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高师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对高师教育的影响。解决当前高师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和就业难问题,需合理调整师范专业培养规模,深入开展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疏通高师毕业生就业渠道。
  [关键词]高师毕业生 就业 教师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王运敏(1968-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河北石家庄05001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16-0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平均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教育需求已呈现出扩大趋势。但受学龄人口下降和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并未随之上升,相反却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合理调整高师人才培养规模,疏通高师毕业生就业渠道,已成为解决当前高师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分析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与需求状况,研究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师教育改革对策,破解高师毕业生就业困境,期望能为高师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基本状况
  
  1.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高师教育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专业教育特征,其毕业生就业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即到教育岗位就业是其按专业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按专业就业率持续低迷。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07年6月,辽宁省高师毕业生签约率仅为11.9%,近九成不能按专业就业。纵观河北省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02年以前,高师毕业生受系统内就业政策的保护,按专业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2003年以后随着“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完善,高师毕业生就业完全实现市场化,教育行业的岗位也不再由师范毕业生所独占,而是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开放。河北省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滑,2003年一次就业率首次跌破70%;2004年年终就业率也首次跌破70%。如果仅考虑按专业就业即到教育岗位就业的人数则更不容乐观。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2003届师范类毕业生中有3911人到教育岗位就业,占65.9%;2006届降为2171人,占41.2%,减少1740人,降低了24.7个百分点;同时,2006届师范类毕业生中以签约形式到教师岗位正式就业(一般能够入编)的人数较2003年减少了1780人,下降32.1个百分点(见表1)。
  截至2007年7月,河北师大2007届师范类毕业生按专业签约就业人数为1425人,占25.8%,以各种形式按专业就业总人数1689人,占30.6%,同比又有所下降。而同期全省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不到一成,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下降的局势仍在持续。
  2.高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以前,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教育行业。2003年以后随着就业政策的逐步放宽,高师毕业生就业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向:任教、公务员或选调生、出系统就业、自主创业、以自由职业形式就业、升学深造、出国等。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各种就业去向所占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年河北省取消了招聘师范类毕业生的指标限制,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政策;但受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各地对高师毕业生依然执行二次分配政策,到各级各类学校任教的毕业生占到85%以上。2004年以后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河北省取消了限制师范类毕业生跨系统就业的政策规定,毕业生可不受生源地和教育系统内就业的限制,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表2列出了河北省2004届与2005届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式的变化情况。
  


  从就业方式上看,河北省2005届与2004届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以签约方式就业的比例整体下滑4.7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下滑14个百分点,專科下滑3.3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以合同聘用方式就业的情况由2004届的0.6%上升为2005届的7.06%,增长了6.46个百分点,而专科毕业生则下降了8.69个百分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比例本专科均有较大提高,本科毕业生增加了7.56个百分点,专科毕业生增加了12个百分点。两届毕业生就业方式的比较说明,高师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开始加剧;合同聘用与灵活方式就业已成为高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而以灵活方式实现就业正在成为高师专科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就业去向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本科生选择考研深造、报考公务员或选调生的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河北省实现考研深造的高师毕业生占9.5%,2005年占到了11%以上;实现专接本的毕业生2005年占到专科毕业生总数的25.3%。多年来实施的专接本政策大大缓解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从2007年开始专接本招生规模大幅缩减,国家有关专接本的政策导向发生转变,高师专科毕业生通过专接本方式规避当前就业难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就业去向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跨系统就业的比例大大增加。近年来,师范类毕业生到公司、企业、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已与到教育岗位就业的人数基本相当。另外,自主创业正在成为高师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如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应届毕业生中就有14人实现自主创业,实现了高师应届毕业生以自主创业形式实现就业的新突破。
  
