最早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这种城乡人口流动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转变模型”,该模型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存在“二元经济”,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改变这种二元结构,扩张现代工业部门,而传统农业部门则可以为此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上世纪70年代问世的拖达罗模型指出,农民是否迁往城市取决于他们对城乡收入差别的预期。这种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别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别和进城后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即就业概率)之大小。当城乡实际收入差别不变时,就业概率越大,城乡预期收入差别也越大,对农民进城的吸引力越大。在拖达罗看来,较高的城市失业率和较低的就业机会创造率无疑会对农民进城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但(在城乡收入差别十分显著的情况下)随着农民进城逗留时间的延长,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因此,即使城市失业率相当严重,农民仍不断涌入城市。为此,拖达罗指出,与其大力发展城市现代制造业等部门,进一步拉大城乡经济差别,不如转而重视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通过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减缓城乡人口流动。
二、江西省的经济与人口现状
适度的人口迁移流动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对“五普”关于江西省人口迁移流动的调查统计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江西省当前的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也反映出了江西省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1.工业不够发达的问题。从“五普”江西省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资料来看,可以明显地印证江西工业不够发达的问题。其一,江西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登记的迁移流动人口中,流往外省的人数占总迁移流动人口数的大多数,这说明江西省内仍然存在着大量无事可干的人。工业是吸纳众多劳动力的产业,大量的人无事可干正好说明这一地区工业的不够发达。其二,江西省迁移到外省的人口中,大量的人口又集中到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的发达省份,受雇于当地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2.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是农业强省。解放以来,江西省历届政府也一直把发展江西农业作为全省的头等大事来抓,江西农业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江西农业也还存在着某些严重的不足,其中江西农业效率较低、效益不高就是一个问题。农民离开土地,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出于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效率太低、效益不高有着实际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3.城镇化地域差异大,经济格局不平衡。江西城镇统大部分临水沿路而建,逐步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以浙赣线和京九线为发展轴的“一核,二带”大十字格局。在大十字架区域附近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密度较之于其他区域均要高,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要高。城镇化地域差异形成了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格局,对于整体推进江西现代化进程带来很大压力。
4.大中城市数量少、水平低,影响了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江西省现有城镇689个,其中设市城市21个。按人口划分,100万以上人口城市1个(南昌市),20-50万人口城市7个,20万以下地、县级市13个,县城及县(市)属镇654个,农垦镇14个。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分类: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按此分类,目前江西省还没有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省会南昌是唯一的大城市,占城镇总数的0.14%;小城市(地县级市)20个,占3%;其余668个都是小城镇,占96.8%。与周边省相比(如:浙江省,设市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6个),大中城市相对落后。
三、西方理论对我省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实践与托达罗模型极为吻合,可以说我国在60年代以后的政策是不自觉的对托达罗模型的实践:用户籍制度和行政手段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控制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发展;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站、农机站等,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动员2000万知识青年和“五七战士”去农村就业,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我国的实践表明,否定刘易斯模型的托达罗模型,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找到一条完全可行的道路,反而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和现代转型推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因此,照搬两类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是失误的。刘易斯和托达罗的模型各有其优势,我们必须综合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优缺点,通过上述分析,针对我省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我省政策的制定中要采取的主要发展对策应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切实加快江西的工业化进程。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江西省应切实加强本省的工业化建设,努力改变江西工业落后的面貌。一是要加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在增进效益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是要鼓励发展和新建就业潜力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以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要加快江西的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江西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第二,大力发展江西的高效农业。农业是江西的重要产业,江西省应继续重视农业,尤其要重视发展高效农业。首先,要正确认识农业大省与农业强省的区别,要有把江西这个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心;其次,要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生产领域,使江西农业成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一个行业;再次,要大力推进江西农业的工业化经营和管理,使江西农业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最后,要加快江西农村的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为江西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劳动生产条件、职业保障基础和城市化生活方式。
第三,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我省在第二、三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二产业方面,主要应在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基础建设、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物流建设等薄弱环节上多做文章,以便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第三产业是容纳就业最快最多的地方,我省的教育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广告产业、保健产业正在兴起,其中有些已成为优势产业群,我省要放心地把这些交给社会办,让社会去进行投资,扩大经营竞争,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其发展。
第四,确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目前我省城镇化接近加速发展阶段,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城镇化20-40%时期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发展越早的国家较慢,后起的国家较快。如英国用了100多年,美国40年,日本30年,南斯拉夫仅用了25年。因此,我们只要抓住机遇,创造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期,大力提升江西省的城市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江西统计年鉴,2002
〔责任编辑 徐永祥〕
一、西方关于人口流动的理论
