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 创新思维小学劳技教学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它必将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理念和行为发生重大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中的劳动与技术(简称“劳技”)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它与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劳技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已是刻不容缓。在小学阶段,创新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于所有教育活动中。在劳技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启蒙引导,丰富实践活动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已富有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在劳技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让他们更多地动手操作,对制作的体验、学习以及对各种劳动的动手实践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角度看,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获得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有益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又丰富了儿童的表象储备,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要充分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那些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求知欲望。顺着他们的趋向,作为教育的人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尽力的事务。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让学生在课堂中乃至延伸至课堂之外,让他们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二、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法研究,以更大的宽容心和更热忱的鼓励精神去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制作毽子》一课时,我只提了一个要求:能否在模仿中寻求点变化,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再改进一下,而使得毽子更美观、更实用呢?这一问,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想象迤逦奇特,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说在颜色上还可以再丰富一点;有的设想把塑丝剪得长短不一;有的说做好的四股绳子,设想可以根据垫圈的大小来决定股数的多少……更有同学根据材料中塑料绳的长短来决定所折的折数等等。我立即肯定了同学们能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照搬书本的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学生们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课堂上我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相信孩子的潜力,充分挖掘孩子的创造力,营造浓浓的创新氛围,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善于想象才善于创造。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集中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结合,与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劳技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多尝试、多动手操作,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给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创造型人才。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自由,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新颖想象、设计和显示独特的劳动操作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等,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完整地认识事物、认识劳动世界,从而帮助他们学会异中看同、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的教育教学势必要不断更新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受益者。注重学生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新课程学习中创设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行为与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推进创新教育寻找合适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注入充足的创新元素,让劳技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创造的“培植园”、“芳草地”,不断锻炼和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协调、求异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创新思维小学劳技教学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它必将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理念和行为发生重大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中的劳动与技术(简称“劳技”)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它与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劳技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已是刻不容缓。在小学阶段,创新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于所有教育活动中。在劳技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启蒙引导,丰富实践活动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已富有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在劳技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让他们更多地动手操作,对制作的体验、学习以及对各种劳动的动手实践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角度看,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获得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有益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又丰富了儿童的表象储备,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要充分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那些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求知欲望。顺着他们的趋向,作为教育的人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尽力的事务。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让学生在课堂中乃至延伸至课堂之外,让他们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二、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法研究,以更大的宽容心和更热忱的鼓励精神去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制作毽子》一课时,我只提了一个要求:能否在模仿中寻求点变化,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再改进一下,而使得毽子更美观、更实用呢?这一问,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想象迤逦奇特,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说在颜色上还可以再丰富一点;有的设想把塑丝剪得长短不一;有的说做好的四股绳子,设想可以根据垫圈的大小来决定股数的多少……更有同学根据材料中塑料绳的长短来决定所折的折数等等。我立即肯定了同学们能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照搬书本的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学生们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课堂上我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相信孩子的潜力,充分挖掘孩子的创造力,营造浓浓的创新氛围,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善于想象才善于创造。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集中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结合,与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劳技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多尝试、多动手操作,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给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创造型人才。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自由,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新颖想象、设计和显示独特的劳动操作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等,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完整地认识事物、认识劳动世界,从而帮助他们学会异中看同、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的教育教学势必要不断更新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受益者。注重学生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新课程学习中创设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行为与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推进创新教育寻找合适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注入充足的创新元素,让劳技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创造的“培植园”、“芳草地”,不断锻炼和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协调、求异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