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难道不是灾难片吗?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计生风波”折腾的著名导演张艺谋携新作《归来》高调上线,以一种“一语双关”意味重现公众视野,自然得到大家的喝彩。《归来》更被冠以文艺片身份,10天里创下2亿票房,刷新非商业大片的记录。老谋子果然出手不凡,十分了得!
  因为在剧情简介及媒体的赞颂中,实在看不出这部“文艺片”特别文艺之处,向来很少踏进影院的笔者,也禁不住花钱去一睹为快。看完电影,怀着沉重而悲伤的心情走出影院,久久难以释怀。眼中仿佛又浮现当年《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巴山夜雨》等电影里人物命运的身影。
  可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上述那些电影为何不叫文艺片,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老井》、《山楂树之恋》,以及同时代有着相同历史背景和人物悲惨命运的《活着》不叫文艺片,偏偏将《归来》归入“文艺”之列呢?
  所谓文艺片,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似乎范围很广却又很特指。因为电影本来就是文学艺术这个大概念里的一种形式,凡是电影作品,肯定包含着文艺的成分。因而过去在影片分类中,有战争、历史、武打、科幻、爱情、青春等等分类,却少见专门冠以“文艺”的,盖因不管哪种影片,都与文艺密不可分;而如今将文艺片作为一种特指的影片类型,主要相对于商业片而言。按百度上现行的解释,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此类影片好像更倾向于女性观众),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表达爱情占多数)影片。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深刻地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
  按这样的诠释,将《归来》称为文艺片也不错,但如此称谓显然令影片缺乏历史厚重感与对现实批判性而显得轻飘飘。当年那些反映“文革”等政治运动对人性摧残的电影,曾经称“伤痕影片”,或者为了规避敏词语而概括为“现实主义影片”。但从艺术水准上来讲,都堪称那个年代的扛鼎之作。
  毋庸置疑,张艺谋执导的《归来》在故事叙述方式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原来同类题材的影片又高出一筹,无论是剧本改编、故事叙述、细节处理还是演员表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却不能由此能改变其“同类”的性质——均取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
  从反右、大跃进到“文革”,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以及许多人的命运来讲,说到底就是一场巨大灾难。这一定论,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经明确作出,无可争议。既然以这段灾难性历史为背景来讲述人的悲惨境遇,为何不能称其为灾难片?
  提到灾难片,电影类型上还真有这个品种。百度上这样解释:“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恐惧感,也有的表现摆脱灾难的方法,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经典影片有如《泰坦尼克号》、《日本沉没》、《2012》等。如果说,大自然造成的灾难为天灾的话,由政治运动造成的灾难就是人祸。人祸导致的灾难,其破坏力某种程度上比天灾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归来》讲述的故事上看,一个从海外归来风华正茂的教授,错划成右派被投入青海监狱十多年,与家人天各一方;“文革”期间只为见妻女一面逃出监狱,全家因此而遭致更大的厄运。待他走出监狱大门回到家里,面临的却是永远唤不到的“回归”。人间还有比如此灾难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摧残更甚的吗?
  《归来》不愿称灾难片而称文艺片,究其原因是要规避某种政治风险,是一种策略性选择,多少带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新京报》的评论认为:“该片把历史命题哲学化,既是当下的生存技巧,也是装旧酒的新瓶子。有了总比没有好。”大概,这就是揭示灾难的《归来》不能称之为灾难片的无奈。
  责任编辑 王海
其他文献
近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的2014版北京入学规定,由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规定明确提出,严禁区县、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切实解决“以钱择校”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坚决杜绝“以分择生”的行为;抵制入学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坚决杜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以权入学”的不良行为。  在中国,不愿
期刊
电视陪伴我们多年,这个产业做到了极大,甚至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很多人万万没有想到,平时电视台津津乐道、我们耳熟能详的“收视率”,原来竟没有“国家标准”!  是的。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消息显示:即将实施的《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国家标准由全国市场、民意和社会调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准则》指出,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与国际通行准则须保持一致,调查方法和技术与国际上保持同步。这是中国首个电视
期刊
知道胡智锋这个名字,大约是在上大学时。当时我复习“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资格考试”,期间买了一些专业书,里面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胡智锋”这三个字。  没多久,我就顺利地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胡智锋”这三个字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自己身边的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曾多次在课堂、讲座与学术会议上领略到胡老师的风采。思维敏锐、厚重朴实、观点独到、视野犀利。一如其名:智锋。  后来,有幸与胡智锋老师相识
期刊
随着又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到来,城市里各大商圈“摩拳擦掌”,“小公主”、“小王子”开心地选着自己的礼物,将儿童节变成了“购物嘉年华”。而在遥远的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孩子们却有着不一样的欢乐童年。  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完小幼儿园所处的海拔高达47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幼儿园。  或许,用“海拔最高”、“珠峰脚下”这些词语是形容旅游景点的,天地灵秀、鬼斧神工、造化奇迹、雄浑瑰丽等等意象
期刊
儿童节快到了,“裸跑弟”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机,推出了他的新书。  这位“裸跑弟”曾因一张只穿小裤衩在雪地里奔跑的图片而红遍网络,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这位父亲的做法,认为他对孩子够凶够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便给了他一个“鹰爸”的称号。如今,这位“裸跑弟”似乎再次名利双收,有多少家长能够再次淡定?  几天前,还有一则新闻让很多人伤心。一位在杭州打工的父亲,因发现11岁的女儿抄作业,于是用
期刊
青春、激情、奉献、扎根基层、吃苦耐劳、风雨无阻……这一连串词语,因为一件事情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到2020年我国必须实现的宏伟目标。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贵州省委结合省情,提出“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总战略和同步小康“531”核心指标,并号召万民干部下基层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今年以来,盘县县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期刊
这是一片红色的群山,1947年伴随着三大战役弥漫硝烟和隆隆炮声,一座林区的小城——柴河镇诞生;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抗联名将周保中在这里抗击日寇,英雄杨子荣在这威虎山里为国捐躯;  如今这是一片无私的热土,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林木2375万立方米。  这里,就是享誉全国的威虎山林海雪原——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辖区。  2007年9月,王敬先被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任命为柴河林业局局长。  现年52
期刊
见到郭光灿院士,是在中国科技大学一场有关“西部人才引进”的座谈会上。当时,已年过七旬的郭老依旧精神焕发,一身笔挺的西装,加上标志性的金丝眼镜,尽显学者的儒雅风度。发表观点时,说着一口带着“闽南风味”的普通话,丰富的手势极具感染力。  “在人才体系建设上,我们可以‘输血’,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造血机构’。”谈及我国人才制度时他观点鲜明,但又接着感叹,“老一辈的科学家,如严济慈、钱学森,他们放弃国外优
期刊
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就在于其作品是否具有独立的思想,能否彰显自己的个性创造。由明入清,被称清初“四画僧”的石涛、髡残、朱耷、弘仁,以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为沉寂已久的画坛引入了一股清流,开创艺术新风,并赋予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其中,八大山人朱耷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位,他亦僧亦道,亦画亦诗,在寂寞中生长华丽,成为开一代画风,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  朱耷(1626—1705),字个山,号雪个,又号八大
期刊
2014年6月14日,第11个世界献血者日。  这一天,台湾同胞陈泽人在江苏省血液中心宣传“无偿献血与成分血”,或许,在这一方面,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因为就在前一天,他在这里献出了自己在大陆地区的第300袋血小板,相当于全血240000毫升,是他全身血液的59倍。  陈泽人说:“病患可以因病死亡,但不能让病患因缺血而死亡。人因为无法治愈的疾病而死亡,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病患是可治愈的疾病,却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