  二、影响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主因分析
  
  1.近年来高师毕业生规模与中小学师资需求状况。面向河北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来自省内高师院校和设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其他高校。2007年,河北省高师院校有7所,其中师范大学1所、普通师范学院2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所、成人高等师范院校(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张家口教育学院开始独立招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生)1所;开设教师教育专业的省内非高师院校有18所,其中本科9所、专科15所。2007年,河北省师范类毕业研究生646人、本科毕业生15861人、专科毕业生26169人。与2003年相比,高师院校减少5所,开设教师教育专业的省内综合性院校增加了7所,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取消;毕业生总数虽然基本持平,但毕业生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有中师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分别增长了73.7%、68%、18.2%。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占到90%以上,专科毕业生占40%左右。
  根据教育部有关官员介绍,我国中小学教师年均自然减员率为3%。那么我们用当年专任教师人数(Si)减去上一年度人数(Si-1),再加上上一年度专任教师自然减员人数(Qi-1= Si-1×3%),即可得出当年专任教师新增需求人数Pi,计算公式如下:Pi=Si-Si-1+Qi-1。按照这一办法,我们仍以河北省为例,可以测得该省中小学每年的教师新增需求数量,进而可以将2001~2006年该省高师本科以上毕业生数量与高中段教师需求状况(见表3)做出对比,将2001~2006年该省高师专科、中师毕业生数量与初中、小学教师需求状况(见表4)做出对比。
  


  由表3可知,2001~2006年河北省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专任教师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将师资需求与高师毕业生规模相比较可知,2002年以前高师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小于专任教师实际需求人数,毕业生就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03~2004年本科毕业生规模虽然超过了实际需求人数近800人,但考虑到部分毕业生考研深造、出国留学、跨系统就业等因素,供求关系基本处于平衡状态;2005年本科毕业生规模超出实际需求人数3673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由表4可知,由于小学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减少,专任教师规模逐年递减,新增专任教师需求主要依靠现任教师自然减员留下的缺额。2002年以前,初中在校生规模处于增长状态,专任教师需求大于专科毕业生人数,初中教师的缺额需要中师毕业生填补;2003年以后初中在校生规模处于快速下降期,而专科毕业生规模却随着高校扩招迅速扩大,尽管2004年中师毕业生大幅减少,2005年以后没有了中师毕业生,但专科毕业生总数还是远远大于中小学专任教师新增总需求,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学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上移使高师毕业生就业面临学历危机。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专业化、高素质教师短缺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必然选择。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需求产生的背景是高中教育的普及率总体上达到50%~60%以上。《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7%,而《面向21世纪河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河北省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8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段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因此,对教师质量的更高要求,使中学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迅速上移,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高学历教师供给成为可能。
  2004年以前,河北省研究生毕业规模较小,高校扩招也造成了高校师资的严重不足,所以高师毕业的研究生就业主要方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2005年以后,河北高校教师趋于饱和,省属骨干大学只招聘博士毕业生,其他院校也仅能为紧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提供岗位。2006年省属高校基本不再招聘省内高师院校毕业研究生,并且无一例外地对新招聘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签订聘用合同。河北高师毕业研究生在高教市场的边缘化,使得硕士毕业生开始大量涌向中学,与本科生一道参与中学教师岗位竞争。相应地,从2005年开始,省内部分重点高中的招聘重点已转向硕士研究生,如邯郸一中已连续几年只引进研究生。部分地市还通过控制教师编制影响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规定市属中学招聘的教师只有硕士以上毕业生可以入编,并且限制县级以上中学招聘专接本毕业生。这使得省内高师本专科毕业生不仅面临来自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还面临着省内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竞争。
  3.教师教育改革使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面临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强烈冲击。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逆转使得中小学招聘门槛不断抬高,比如,出于优化师缘结构的考虑,从2005年开始更多中学的招聘重点已向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倾斜,一些中学有意将招聘名额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逐年扩大在综合性大学的招聘范围。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到2007年,不仅河北省教师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增加到12所,而且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有6所已升格为综合性学院。同时,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也为综合性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参与教师职业竞争创造了条件,每年都有大批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应聘到教师岗位。综合性院校凭借其雄厚的学科优势、硬件条件和较高的生源质量,在国家大力推行开放性教师教育的契机下,以新生力量介入教师教育体系,对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高师教育改革的对策
  
