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不容乐观,艾滋病防治是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重要内容之一,相关临床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但艾滋病防治中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存在间隙。本次研究从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成果,并做出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 公共卫生 临床医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615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79-01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以HIV病毒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艾滋病自1981年于美国首次报道以来,已蔓延着全世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感染者达78万人,艾滋病患者15.4万人,虽呈现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HIV感染与发病例数不断增加、感染人群呈现多样化、流行形式复杂,防控难度较大、形势不容乐观[1]。目前,我国虽已将艾滋病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种与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但艾滋病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融合严重不足,亟待改善,因此探讨艾滋病防控工作现状非常必要。
1 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009年我国开始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通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列入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各级部分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至2011年得到基本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长66.7%,服务项目增加20项,其中艾滋病被列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2年中央政府又颁布推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加大投入与地方改革,整合卫生资源,这些工作都极大的改善了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水平[3]。
与之相对的是,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艾滋病防治任务极为艰巨、紧迫与复杂,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仍未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开展调研仍迟迟未能完成。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居民对卫生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层次化特点,增加了卫生服务供给的难度,在现有的卫生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供给失衡等诸多问题,因此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要求公共卫生职业部门具有较高的优化配置资源、资源供给能力、服务能力、控制费用与管理能力,严重阻碍防治工作的推行。
因以上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我国艾滋病防治中公共卫生服务仍处于发展阶段,资源供给与配置、服务与管理模式亟待改善。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以重点防控,全面教育为主,突出了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我国艾滋病存在部分地区严重流行现象,出现了数百个“艾滋病村”,如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因大批村民卖血而感染艾滋病,被发现之后受到社会政府高度重视,被列入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重点村,地方卫生部门建立专项小组,建立个人账户与大病统筹制度,建立村级高标准卫生室,配备多名专业医务人员,防治工作成效显著。这样的“艾滋病村”遍布于全国各个省份与地区,也是艾滋病防治公共卫生重点关注区域。我国艾滋病防治全面教育工作主要据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据传染途径、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进行宣传,如加强HIV性传播健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我国艾滋病防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现阶段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主要依靠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投入,重点防控与教育宣传,防治的主要方法为设立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如卫生室、防控中心,临床医学其主要作用在于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注重疾病治疗,忽略了临床关怀。主要原因如下:①社会观念影响,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至今,艾滋病已蔓延至全国各个省份与地区,艾滋病社会认知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不治之症”、“传染性”特点被凸显出来,并与“毒品”、“性”联系紧密,人民大众“谈艾色变”,对于艾滋病患者存在恐惧、歧视心理,医务人员也在所难免;②我国传统医疗模式仍处于发展转变之中,临床关怀于临床医学中作用并不突出,并不受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大众重视;③医务人员临床关怀能力严重不足,相关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
艾滋病患者受病情与社会环境影响,身心均承受巨大的痛苦,易引起心理病变,造成心理偏激,产生社会问题,甚至可能给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艾滋病患者迫切需要临床关怀。华生教授于1979年开创了我国人性化护理理论,时至今日,已得到大规模临床应用,但艾滋病公共卫生临床关怀工作仍有待加强,基于此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中心设有治疗与关怀室,并组建了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指导全国艾滋病公共卫生临床关怀工作,并向有需要的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3]。近几年来,约有20%的新参加艾滋病防控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临床关怀能力,在示范区发挥重要作用。
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国家批准应用的中药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有关于艾滋病临床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治疗、潜伏期治疗、病毒复制抑制方面也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3 小结
艾滋病临床医学与公共服务工作融合仍存在诸多挑战,如防控严重依赖于国家政策与投入,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临床关怀内容较少,以上种种都急需改善。相信随着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不断推进发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必将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S].2012
[2] 李强,许前磊,郭会军.关于目前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2013,15(5):901-903
