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克多·佩列文的小说《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通过嵌入一则人变成狼的故事,使小说故事情节本身变得十分玄妙和离奇,作者通过这样一个超现实的故事来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俄罗斯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批判,让读者深深地去思考人类变得如此麻木不仁和冷漠的原因。
关键词:维克多·佩列文;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幻想;狼人
维克多·佩列文是一位当代的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一般被称为“严肃文学”的代表。读其作品,读者很容易被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所打动,同时,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到底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独特的梦呓式的叙事风格。其作品能够做到吸引读者的,不是其拘泥于表面的故事情节抑或是幽默的语言,而是作者用他那独特新颖的叙事方式,对生存在当代人们的人性和生存状态,所作的深刻的佩列文式的解读。由于他的作品在国内的中译版较少,所以很少有人熟悉他的名字和作品。本文主要分析他在小说《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中娴熟地使用各种独特的写作手法,深刻地批判了当代俄罗斯社会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以及人性的退化。
小说《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讲述了一位叫萨沙(Sasha)的主人公,偶然去俄罗斯中部的一个小村庄旅游时,遭遇了一场人变成狼的特殊经历。这个故事更像是主人公做的一场梦,整个故事是按照“现实——非现实——现实”的模式来发展。在故事一开始时,我们还以为这是讲述一位外出观光者的旅游经历。但是当夜晚降临,故事却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紧接着主人公偶至一片森林空地处,发现一群正在野餐娱乐的人,然后这群人逐个变型为狼的模样。而后第二天早上,众人又恢复人形,就像什么事情都未曾发生过一样。所以,整个故事是以一种梦幻的形式呈现的。
通常来说,文学作品被看作是作家的一种白日梦的记录。按照精神分析的美学观点:“文学艺术是本能冲动的转移,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同现实相反的‘幻想’。现实和幻想是两种极端。现实因有待于创造而具有可塑性,它不是个贬义词,而幻想则反之。幻想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神经官能患者的无目点的幻想;另一种是有目点的、有意志的幻想,它包括爱情、荣誉、道德等需要创造的现实部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幻想主要是后一种幻想。”所以积极的想象对现实生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由此看来,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所进行的想象不是无意义的,它也决不是单纯的一个对梦境和想象的传述。它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在佩列文的另一部小说《黄色箭头》中,也运用类似的写作手法,其主题也很相似。在这两部作品里,作家主要提出了他对当代社会精神财富匮乏的关注和批评。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人都变得机械化、冷漠化,人人都以实现个人利益为主。人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好似按照预先编程好的程序进行,长期以往,人类将会变得冷漠无比,其后果无法想象,最终这样的社会将会像“黄色箭头”里那趟列车一样,开往象征毁灭的断桥。
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设置“人变成狼”这个情节的原因。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描述的狼人的生活要比人类的生活优越得多。比如说,变形之后,狼人萨沙经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甚至从此不想再变回人形。而在作者所描述的人类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显存在着一种退化。并且在这部小说中,狼人的生活远比人类社会的生活丰富、有活力得多。按照我们对动物界狼的习性的了解,狼是有很多优点值得人类学习。比如说,它们的勇敢以及在捕猎时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让人钦佩。但它们毕竟是动物,还有其凶残兽性的一面。所以,我们对狼群的生活敬仰的同时,也该看清楚它们兽性残忍的一面。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把狼人和人类的两种生存状态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变形前人类对其同伴缺乏同情心。比如在故事开始时,萨沙在路边想要搭车,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提供帮助。故事中的人类也被描述得死气沉沉,没有表情,没有活力。同样他们居住的村庄也像是一片荒原。而接下来作者又描述了一幅温暖、有生气的、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但是,这只是存在于萨沙记忆中的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因此在作者眼里,主人公小时候的生活也比现在温暖、有生气得多,但是,现在一切都变得虚无,社会环境变得死气沉沉,这些对比都在为后文狼人的变形在作铺垫。
