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事业单位在促进我国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这些方面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不断实行,我国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也进行了改革,针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出现的体制、管理、财政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在进行相应的分析研讨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1.前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人组织,与企业和行政单位都不尽相同。事业单位在我国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科研、环保、教育、信息、文化、交通、卫生、农林牧水等等都涉及到它。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大幅度改革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自身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事业单位在改革潮流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弊端浮出水面,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来获得新的突破。
2.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改革的道路上迈过了许多道坎,也获得了一定效果,对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起到了较大的缓解作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虽然事业单位在改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起色,但在看待已取得的进步时,还必须正视改革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2.1人员众多,财政负担重。跟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事业单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人员众多,且增长趋势还在逐年上升。事业单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府机构的另一种存在模式,享受政府拨款,有绝对保障,也因此每年都有大批人员挤向事业单位,以求安稳[2]。但随着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机构不停地膨胀,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高。由于事业单位的人数庞大,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员工资发放上,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建设经费拮据,整体上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2.2政事与事企不分。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存在的时期,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拥有绝对的管理权、任免权与资源配置权等,事业单位虽然在面上是与政府企业分开独立存在的,但事实上它的法人人格并不是独立的。改革实行以来,事业单位虽然在工资分配、机构编制、人事任免与岗位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在这些方面多是沿袭行政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内部缺乏活力,制度不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弱,政府与事业单位并未进行真正的分离。事企不分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后,已逐步实现自收自支的市场盈利模式,进入企业化行列,但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依然从政府中获取财政支持,将自己摆在事业单位的位置上并无实际改变,从而阻挠自身的发展进程[3]。
2.3改革配套政策滞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尤其是在岗位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与分配制度等方面,经过一定阶段地探索,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拥有了一套适合现代人事管理的制度。虽然人事管理制度作出了相应调整,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如监督机制与绩效考核方面尚待健全,分配上存在“平均”现象,用人制度没有明显突破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增添了负担,影响其发展速度。
2.4政企负担转移。事业单位的改革是继国企与政府之后实行的,而后又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革除了许多老旧弊端后,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员分流。在改革中被分流的人员需要作出相应的安排,如果将之全部分流进社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国企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会把人员转移至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进行接收。也就是说,国企与政府的改革负担很大部分都由事业单位来承担,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增加了自身改革的难度,对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解决对策
3.1发展公益事业。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追根究底还是以建立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对人事进行裁减[4]。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广大群众的需求应尽力满足,缩小区域、城乡间公益服务的差距,改进政府在公益事业的投入体制。政府机构在对公益服务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格局进行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3.2政事与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的职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政事与事企的界限划分清楚,把政府机构管理的服务性、技术性与辅助性工作可交给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实施;把事业单位负责的行政类交由行政机构负责,如行政执法职能、行政管理等方面;把已经从事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为企业,将职能进行彻底转变。政府机构应对事业单位进行放权,将与事业单位的财政等关系进行彻底脱钩,改变政事的隶属关系,给事业单位提供充分的自主性,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体。
3.3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时应特别强调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的效率,通过转化机制、整合资源与调整布局等手段,对当下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从而达到降低服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升人员工作效率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的,为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方式,同时增强竞争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力。
3.4政策配套推进。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必须本着科学的原则,分类改革需要跟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结合,跟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需深化结合,做好统筹工作,加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力度。
3.5规范管理。遵循事物的发展定律,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对其内部的运行、管理等机制进行创新,对各方面都进行规范与动态的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的职能、政策与发展等需要,应及时对事业单位的类别进行调整,同时完善登记管理机制,对法人的资质与运行进行严格监管,健全各类型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与责任制度,对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5]。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机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等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也是必然性的。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中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2]许洋洋.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3)
[3]杨宇立.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J].社会科学.2007(04)
[4]邓,胡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J].当代社科视野.2011(05)
[5]杨琳.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06)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1.前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人组织,与企业和行政单位都不尽相同。事业单位在我国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科研、环保、教育、信息、文化、交通、卫生、农林牧水等等都涉及到它。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大幅度改革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自身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事业单位在改革潮流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弊端浮出水面,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来获得新的突破。
2.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改革的道路上迈过了许多道坎,也获得了一定效果,对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起到了较大的缓解作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虽然事业单位在改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起色,但在看待已取得的进步时,还必须正视改革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2.1人员众多,财政负担重。跟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事业单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人员众多,且增长趋势还在逐年上升。事业单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府机构的另一种存在模式,享受政府拨款,有绝对保障,也因此每年都有大批人员挤向事业单位,以求安稳[2]。但随着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机构不停地膨胀,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高。由于事业单位的人数庞大,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员工资发放上,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建设经费拮据,整体上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2.2政事与事企不分。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存在的时期,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拥有绝对的管理权、任免权与资源配置权等,事业单位虽然在面上是与政府企业分开独立存在的,但事实上它的法人人格并不是独立的。改革实行以来,事业单位虽然在工资分配、机构编制、人事任免与岗位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在这些方面多是沿袭行政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内部缺乏活力,制度不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弱,政府与事业单位并未进行真正的分离。事企不分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后,已逐步实现自收自支的市场盈利模式,进入企业化行列,但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依然从政府中获取财政支持,将自己摆在事业单位的位置上并无实际改变,从而阻挠自身的发展进程[3]。
2.3改革配套政策滞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尤其是在岗位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与分配制度等方面,经过一定阶段地探索,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拥有了一套适合现代人事管理的制度。虽然人事管理制度作出了相应调整,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如监督机制与绩效考核方面尚待健全,分配上存在“平均”现象,用人制度没有明显突破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增添了负担,影响其发展速度。
2.4政企负担转移。事业单位的改革是继国企与政府之后实行的,而后又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革除了许多老旧弊端后,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员分流。在改革中被分流的人员需要作出相应的安排,如果将之全部分流进社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国企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会把人员转移至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进行接收。也就是说,国企与政府的改革负担很大部分都由事业单位来承担,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增加了自身改革的难度,对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解决对策
3.1发展公益事业。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追根究底还是以建立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对人事进行裁减[4]。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广大群众的需求应尽力满足,缩小区域、城乡间公益服务的差距,改进政府在公益事业的投入体制。政府机构在对公益服务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格局进行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3.2政事与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的职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政事与事企的界限划分清楚,把政府机构管理的服务性、技术性与辅助性工作可交给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实施;把事业单位负责的行政类交由行政机构负责,如行政执法职能、行政管理等方面;把已经从事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为企业,将职能进行彻底转变。政府机构应对事业单位进行放权,将与事业单位的财政等关系进行彻底脱钩,改变政事的隶属关系,给事业单位提供充分的自主性,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体。
3.3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时应特别强调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的效率,通过转化机制、整合资源与调整布局等手段,对当下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从而达到降低服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升人员工作效率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的,为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方式,同时增强竞争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力。
3.4政策配套推进。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必须本着科学的原则,分类改革需要跟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结合,跟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需深化结合,做好统筹工作,加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力度。
3.5规范管理。遵循事物的发展定律,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对其内部的运行、管理等机制进行创新,对各方面都进行规范与动态的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的职能、政策与发展等需要,应及时对事业单位的类别进行调整,同时完善登记管理机制,对法人的资质与运行进行严格监管,健全各类型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与责任制度,对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5]。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机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等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也是必然性的。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中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2]许洋洋.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3)
[3]杨宇立.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J].社会科学.2007(04)
[4]邓,胡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J].当代社科视野.2011(05)
[5]杨琳.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