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在课程实施方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所以,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一、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在初读中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精读中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在课内外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拓展探究与创新的时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而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阅读,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地探究。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地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组体交流f这样、确定的挤究点便于攀生璐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地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
(二)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人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人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
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西湖的“绿”》时,我抓住学生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心理,让学生自读课文、想像画面、畅谈感受,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想像西湖的美景,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像画,有的学生畅谈对西湖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再次,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以进一步地了解周总理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举行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校外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语文能力;此外,大街上的标牌广告、报廊,日常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只有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才能更自由地飞扬。
二、应在课外实践中发展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1、扩大阵地,自主阅读。实践告诉我们,单凭手中的一本语文书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如学习了课文《赤壁之战》《田忌赛马》《晏子使楚》一组课文后,指导学生自学《鸡毛信》《孙膑和庞涓》《海军名将邓世昌》等文章,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来理清文章的条理,领悟人物的品质特点。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获取消息的途径明显地拓宽。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的习惯,这种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走出课堂,参与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比如,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前几天,先动员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有关的环保问题和环保知识,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遭的环境,然后根据这个主题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者建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评一评、写一写等运用语言的各种实践尝试,并且当中蕴涵了很多与语文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激发的是求知欲,发展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语文素养。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不要轻易剥夺他们主动探究的权利;要树立大语文观重视探究,加强实践,努力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一、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在初读中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精读中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在课内外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拓展探究与创新的时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而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阅读,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地探究。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地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组体交流f这样、确定的挤究点便于攀生璐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地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
(二)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人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人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
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西湖的“绿”》时,我抓住学生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心理,让学生自读课文、想像画面、畅谈感受,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想像西湖的美景,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像画,有的学生畅谈对西湖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再次,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以进一步地了解周总理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举行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校外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语文能力;此外,大街上的标牌广告、报廊,日常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只有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才能更自由地飞扬。
二、应在课外实践中发展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1、扩大阵地,自主阅读。实践告诉我们,单凭手中的一本语文书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如学习了课文《赤壁之战》《田忌赛马》《晏子使楚》一组课文后,指导学生自学《鸡毛信》《孙膑和庞涓》《海军名将邓世昌》等文章,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来理清文章的条理,领悟人物的品质特点。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获取消息的途径明显地拓宽。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的习惯,这种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走出课堂,参与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比如,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前几天,先动员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有关的环保问题和环保知识,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遭的环境,然后根据这个主题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者建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评一评、写一写等运用语言的各种实践尝试,并且当中蕴涵了很多与语文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激发的是求知欲,发展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语文素养。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不要轻易剥夺他们主动探究的权利;要树立大语文观重视探究,加强实践,努力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