其次,在变形之后,世界像涂了颜色一样变得大不同。狼人变得比他们的人形更加地有活力,更加地有感情。狼群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相互照应,他们都能做到照顾老弱妇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会以集体的方式去应对和解决。特别是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象征新生力量的萨沙和象征落后力量的尼古拉(Nikolai)之间有一场决斗,如果萨沙能打败尼古拉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在狼群中获得名副其实的地位。同时,狼人的影子起初还是人形的,打败了对方才能转变为狼的影子。在一场险战之后,萨沙打赢了尼古拉,他对尼古拉的“死”感到非常的抱歉。但是,令读者惊讶的是,对败者的惩罚不是让其失去生命,而是让它永远地变回人形。这个情节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戏剧性的讽刺,并且通过这种讽刺,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味。
最后,能体现出这种强烈对比的例子是萨沙和伊万(Ivan Sergeievich)之间的一个对话,从伊万的话中我们得知,透过他们狼人的眼中,其他所谓人类的影子是形形色色的不同猪、羊等不同的动物的影子,只有狼人的影子才是人的影子。所以,在作者眼中,人的内在本性和人的外在肉体是分割开来的,尽管在这篇小说中的人类具有了人的一般外在的形体特征,但是他们的内在本质却体现为形形色色的动物的本质。所以,通过这样的暗喻和反讽,令我们读者更加深刻地去思考人的本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性到底有没有退化?
综上所述,维克多·佩列文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现实状态,其中有夸张也有反讽。但是,读者却不会觉得他的描写仅仅是一种臆想,相反读者会去思考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深层次的内涵,会去思考到底人类为何会变得如此麻木不仁和冷漠的原因。这正是作者想要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理效应,这也正是“严肃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金凤.开往断桥的列车——论《黄色箭头》的生命关怀[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俄]维.佩列文.世界文学名著书林:中短篇小说选——黄色箭头[M].王海涛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
[4]Pelevin,Victor.A Werewolf Problem in Central Russia and Other Stories.Harbord Publishing.1999.
[5]小说名的译本引自网上: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2500964.
关键词:维克多·佩列文;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幻想;狼人
维克多·佩列文是一位当代的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一般被称为“严肃文学”的代表。读其作品,读者很容易被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所打动,同时,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到底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独特的梦呓式的叙事风格。其作品能够做到吸引读者的,不是其拘泥于表面的故事情节抑或是幽默的语言,而是作者用他那独特新颖的叙事方式,对生存在当代人们的人性和生存状态,所作的深刻的佩列文式的解读。由于他的作品在国内的中译版较少,所以很少有人熟悉他的名字和作品。本文主要分析他在小说《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中娴熟地使用各种独特的写作手法,深刻地批判了当代俄罗斯社会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以及人性的退化。
小说《中部地区的狼变问题》讲述了一位叫萨沙(Sasha)的主人公,偶然去俄罗斯中部的一个小村庄旅游时,遭遇了一场人变成狼的特殊经历。这个故事更像是主人公做的一场梦,整个故事是按照“现实——非现实——现实”的模式来发展。在故事一开始时,我们还以为这是讲述一位外出观光者的旅游经历。但是当夜晚降临,故事却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紧接着主人公偶至一片森林空地处,发现一群正在野餐娱乐的人,然后这群人逐个变型为狼的模样。而后第二天早上,众人又恢复人形,就像什么事情都未曾发生过一样。所以,整个故事是以一种梦幻的形式呈现的。