  1.加强中小学教师需求预测分析,合理调整师范专业培养规模。提高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的主要途径是压缩师范专业培养规模,转变供过于求的矛盾局面。高师院校要关注中小学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加强对各级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变动趋势的预测研究,较好地把握各级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变动和需求变化趋势,合理调整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同时,要研究探索高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应对机制。转变高师教育结构单一、定向化的模式,使高师教育体制更富有弹性,以便在整个社会变化加快的情况下,增强其应变调整能力。比如实行“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根据教师需求情况和大学生职业选择意愿,适度调整师范专业培养规模。
  2.坚持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化办学的特色。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是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福音。就业竞争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竞争,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具有其他高校毕业生无可比拟的优势。之所以说高师毕业生就业受到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冲击,原因只能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不足。中小学教师需求规模的调整与缩减为高师教育改革赢得了空间,高师教育应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在教师教育专业化上取得突破。一是要在教师教育的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改进现有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集中师范教育长期办学所积累的资源优势,强化“顶岗支教实习”环节,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办学特色。
  3.适应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实现高师教育转型发展。我国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已经构建完成,高师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尽早实现转型发展。从长远来看,高师教育转型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通行的教师教育新轨道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既要积极筹办教师教育学院,办好教育硕士等高层次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形成学校“品牌”;也要重视学科建设和非师范专业的发展,加強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大学+师范”模式的成功道路。
  4.坚持联系基础教育的传统,加强对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高师院校与基层教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为高师及时了解基层教育改革动向和教育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高师毕业生在教育市场的就业竞争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高师联系基层教育,要注重高师教育资源与基层优秀教师资源优势互补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求所有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主动深入到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教育;一方面也要注意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指导工作,同时建立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机制,形成良性互动。高师院校还要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服务基层的理念,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就业,闯出服务基层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王莹,黄芳.辽宁4所师范院校2006年毕业生签约率仅为11.9%[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6/17/content_6252731.htm,2007-06-17.
  [2]宋永刚.如何安排师范生的工作去向[DB/OL].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71/info28371.htm,2007-05-21.
  [3]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03(3):54-60.
  [4]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2年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89-400.
  [5]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3年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422-425.
  [6]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4年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556-561.
  [7]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5年卷)[M].香港: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6: 672-679.
其他文献
民间法作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规则集合体,由于它的自生自发性和回应性决定了它在我国由三种样态构成。基于民间法的特征,使得其与国家法存在广场效应与剧场效应的对立及两种语境之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植入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高职教中通识课程的设置,应从遵循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切入,将通识教育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后续教育过程中的可持续性有机结合,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在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形式中体现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建立高效、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通识教
高校教职工舆论对高校工作的开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和命运。高校的教职工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特殊
合作教育于20世纪初在美国提出,并逐步由'产学结合'模式向'产学研结合'模式拓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应用型职业人力的培养与储备。军队医学教育联教联训是合作
清末民初,报刊开始成为中国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小说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发达的直接产物,近代新闻事业成为小说报刊孕育的温床,并由此有力推动了中国小说事业的繁荣.
近几年间,为了迅速提升本校的学术地位,填补学科或专业空白,或企图跻身国际一流水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刮起了一股引进“一流”、“顶尖”人才之风——引进的人才从院士、国内外名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学科评议组成员,到学术新星、海归博士、青年才俊,给予的地位有副校长、院长、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导,至少也是教授或过渡性的副教授,提供的条件则有数以百万、千万元计的科研经费,数万、百万元的津
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原因很多,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味把原因归结于学生,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的。我们在寻找学生方面因素
[摘要]在高职工科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校本微型课程的形态,探索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融教、学、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数学课程服务于工作过程和专业需求,与专业课有机融合,从而实现高职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专业需求 校本微型课程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章锦红(1966- ),女,辽
焊接钢结构件必须进行退火处理才能保证其精度和质量,但电站锅炉大型钢结构的构件的退火处理以难实施,此该文介绍一种无需进炉退火就可消除焊接应力的新方法-振动时效法,并进行了
2014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学类教指委正式成立后首家试点认证单位接受专家组入校考察,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类专业认证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文章主要介绍中药学专业试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