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丰富遗产,对整个语文课程教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在文言文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读不懂、读不透”的文言文学习状况。本文基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调整策略展开探讨,提出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感悟文章意境、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等相关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11-02
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学习重点,也是一个学习难点。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这种文体,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良好的学习印象是很有必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言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记忆效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学习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学会在课堂上放手,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总结学习经验,归纳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1]。
如在教學部编版七年级《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要求学生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展开探讨,使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就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了解到与朋友相处和自身学习的相关道理。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应积极地给予表扬。教师应和学生成为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想法,从而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又如在教学部编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一改以往的句子解释、词语翻译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花木兰》的相关动画视频,然后提出问题:“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请同学们在阅读完毕文章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会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含义,并理解《木兰诗》这一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针对《木兰诗》此篇文章所要求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汇,举办一个文言文知识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理解该篇文章的一些重点字词。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让整个文言文课堂变得更为活跃,它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多种感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特殊的文言文学习情境。在这种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教师能以更加有秩序和系统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学习的重难点,把文言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整合在一起,方便学生联想记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峡》这一课文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他们对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景象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对此,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三峡两岸悬崖峭壁的高耸,加深学生对于《三峡》这一篇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播放《三峡》这一篇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共同朗读,从而突破《三峡》这篇文言文的字词障碍,构建一个更为流畅的文言文学习体系。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师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描述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并使学生记住特殊字词和句式的翻译方法。除此之外,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新颖,应在了解教学本质的情况下及时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确保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三、感悟文言文意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在强调文言文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对文言文教学作出改变,重视学生对整个文章思想的把握。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意境,让学生看作者所看,想作者所想,带着感情学习整篇课文[2]。
如在教学部编版《桃花源记》这一课文时,教师应该注重《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整体思想情感,使学生领会陶渊明蕴含其中的追求世外桃源的脱俗之感,并由此全面地认知作者的整个行文构思特点。应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在阅读《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自觉将陶渊明的整个生平经历代入相关的文章背景中,领悟陶渊明那一种想要摆脱世俗限制,寻求世外桃源的心理。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提出重点句“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样的情感教学模式既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蕴含于文章中的具体价值观念,又能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四、学习传统知识,做好古今串通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它与现代语言的表达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做好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古今串通,进一步突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价值,让文言文教学取得质的飞跃。
如在古代汉语环境中“厌”的具体意思就是满足,而如今的汉语意义却是厌恶和嫌弃。由此学生也能够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观看一些文学经典动画,如《庄子说》《老子说》等,帮助学生领悟《庄子说》《老子说》这些简单动画作品中的独特文化魅力,从而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部编版《马说》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引入,让学生在古今马匹的对比中了解伯乐和千里马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学生会理解世上并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乏认识千里马的人,从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在古今对比中提高文言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创新。教师需注重文言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长期教学的同时做好方法总结;需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让文言文走入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心田,增长学生的见识;需做好文言文教学整体情感的融入,在保证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
[2]徐少敏.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17(2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11-02
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学习重点,也是一个学习难点。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这种文体,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良好的学习印象是很有必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言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记忆效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学习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学会在课堂上放手,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总结学习经验,归纳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1]。
如在教學部编版七年级《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要求学生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展开探讨,使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就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了解到与朋友相处和自身学习的相关道理。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应积极地给予表扬。教师应和学生成为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想法,从而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又如在教学部编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一改以往的句子解释、词语翻译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花木兰》的相关动画视频,然后提出问题:“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请同学们在阅读完毕文章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会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含义,并理解《木兰诗》这一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针对《木兰诗》此篇文章所要求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汇,举办一个文言文知识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理解该篇文章的一些重点字词。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让整个文言文课堂变得更为活跃,它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多种感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特殊的文言文学习情境。在这种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教师能以更加有秩序和系统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学习的重难点,把文言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整合在一起,方便学生联想记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峡》这一课文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他们对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景象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对此,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三峡两岸悬崖峭壁的高耸,加深学生对于《三峡》这一篇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播放《三峡》这一篇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共同朗读,从而突破《三峡》这篇文言文的字词障碍,构建一个更为流畅的文言文学习体系。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师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描述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并使学生记住特殊字词和句式的翻译方法。除此之外,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新颖,应在了解教学本质的情况下及时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确保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三、感悟文言文意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在强调文言文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对文言文教学作出改变,重视学生对整个文章思想的把握。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意境,让学生看作者所看,想作者所想,带着感情学习整篇课文[2]。
如在教学部编版《桃花源记》这一课文时,教师应该注重《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整体思想情感,使学生领会陶渊明蕴含其中的追求世外桃源的脱俗之感,并由此全面地认知作者的整个行文构思特点。应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在阅读《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自觉将陶渊明的整个生平经历代入相关的文章背景中,领悟陶渊明那一种想要摆脱世俗限制,寻求世外桃源的心理。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提出重点句“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样的情感教学模式既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蕴含于文章中的具体价值观念,又能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四、学习传统知识,做好古今串通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它与现代语言的表达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做好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古今串通,进一步突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价值,让文言文教学取得质的飞跃。
如在古代汉语环境中“厌”的具体意思就是满足,而如今的汉语意义却是厌恶和嫌弃。由此学生也能够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观看一些文学经典动画,如《庄子说》《老子说》等,帮助学生领悟《庄子说》《老子说》这些简单动画作品中的独特文化魅力,从而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部编版《马说》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引入,让学生在古今马匹的对比中了解伯乐和千里马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学生会理解世上并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乏认识千里马的人,从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在古今对比中提高文言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创新。教师需注重文言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长期教学的同时做好方法总结;需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让文言文走入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心田,增长学生的见识;需做好文言文教学整体情感的融入,在保证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
[2]徐少敏.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