通常来说,文学作品被看作是作家的一种白日梦的记录。按照精神分析的美学观点:“文学艺术是本能冲动的转移,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同现实相反的‘幻想’。现实和幻想是两种极端。现实因有待于创造而具有可塑性,它不是个贬义词,而幻想则反之。幻想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神经官能患者的无目点的幻想;另一种是有目点的、有意志的幻想,它包括爱情、荣誉、道德等需要创造的现实部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幻想主要是后一种幻想。”所以积极的想象对现实生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由此看来,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所进行的想象不是无意义的,它也决不是单纯的一个对梦境和想象的传述。它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在佩列文的另一部小说《黄色箭头》中,也运用类似的写作手法,其主题也很相似。在这两部作品里,作家主要提出了他对当代社会精神财富匮乏的关注和批评。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人都变得机械化、冷漠化,人人都以实现个人利益为主。人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好似按照预先编程好的程序进行,长期以往,人类将会变得冷漠无比,其后果无法想象,最终这样的社会将会像“黄色箭头”里那趟列车一样,开往象征毁灭的断桥。
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设置“人变成狼”这个情节的原因。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描述的狼人的生活要比人类的生活优越得多。比如说,变形之后,狼人萨沙经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甚至从此不想再变回人形。而在作者所描述的人类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显存在着一种退化。并且在这部小说中,狼人的生活远比人类社会的生活丰富、有活力得多。按照我们对动物界狼的习性的了解,狼是有很多优点值得人类学习。比如说,它们的勇敢以及在捕猎时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让人钦佩。但它们毕竟是动物,还有其凶残兽性的一面。所以,我们对狼群的生活敬仰的同时,也该看清楚它们兽性残忍的一面。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把狼人和人类的两种生存状态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变形前人类对其同伴缺乏同情心。比如在故事开始时,萨沙在路边想要搭车,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提供帮助。故事中的人类也被描述得死气沉沉,没有表情,没有活力。同样他们居住的村庄也像是一片荒原。而接下来作者又描述了一幅温暖、有生气的、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但是,这只是存在于萨沙记忆中的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因此在作者眼里,主人公小时候的生活也比现在温暖、有生气得多,但是,现在一切都变得虚无,社会环境变得死气沉沉,这些对比都在为后文狼人的变形在作铺垫。
其次,在变形之后,世界像涂了颜色一样变得大不同。狼人变得比他们的人形更加地有活力,更加地有感情。狼群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相互照应,他们都能做到照顾老弱妇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会以集体的方式去应对和解决。特别是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象征新生力量的萨沙和象征落后力量的尼古拉(Nikolai)之间有一场决斗,如果萨沙能打败尼古拉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在狼群中获得名副其实的地位。同时,狼人的影子起初还是人形的,打败了对方才能转变为狼的影子。在一场险战之后,萨沙打赢了尼古拉,他对尼古拉的“死”感到非常的抱歉。但是,令读者惊讶的是,对败者的惩罚不是让其失去生命,而是让它永远地变回人形。这个情节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戏剧性的讽刺,并且通过这种讽刺,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味。
最后,能体现出这种强烈对比的例子是萨沙和伊万(Ivan Sergeievich)之间的一个对话,从伊万的话中我们得知,透过他们狼人的眼中,其他所谓人类的影子是形形色色的不同猪、羊等不同的动物的影子,只有狼人的影子才是人的影子。所以,在作者眼中,人的内在本性和人的外在肉体是分割开来的,尽管在这篇小说中的人类具有了人的一般外在的形体特征,但是他们的内在本质却体现为形形色色的动物的本质。所以,通过这样的暗喻和反讽,令我们读者更加深刻地去思考人的本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性到底有没有退化?
综上所述,维克多·佩列文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现实状态,其中有夸张也有反讽。但是,读者却不会觉得他的描写仅仅是一种臆想,相反读者会去思考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深层次的内涵,会去思考到底人类为何会变得如此麻木不仁和冷漠的原因。这正是作者想要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理效应,这也正是“严肃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金凤.开往断桥的列车——论《黄色箭头》的生命关怀[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俄]维.佩列文.世界文学名著书林:中短篇小说选——黄色箭头[M].王海涛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
[4]Pelevin,Victor.A Werewolf Problem in Central Russia and Other Stories.Harbord Publishing.1999.
[5]小说名的译本引自网上: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2500964.