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心理健康的含义,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105-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学生仍然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一小部分,在心理上有着较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以上问题,并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
2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大量调查也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比较高,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结果表明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3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3.1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进而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3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4.1 澄清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所谓的“调适”、“治疗”即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能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而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用各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其三,不能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看成是心理医生。
其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因此,决不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推给心理健康教师去解决。
4.2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4.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4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6 应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根据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仍然相当薄弱的现状,现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尤为重要。②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使学生生活在一个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之中,视创新为生活之必须,学习之必须,健康发展之必须,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新形势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桑志芹.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 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 唐柏林.心理咨询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5] 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1):33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105-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学生仍然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一小部分,在心理上有着较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以上问题,并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
2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大量调查也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比较高,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结果表明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3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3.1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进而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3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4.1 澄清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所谓的“调适”、“治疗”即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能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而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用各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其三,不能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看成是心理医生。
其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因此,决不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推给心理健康教师去解决。
4.2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4.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4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6 应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根据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仍然相当薄弱的现状,现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尤为重要。②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使学生生活在一个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之中,视创新为生活之必须,学习之必须,健康发展之必须,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新形势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桑志芹.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 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 唐柏林.心理咨询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5] 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