[3] 郑连雪,陈秀敏,丁红云,等.华生关怀理论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2):1299-1300
[4] 彪巍.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3:42-43
关键词:艾滋病 公共卫生 临床医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615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79-01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以HIV病毒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艾滋病自1981年于美国首次报道以来,已蔓延着全世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感染者达78万人,艾滋病患者15.4万人,虽呈现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HIV感染与发病例数不断增加、感染人群呈现多样化、流行形式复杂,防控难度较大、形势不容乐观[1]。目前,我国虽已将艾滋病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种与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但艾滋病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融合严重不足,亟待改善,因此探讨艾滋病防控工作现状非常必要。
1 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009年我国开始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通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列入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各级部分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至2011年得到基本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长66.7%,服务项目增加20项,其中艾滋病被列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2年中央政府又颁布推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加大投入与地方改革,整合卫生资源,这些工作都极大的改善了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水平[3]。
与之相对的是,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艾滋病防治任务极为艰巨、紧迫与复杂,我国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仍未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开展调研仍迟迟未能完成。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居民对卫生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层次化特点,增加了卫生服务供给的难度,在现有的卫生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供给失衡等诸多问题,因此艾滋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要求公共卫生职业部门具有较高的优化配置资源、资源供给能力、服务能力、控制费用与管理能力,严重阻碍防治工作的推行。
因以上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我国艾滋病防治中公共卫生服务仍处于发展阶段,资源供给与配置、服务与管理模式亟待改善。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以重点防控,全面教育为主,突出了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我国艾滋病存在部分地区严重流行现象,出现了数百个“艾滋病村”,如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因大批村民卖血而感染艾滋病,被发现之后受到社会政府高度重视,被列入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重点村,地方卫生部门建立专项小组,建立个人账户与大病统筹制度,建立村级高标准卫生室,配备多名专业医务人员,防治工作成效显著。这样的“艾滋病村”遍布于全国各个省份与地区,也是艾滋病防治公共卫生重点关注区域。我国艾滋病防治全面教育工作主要据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据传染途径、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进行宣传,如加强HIV性传播健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我国艾滋病防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现阶段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主要依靠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投入,重点防控与教育宣传,防治的主要方法为设立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如卫生室、防控中心,临床医学其主要作用在于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注重疾病治疗,忽略了临床关怀。主要原因如下:①社会观念影响,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至今,艾滋病已蔓延至全国各个省份与地区,艾滋病社会认知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不治之症”、“传染性”特点被凸显出来,并与“毒品”、“性”联系紧密,人民大众“谈艾色变”,对于艾滋病患者存在恐惧、歧视心理,医务人员也在所难免;②我国传统医疗模式仍处于发展转变之中,临床关怀于临床医学中作用并不突出,并不受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大众重视;③医务人员临床关怀能力严重不足,相关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
艾滋病患者受病情与社会环境影响,身心均承受巨大的痛苦,易引起心理病变,造成心理偏激,产生社会问题,甚至可能给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艾滋病患者迫切需要临床关怀。华生教授于1979年开创了我国人性化护理理论,时至今日,已得到大规模临床应用,但艾滋病公共卫生临床关怀工作仍有待加强,基于此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中心设有治疗与关怀室,并组建了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指导全国艾滋病公共卫生临床关怀工作,并向有需要的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3]。近几年来,约有20%的新参加艾滋病防控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临床关怀能力,在示范区发挥重要作用。
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国家批准应用的中药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有关于艾滋病临床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治疗、潜伏期治疗、病毒复制抑制方面也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3 小结
艾滋病临床医学与公共服务工作融合仍存在诸多挑战,如防控严重依赖于国家政策与投入,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临床关怀内容较少,以上种种都急需改善。相信随着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不断推进发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必将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S].2012
[2] 李强,许前磊,郭会军.关于目前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2013,15(5):901-903
[3] 郑连雪,陈秀敏,丁红云,等.华生关怀理论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2):1299-1300
[4] 彪巍.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