在国际上与人口迁移有关的理论主要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托达罗(M•P•Toda-lo)在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存在失业的前提出发,提出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在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最早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这种城乡人口流动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转变模型”,该模型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存在“二元经济”,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改变这种二元结构,扩张现代工业部门,而传统农业部门则可以为此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上世纪70年代问世的拖达罗模型指出,农民是否迁往城市取决于他们对城乡收入差别的预期。这种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别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别和进城后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即就业概率)之大小。当城乡实际收入差别不变时,就业概率越大,城乡预期收入差别也越大,对农民进城的吸引力越大。在拖达罗看来,较高的城市失业率和较低的就业机会创造率无疑会对农民进城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但(在城乡收入差别十分显著的情况下)随着农民进城逗留时间的延长,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因此,即使城市失业率相当严重,农民仍不断涌入城市。为此,拖达罗指出,与其大力发展城市现代制造业等部门,进一步拉大城乡经济差别,不如转而重视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通过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减缓城乡人口流动。
二、江西省的经济与人口现状
适度的人口迁移流动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对“五普”关于江西省人口迁移流动的调查统计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江西省当前的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也反映出了江西省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1.工业不够发达的问题。从“五普”江西省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资料来看,可以明显地印证江西工业不够发达的问题。其一,江西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登记的迁移流动人口中,流往外省的人数占总迁移流动人口数的大多数,这说明江西省内仍然存在着大量无事可干的人。工业是吸纳众多劳动力的产业,大量的人无事可干正好说明这一地区工业的不够发达。其二,江西省迁移到外省的人口中,大量的人口又集中到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的发达省份,受雇于当地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2.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是农业强省。解放以来,江西省历届政府也一直把发展江西农业作为全省的头等大事来抓,江西农业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江西农业也还存在着某些严重的不足,其中江西农业效率较低、效益不高就是一个问题。农民离开土地,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出于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效率太低、效益不高有着实际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3.城镇化地域差异大,经济格局不平衡。江西城镇统大部分临水沿路而建,逐步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以浙赣线和京九线为发展轴的“一核,二带”大十字格局。在大十字架区域附近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密度较之于其他区域均要高,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要高。城镇化地域差异形成了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格局,对于整体推进江西现代化进程带来很大压力。
4.大中城市数量少、水平低,影响了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江西省现有城镇689个,其中设市城市21个。按人口划分,100万以上人口城市1个(南昌市),20-50万人口城市7个,20万以下地、县级市13个,县城及县(市)属镇654个,农垦镇14个。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分类: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按此分类,目前江西省还没有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省会南昌是唯一的大城市,占城镇总数的0.14%;小城市(地县级市)20个,占3%;其余668个都是小城镇,占96.8%。与周边省相比(如:浙江省,设市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6个),大中城市相对落后。
三、西方理论对我省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实践与托达罗模型极为吻合,可以说我国在60年代以后的政策是不自觉的对托达罗模型的实践:用户籍制度和行政手段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控制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发展;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站、农机站等,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动员2000万知识青年和“五七战士”去农村就业,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我国的实践表明,否定刘易斯模型的托达罗模型,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找到一条完全可行的道路,反而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和现代转型推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因此,照搬两类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是失误的。刘易斯和托达罗的模型各有其优势,我们必须综合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优缺点,通过上述分析,针对我省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我省政策的制定中要采取的主要发展对策应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切实加快江西的工业化进程。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江西省应切实加强本省的工业化建设,努力改变江西工业落后的面貌。一是要加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在增进效益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是要鼓励发展和新建就业潜力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以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要加快江西的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江西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第二,大力发展江西的高效农业。农业是江西的重要产业,江西省应继续重视农业,尤其要重视发展高效农业。首先,要正确认识农业大省与农业强省的区别,要有把江西这个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心;其次,要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生产领域,使江西农业成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一个行业;再次,要大力推进江西农业的工业化经营和管理,使江西农业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最后,要加快江西农村的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为江西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劳动生产条件、职业保障基础和城市化生活方式。
第三,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我省在第二、三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二产业方面,主要应在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基础建设、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物流建设等薄弱环节上多做文章,以便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第三产业是容纳就业最快最多的地方,我省的教育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广告产业、保健产业正在兴起,其中有些已成为优势产业群,我省要放心地把这些交给社会办,让社会去进行投资,扩大经营竞争,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其发展。
第四,确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目前我省城镇化接近加速发展阶段,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城镇化20-40%时期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发展越早的国家较慢,后起的国家较快。如英国用了100多年,美国40年,日本30年,南斯拉夫仅用了25年。因此,我们只要抓住机遇,创造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期,大力提升江西省的城市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江西统计年鉴,2002
〔责任编辑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