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促进中学生学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然而,处于学业和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中学生,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青涩,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抵触,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本文根据本人长期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试图从应用心理学的视角,探究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重点和有效途径。
1 遵循认知规律,纠正学生认知偏差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质。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等源自其对社会存在的认知,同时兼具明显的时代和群体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当代中学生尽享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尽享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资源和便利,卫星、网络、电讯、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加速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了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信息量大而杂乱造成了中学生认知的复杂化,加剧了中学生认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 激励需要动机,推动学生阶段发展
需要是人们的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们的需要具备了可以满足的条件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动机和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的行动。也就是说,需要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不断满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需求的过程中,自主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 加强情感教育,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恒定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操纵着人类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教育、外界事物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
中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阶段,新的知识、环境、体验导致了中学生情感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常常因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哀声叹气;他们往往是情感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又因遭受挫折而情感锁闭、难以沟通;他们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高度自信,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又会因暂时的失败而极度自卑。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浅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畏惧心理
道公布里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第二中学 626300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征,学生在心理素质、生理特征、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有关方面的因素,会造成一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完成某一技术动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给所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
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平时锻炼少,对自己认识不足,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对所需完成的动作缺乏信心,通常存在“我不行、我不敢、我怕”等心理状态。还有的学生天生矮小、肥胖或生理缺陷,由于缺乏锻炼,在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差。加之民族地区运动场地简陋,担心碰伤、扭伤、摔伤等,保护、帮助措施不得力而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的宠爱呵护使孩子生活安逸,一切都由家長包办代替,这样孩子面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就会产生畏惧情绪,根本就不去自己想办法克服,他们在困难面前徘徊不前。这样一来,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依赖性极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全力以赴,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也就很难形成远大的志向,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很容易一事无成。而这样畏难的人,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减少畏惧心理呢?
为了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理品格,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素质教育焦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身教、发挥师生感应效应的正向作用。师生关系融洽可以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其次要努力造成一种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加强学生的运动保护,增强练习者的信心。
克服畏难情绪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由于学生在心理素质、生理特征等的差异,在体育学习中的畏惧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竟可能努力地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增强学生的体质。有了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遵循认知规律,纠正学生认知偏差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质。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等源自其对社会存在的认知,同时兼具明显的时代和群体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当代中学生尽享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尽享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资源和便利,卫星、网络、电讯、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加速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了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信息量大而杂乱造成了中学生认知的复杂化,加剧了中学生认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 激励需要动机,推动学生阶段发展
需要是人们的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们的需要具备了可以满足的条件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动机和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的行动。也就是说,需要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不断满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需求的过程中,自主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 加强情感教育,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恒定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操纵着人类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教育、外界事物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
中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阶段,新的知识、环境、体验导致了中学生情感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常常因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哀声叹气;他们往往是情感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又因遭受挫折而情感锁闭、难以沟通;他们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高度自信,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又会因暂时的失败而极度自卑。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浅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畏惧心理
道公布里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第二中学 626300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征,学生在心理素质、生理特征、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有关方面的因素,会造成一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完成某一技术动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给所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
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平时锻炼少,对自己认识不足,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对所需完成的动作缺乏信心,通常存在“我不行、我不敢、我怕”等心理状态。还有的学生天生矮小、肥胖或生理缺陷,由于缺乏锻炼,在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差。加之民族地区运动场地简陋,担心碰伤、扭伤、摔伤等,保护、帮助措施不得力而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的宠爱呵护使孩子生活安逸,一切都由家長包办代替,这样孩子面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就会产生畏惧情绪,根本就不去自己想办法克服,他们在困难面前徘徊不前。这样一来,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依赖性极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全力以赴,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也就很难形成远大的志向,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很容易一事无成。而这样畏难的人,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减少畏惧心理呢?
为了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理品格,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素质教育焦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身教、发挥师生感应效应的正向作用。师生关系融洽可以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其次要努力造成一种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加强学生的运动保护,增强练习者的信心。
克服畏难情绪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由于学生在心理素质、生理特征等的差异,在体育学习中的畏惧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竟可能努力地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增强学生的体质。有了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